七年級上冊課內文言文知識梳理 -01- 《世說新語》兩則 一、文學常識: 《世說新語》由南朝人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主要描寫從東漢到劉宋時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 二、文言知識: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問) 2.古今異義 (1)與兒女講論文義(古義:對子侄輩的總稱。今義:指兒子和女兒。) (2)太丘舍去(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地道別的地方,與“來”相對。) (3)相委而去(古義:丟下,舍棄。今義:委托。) (4)下車引之(古義:拉。今義:引導,牽引。) (5)元方入門不顧(古義:回頭看。今義:照顧。) (6)陳太丘與友期行(古義:約定。今義: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詞類活用 (1)陳太丘與友期行(名詞用作動詞,約定。) (2)元芳時年七歲,門外戲。(名詞用作狀語,在門外。) (3)友人慚(形容詞意動用法,感到慚愧。) 4.文言實詞: 《詠雪》 1.內集:家庭聚會 2.兒女:泛指子侄輩,這里指謝太傅的侄兒侄女 3.俄而:不久,一會兒 4.聚:急速 5.欣然:高興地樣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擬: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因:憑借 10.起:飄起 11.即:就是 《陳太丘與友期》 1.期:約定 2.期行:相約同行 3.戲:玩耍 4.舍去:去,離開,舍去,在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時:當時7.慚:感到慚愧 8.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 9.不:通“否”句末語氣詞,表詢問。 10.待:等待 11.非:不,不是 12.相委:委,丟下、舍棄 13.君:對對方的一種尊稱 14.家君:對別人稱自己父親的一種謙詞 15.日中:正午時分 16.引:拉 17.顧:回頭看 三、翻譯課文。 《詠雪》 原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毙峙唬骸拔慈袅跻蝻L起?!惫笮贰<垂笮譄o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譯文: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彼绺绲呐畠旱理y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碧蹈吲d得笑了起來。她就是謝太傅的長兄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與友期》 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骸胺侨嗽?!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正午已過,(友人)仍然沒有到達,太丘不再等候就離開了。太丘離開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兒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耍??腿藛栐剑骸澳愀赣H在嗎?”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jīng)離開了?!蹦侨耍犃耍┍惆l(fā)起脾氣來,罵道:“不是人哪!跟別人相約同行,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離開了?!痹秸f:“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fā),您正午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蹦侨烁械綉M愧,便從車里下來,想拉元方的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四、元方與友人各是怎樣的人,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這兩個人物形象。 元方:聰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講誠信,沒有禮貌,但知錯能改。 -02- 《論語》十二章 一、文學常識填空 1.《論語》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圣人”,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二、解釋加點詞語 1.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 2.有朋自遠方來(從) 3.人不知而不慍(了解)(生氣,發(fā)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p> 6.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 7.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這里指獨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過,超過)(規(guī)矩,規(guī)范) 11.溫故而知新(學過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12.學而不思則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13.思而不學則殆(有害) 14.可以為師矣(可以)(憑借)(做,當作) 15.人不堪其憂(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詞,……的人)(喜歡,愛好) 17.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以……為樂趣) 18.飯疏食飲水(吃飯)(粗糧)(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彎曲胳膊)(承接連詞) 20.不義而富且貴(不正當?shù)氖侄危?/p> 21.于我如浮云(對于) 2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ǚ褐付鄠€,幾個)(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擇其善者而從之(好的方面,優(yōu)點)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邊) 25.逝者如斯夫(流逝)(這,指河水) 26.不舍晝夜(舍棄) 27.三軍可奪帥也(軍隊的通稱) 28.匹夫不可奪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漢) 29.博學而篤志(忠實,堅守) 30.切問而近思(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說乎說通悅,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兩位數(shù)的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異義詞語 1.學而時習之(時,古義:按一定時間;今義:時間。習,古義:復習;今義:學習)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義:每天;今義:一日。三,古義:泛指多數(shù),今義:數(shù)詞,三) 3.溫故而知新(古義:舊的知識;今義:過去的,老的) 4.擇其善者而從之(善者,古義:優(yōu)點;今義:善良的人。從,古義:跟從(學習);今義:跟從。) 5.可以為師矣(古義:可以憑借;今義:可能,許可) 五、一詞多義 1.為:為人謀而不忠乎(替)可以為師矣(成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慍(轉折連詞,卻)溫故而知新(順承連詞,不譯) 3.知:人不知而不慍(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溫故而知新(得到) 4.樂:不亦樂乎(愉快,快樂)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以……為樂) 六、成語歸類 1.不亦樂乎 2.溫故知新 3.擇善而從 4.三人行,必有我?guī)?/p>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奪志 7.富貴浮云 8.簞食瓢飲 七、按要求默寫 1.闡述“學”和“思”辯證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2.求學應該謙虛,正如《論語》中所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3.復習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且對學習者有重要的意義: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當別人不了解自己、誤解自己時,孔子提出不要焦慮: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5.孔子贊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的句子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6.孔子在《述而》篇中論述君子對富貴的正確態(tài)度是: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庇纱宋覀兛梢月?lián)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譯文: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譯文: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 4.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 譯文: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與貴,對于我來講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樣。 5.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呢? 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03- 《誡子書》 一、課題解析 誡:告誡、勸勉。子,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書,書信。本文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寫給自己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誨中蘊含著無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曾隱居隆中,后來任蜀國丞相。 三、字詞句梳理 讀音:夫(fú)淫(yín)勵(lì)治(y?) 字詞理解: 1、一詞多義 “以”“成” 2、古今異義 “險”“窮”“去” 3、詞類活用 非淡泊無以明志明: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明確。 非寧靜無以致遠遠: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遠大目標。 非志無以成學志:名詞活用為動詞,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b.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讀停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五、翻譯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翻譯:君子的行為操守,(應該)用寧靜專一來修善自身,用儉樸來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翻譯:不內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專一就不能達到遠大的目標。 3、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翻譯:學習必須寧靜專一,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增長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學業(yè)的成就。 4、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翻譯: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yǎng)性情。 5、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翻譯: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隨歲月而消失,于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后悔)哪來得及! 六、背誦課文 七、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進行論述的? 論點: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從這兩個方面是如何展開論述的?(無論是做人還是學習,作者都強調一個‘靜’字,把失敗歸結為‘躁’字,把靜和躁進行正反對比論證) 按照議論文的結構理解文章,并找出論點句,治學、修身、惜時句 A.論點句: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B.治學(靜):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正)。 C.修身:(躁):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反)。 D.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主題思想:諸葛亮將立志、學習和成才三者聯(lián)系在一起,告誡兒子要修身養(yǎng)性,勤學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們當做志存高遠的座右銘的句子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全文中心論點是(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表現(xiàn)躁的危害的反面論證的句子是(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八、積累成語、名句: 淡泊明志儉以養(yǎng)德寧靜致遠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04- 《狼》 一、文學常識: 體裁:是短篇小說,選自清代小說家蒲松齡,《聊齋志異》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傲凝S”是他的書房的名字,“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事。郭沫若盛贊蒲氏的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詞 1.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2、古今異義: ①股:古義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為屁股。 ②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幾何:古義:多少,這里是能有幾何的意思。今義:數(shù)學中的一個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現(xiàn)在句尾時,通常解釋為"罷了",只增笑耳。今為耳朵。 3、詞語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 ②一狼洞其中(洞,名詞作動詞,"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③恐前后受其敵(敵,名詞做動詞,攻擊,脅迫的意思) ④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詞作動詞:從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 投以骨:應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頭扔給狼”。 5、虛詞: ①之:(1)助詞,無實在意義,用在表示時間的詞后面,起湊足音節(jié)。久之。(2)代詞,它。例:又數(shù)刀斃之(代狼)(3)助詞,的。例:禽獸之變詐幾何哉(4)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例: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②其:(1)恐前后受其敵:代狼(2)場主積薪其中:代指麥場(3)屠乃奔倚其下:代指積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積薪 (5)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屠自后斷其股:代狼 ③以:(1)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2)以刀劈狼首:介詞,表示工具,用。 ④于:介詞,在。例: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連詞,表轉折,但,可是。例: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6、一詞多義: (1)意: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圖。意暇甚:神情。 (2)敵:恐前后受其敵:敵對,這里是脅迫、攻擊。蓋以誘敵:敵方。 (3)前:狼不敢前:向前恐前后受其敵:前面 三、全文翻譯 有個屠戶天晚回家,擔子里的肉已經(jīng)賣完了,只剩下一些骨頭。路上遇到兩只狼,緊隨著走了很遠。 屠戶害怕了,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著。屠戶又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后得到骨頭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頭的那只狼又跟上來。骨頭已經(jīng)扔完了,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屠戶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匆娨暗乩镉幸粋€打麥場,場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于是奔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lián)幽闷鹜赖?。兩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著屠戶?/p> 過了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劈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戶正要上路,轉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見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鉆過去從背后對屠戶進行攻擊。狼的身子已經(jīng)鉆進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戶從后面砍斷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殺死。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砍死,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增加笑料罷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現(xiàn)屠夫害怕,對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協(xié)退讓的詞語是:屠懼,投以骨;復投之。 2、恰當表現(xiàn)狼貪得無厭(貪婪兇惡)的語句是: (1)綴行甚遠。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3)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恰當表現(xiàn)狼狡詐陰險:(1)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 3、狼“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 4、表明屠戶不失時機奮起反擊的詞語是:“暴起”“劈”“斃” 5、文中作者議論性的語句是: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五、內容理解 1、按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的整理故事情節(jié)。 答:第一自然段:開端:遇狼第二、三自然段是:發(fā)展:懼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結局:殺狼。 2、本文前四段與第5段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四段是記敘,第5段是議論;前四段是講故事,第5段是評故事。 3.結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發(fā)表評論,點明故事的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樣寫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現(xiàn)狼的狡猾的語句:“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等。 5.屠戶的機智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文章寫出屠戶的機智,主要是通過他的動作和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 “顧野有麥場??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p> 6.文章主旨:本文通過記敘兩只狡詐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終雙雙被屠夫斃命的故事,諷喻像狼樣的惡人不論怎樣狡詐,終歸要失敗的,并告誡人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05- 《寓言四則》 1、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容的文學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chuàng)作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xiàn)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 3、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寓言開始歸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寓言的匯編。其中大多是動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兑了髟⒀浴分械墓适?,如青蛙的肚皮、驢與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貪婪的狗、愚蠢的烏鴉等。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寓意:愛慕虛榮、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別人重視。 《蚊子和獅子》寓意:驕兵必敗,不要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滿,要謙虛謹慎。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秴问洗呵铩纷鳛槭o、八覽、六論,注重博采眾家學說,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兼收儒、墨、法、兵、農(nóng)、縱橫和陰陽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稱之為《呂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聽途說,要通過調查研究,自己判斷事情的真?zhèn)?,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訛傳訛?/p> 《列子》,相傳戰(zhàn)國鄭國人列御寇著。《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读凶印返膬热荻酁槊耖g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內有很多膾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如《兒童辯日》、《歧路亡羊》、《杞人憂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價值的文學遺產(chǎn)。 《杞人憂天》寓意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jù)的瞎擔心。比喻沒有根據(jù)或不必要的憂慮。 《杞人憂天》翻譯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 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jīng)]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為什么還擔心天回塌下來呢?” 那個人說:“天果真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fā)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p> 那個人說:“如果地陷下去怎么辦?” 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動,為什么擔心會陷下去呢?” (經(jīng)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消除了疑慮,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消除了疑慮,很高興。 八年級上冊課內文言文知識梳理 -01- 《三峽》 1.文學常識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所撰《水經(jīng)注》,名為注釋《水經(jīng)》,實則以《水經(jīng)》為綱,廣泛補充發(fā)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以凝練、生動的筆墨,描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同時也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重點字詞 【字音】 闕處( quē )襄陵(xiāng)絕巘(yǎn) 屬引(zhǔ)沿溯(sù)飛漱(shù) 御風(yù) 猿鳴(yuán)曦月(xī) 素湍(tuān)長嘯(xiào)酈道元(lì) 林寒澗(jiàn)肅 重巖疊嶂(zhàng) 【通假字】 略無闕處。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異義】 (1)或王命急宣 古義:有時。 今義:或者。 (2)雖乘奔御風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3)至于夏水襄陵 古義:是兩個詞,動詞“至”和介詞“于”。 今義:連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詞多義】 (1)自 自峽三峽七百里中 介詞,在 自非亭午夜分 連詞,假如,如果 (2)絕 沿溯阻絕 動詞,斷絕 絕巘多生怪柏 形容詞,極高的 衷轉久絕 動詞,消失 【詞類活用】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2)回清倒影 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3)空谷傳響 名詞作狀語,從空曠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清榮峻茂(分別省略了主語水、樹、山、草) (2)有時朝發(fā)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詞“于”,意思是“從白帝城”) 4.重點問題 (1)作者是怎樣抓住特征描寫三峽的自然景觀的? 文章先總寫三峽形貌,接下來分寫三峽四季不同的景色。因為三峽的夏天以水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寫夏水以“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表現(xiàn)長江洶涌澎湃、一瀉千里的迅猛;寫三峽春冬之景,突出其“清榮峻茂”的特色,顯露出大自然的無限生機,令人心曠神怡;寫三峽的秋天,則通過描寫“林寒澗肅”、高猿哀鳴且回聲久遠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峽秋天的凄清悲涼的氣氛。 (2)結尾引用了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痹鯓永斫膺@一歌謠的作用? 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涼的漁歌作結,是為了表現(xiàn)山水雖佳,但世上猶有勞苦和貧窮的人,從側面表現(xiàn)了當時三峽漁民、船夫的悲慘生活。 探究2:文章結尾引用漁歌,是為了表現(xiàn)猿鳴之哀,渲染秋天的肅殺氣氛。 探究3:結尾引用漁歌,從結構上看照應了前文,總結了全文,升華了文章中心。 -02- 《短文兩篇》 1.文學常識 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人稱“山中宰相”,南朝齊梁時思想家,著有《陶隱居集》等。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擅長詩詞、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東坡全集》傳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賦》《飲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內容 《答謝中書書》: 本文以清峻的筆觸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過借古證今,強調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的觀點,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記承天寺夜游》: 本文通過對庭院月光的描寫,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在其中。 3.重點字詞 【字音】 夕日欲頹(tuí)沉鱗競躍(yuè) 與其奇者(yù)未寢(qǐn )相與(yǔ)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竹柏(bǎi) 猿(yuán) 【古今異義】 (1)四時俱備 古義:季節(jié) 今義:某個時候 (2)曉霧將歇 古義:消散 今義:停止、休息 (3)夕日欲頹 古義:墜落 今義:衰敗,萎靡 (4)蓋竹柏影也 古義:大概是 今義:器物上部有遮蓋作用的東西 (5)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古義:清閑的人 今義:指與事無關的人,多含貶義 (6)念無與為樂者 古義:考慮,想到 今義:想念 (7)月色入戶 古義:單扇的門 今義:主要指人家 【一詞多義】 (1)與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動詞,參與,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無與為樂者(動詞,和) 【詞類活用】 (1)五色交輝(名詞做動詞,輝映) (2)夕日欲頹(形容詞做動詞,墜落) (3)相與步于中庭(名詞做動詞,散步)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蓋竹柏影也(“……也”表判斷) 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語“余”) (2)倒裝句: 相與步于中庭(狀語后置,應為“相與于中庭步”) 4.重點問題 (1)《答謝中書書》寫景是如何體現(xiàn)動靜相襯之美的? 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以上各種景物,交相作用,互為影響,構成了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 (2)你是如何理解蘇軾所說的“閑人”的含義? “閑人”并非閑極無聊、無所事事而包含著復雜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在政治上雖有遠大抱負,但卻被一貶再貶,是一個被貶的閑人。 -03- 《與朱元思書》 1.文學常識 吳均,南朝梁文學家。吳均長于描寫山水景物,風格峻拔清新,時人紛紛效仿,稱為“吳均體”。 2.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作者從行船游江的實見實感出發(fā),由遠及近地著力描繪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發(fā)了作者對官場的厭倦、對功名利祿的鄙視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重點字詞 【字音】 縹碧(piǎo)急湍(tuān) 軒邈(xuān miǎo)泠泠(líng) 嚶嚶(yīng)鳶飛(yuān) 戾天(lì)經(jīng)綸(lún)窺谷(kuī) 【通假字】 (1)蟬則千轉不窮(通“囀”,鳥鳴,文中指蟬鳴) (2)窺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異義】 (1)一百許里 古義:附在整數(shù)詞之后,表示約數(shù)。 今義:應允,或者,可能。 (2)鳶飛戾天者 古義:至,到達。 今義:罪過,乖張。 (3)經(jīng)綸世務者 古義:籌劃,治理。 今義:比喻規(guī)劃、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詞多義】 (1)絕 猿則百叫無絕(動詞,窮盡、斷絕) 天下獨絕(形容詞,絕妙) (2)上 負勢競上(動詞,向上生長) 橫柯上蔽(名詞做狀語,在上面) (3)直 直視無礙(形容詞,一直) 爭高直指(形容詞,筆直) (4)百 一百許里(數(shù)詞,指十個十) 猿則百叫無絕(數(shù)詞,極言其多。這里指不停地,相當于副詞。) (5)無 直視無礙(副詞,沒有) 猿則百叫無絕(副詞,不) 【詞類活用】 (1)負勢競上 名詞做動詞,向上生長 (2)互相軒邈 形容詞做動詞,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3)任意東西 名詞做動詞,向東或向西 (4)風煙俱凈 形容詞做動詞,消凈,散凈 (5)橫柯上蔽 方位名詞做狀語,在上面 (6)猛浪若奔 動詞做名詞,飛奔的馬 (7)望峰息心 動詞使動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省略主語“小船”) (2)急湍甚箭(省略介詞“于”,應為“急湍甚于箭”) 倒裝句 鳶飛戾天者(后置定語,應為“飛戾天之鳶者”) 4.重點問題 (1)“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句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觸景生情、以情明志,既從側面表現(xiàn)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奇山異水的贊美、留戀以及鄙棄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山中的各種聲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寫了山中的各種聲音,表面上看來熱鬧異常,其實卻是以鬧寫靜,顯示出山深無人的幽靜。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會,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向往。為后文的“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埋下伏筆,強調大自然對人潛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現(xiàn)了大自然的美麗。 -04- 《孟子》兩章 《富貴不能淫》 1.文學常識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著)。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論語》《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2.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針對景春所謂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導儒家的仁義禮智。 3.重點字詞 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 【通假字】 往之女家?!芭蓖叭辍?,你。 【古今異義】 (1)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古義:真正,確實 今義:誠實 (2)父命之 古義:教導,訓誨 今義:命令 (3)丈夫之冠也 古義:成年男子; 今義:女子的配偶 【一詞多義】 (1)戒 戒之曰(告誡) 必敬必戒(謹慎) (2)之 往之女家(動詞,到) 妾婦之道(助詞,的) 與民由之(代詞,指正道) 【詞類活用】 (1)威武不能屈 使動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形容詞使動用法;苦:使……痛苦;勞:使……勞累;餓:使……饑餓;空乏:使……受到貧困之苦。 4.重點內容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處世態(tài)度):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樣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貧,威”這一大丈夫的標準? 富貴的時候不能被其迷惑,貧賤不能使其改變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威逼利誘不能使其屈服。這樣才叫大丈夫。無論境遇如何,都不能改變個人的操守,一個人要有自己的處世態(tài)度與原則,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更應時刻注意。 2.對于孟子提出的“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這一主張你有怎樣的認識? 得志時與百姓同行,不得志時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即得志時要心懷百姓為民做主,做一個好官。不得志則要加強自我修養(yǎng),決不能在道德修養(yǎng)上放低要求,力爭做個好人。 3.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與“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為無原則的順從(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如張儀等人,無原則的順從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則表示為“富,貧,威”是對仁義禮的堅守,正如儒家倡導的那樣“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通過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和有關道理,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 2.重點字詞 舜(shùn)畎(quǎn)畝 膠鬲(gé) 曾益(zēng)拂士(bì) 【通假字】 (1)所以動心忍性 忍,通“韌”,堅韌 (2)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通“弼”,輔佐 (3)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衡,通“橫”,梗塞,不順 【古今異義詞】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 (2)富貴不能淫 古義;使……惑亂、迷惑; 今義:淫亂 (3)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古義,搗土用的杵; 今義,建筑,修建 (4)管夷吾舉于士 古義:獄官; 今義:軍人 (5)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古義:征驗,表現(xiàn); 今義:走遠路(多指軍隊);討伐 (6)征于色,發(fā)于聲,面后喻 古義:了解,明白; 今義:比方 【詞類活用】 (1)使動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饑餓) 空乏其身(空乏:使……經(jīng)受貧困之苦) 動心忍性(忍:使……堅韌) 行拂亂其所為(亂:使……受到阻擾) (2)動作狀: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國內) 出則無股國外患者(出:在國外) (3)名作動: 人恒過(過:犯錯誤) 【一詞多義】 (1)發(fā)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發(fā),被起用)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發(fā),顯露) (2)于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于:介詞,從)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詞,給)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于:介詞,在) (3)拂 行拂亂其所為(fú,違背) 入則無法家拂士(bì,同“弼”,輔佐) (4)士 管夷吾舉于士(名詞,獄官) 入則無法家拂士(名詞,賢士) 【其他重點詞語解釋】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責任,擔子 2.行拂亂其所為 拂:違背,逆,不順 3.而后作 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4.征于色 征:征驗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則無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國內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 7.國恒亡 恒:常 3.重點語句翻譯: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翻譯:所以,上天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個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體膚受饑餓,使他身受貧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順。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翻譯:內心困擾,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臉色上,并在聲音上顯露出來,然后人們才了解他。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翻譯:在國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憂患,國家常常都有滅亡的危險。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翻譯: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fā)展,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譯:(用這些來)使他內心驚動,性情堅忍起來,增加他原來所沒有的才干。 4.重點內容 一、整體把握: 文章采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全文共兩部分。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jīng)受艱苦磨煉的必要性,說明人才在困難中造就,安逸享樂能使人(國家)死亡。 二、具體問題: 1.文章講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文中第一段所舉歷史人物的共同特點:都是在經(jīng)歷了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啟下的句子: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與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講客觀條件對造就人才的作用,闡述的道理是:成就大業(yè),必須先經(jīng)受苦難磨練。其中闡述在思想上磨練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是: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行為。在生活上經(jīng)受磨練的句子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其結果才能動心忍性,(受磨練的益處)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講人的主觀因素對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發(fā)人的斗志。寫人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寫人面部表情的變化: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6.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經(jīng)受磨練的好處,從正面講磨練激發(fā)人斗志(個人):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從反面揭示國家滅亡的原因(國家):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7.孟子對治理國家提出的論斷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認為國家要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05- 《愚公移山》 1.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zhàn)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重點詞語解釋 (1)年且九十 且:將近 (2)懲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繞遠 (4)聚室而謀曰 室:家 (5)吾與汝畢力平險 汝:你們 (6)雜然相許 雜然:紛紛 許:贊同 (7)其妻獻疑曰 獻疑:提出疑問 (8)以君之力 以:憑 君:對對方的尊稱,相當于“您” (9)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曾:連……都…… 損:削減 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樣 (11)且焉置土石 且:連詞,況且 焉:疑問代詞,哪里 (12)投諸渤海之尾 諸:之于 (1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荷:扛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墾壤 叩:敲,鑿 (15)始齔 齔:換牙 (16)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易:交換 節(jié):季節(jié)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心:思想 固:頑固 徹:通 (18)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窮匱:窮盡 (19)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負:背 3.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通“無”,沒有 (4)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無隴斷焉 “隴”通“壟”,高地 4.古今異義詞 (1)河陽之北 古義:黃河 今義:泛指一般河流 古義:山之南,水之北 今義:太陽 (2)達于漢陰 古義:山之北,水之南 今義:陰天 (3)指通豫南 古義:直 今義:手指 (4)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古義:連…都… 今義:曾經(jīng) (5)投諸渤海之尾 古義:之于 今義:各個,許多 (6)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古義:扛 今義:荷花 (7)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古義:草木 今義:毛發(fā) (8)北山愚公長息曰 古義:嘆氣 今義:休息 (9)雖我之死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10)懼其不已也 古義:止 今義:已經(jīng) (11)無隴斷焉 古義:山岡阻隔 今義:把持獨占 (12)何苦而不平 古義:愁,擔心 今義:五味之一,與“甘”相對 5.詞類活用 (1)面山而居 面:名作動,面向,面對著 (2)吾與汝畢力平險 畢:形作動,用盡 險:形容詞用作名詞,險峻的大山 (3)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作狀,用箕畚裝(土石) 6.一詞多義 (1)方: (1)方七百里(面積) (2)方其遠出海門(當……時) (3)方欲行(將要) (2)固: (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頑固) (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 (3)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本來) (4)固若金湯(堅固) (3)窮: (1)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窮盡) (2)窮兇極惡(極端) (3)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窮困) (4)許: (1)雜然相許(贊同) (2)遂許先帝以驅馳(答應) (3)潭中魚可百許頭(表約數(shù)) (5)通: (1)指通豫南(通向) (2)初極狹,才通人(通過) (3)政通人和(順利) (4)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相通) (5)通計一舟(全,整個) 7.理解性填空 (1)對于愚公移山,人們的態(tài)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眾,初定計劃時其家人“雜然相許”,深入研究時其妻“獻疑”,移山過程中鄰人之遺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對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堅信移山成功的依據(jù)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駁論部分。“智叟”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文中列舉的論據(jù)是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來駁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話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駁的方式是駁論據(jù);其結果是河曲智叟亡以應。 8.重點語句翻譯 (1)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譯文: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 譯文:你太不聰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譯文:憑您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樣呢? (4)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譯文:用箕畚裝上士石運到渤海邊上。 (5)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譯文: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 (6)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譯文: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比不上。 (7)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譯文: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還愁什么挖不平呢? 9.課文內容理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現(xiàn)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聰明;“北山愚公長息曰”中的“長息”表現(xiàn)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長息”屬于人物的神態(tài)描寫。 (2)“雜然相許”與“其妻獻疑”意思是否矛盾?為什么? 不矛盾?!半s然相許”表明愚公提議移山受到眾人的擁護;“其妻獻疑”是出于對愚公的關心,并不是反對愚公移山。 (3)從愚公之妻和智叟說話的語氣來分析,兩人對愚公移山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這兩個人說的話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分別起怎樣的作用呢? ①愚公之妻的話是關心的語氣,她并不反對移山,只是提出要解決“焉置土石”的問題。 ②智叟的話帶有輕視的(或譏諷的、挖苦的、責備的懷疑的)語氣,以阻止愚公移山。 ③前者“獻疑”引出了討論運土的問題。 ④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駁。 (4)鮮明的人物形象: 愚公(他大智若愚,目光長遠,不畏困難,堅持不懈),是一個有遠大的抱負,對克服困難有堅定的信念,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正確認識的智者形象。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的愚者形象。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目光短淺,無所作為而又好為人師,令人可厭可憎。 -06- 《周亞夫軍細柳》 1.文學常識 司馬遷,西漢歷史學家、文學家?!妒酚洝肥俏覈谝徊考o傳體通史。它記敘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大約三千多年的歷史。魯迅贊《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通過對漢武帝親自巡視、慰勞細柳軍場面的描寫,刻畫了周亞夫治軍嚴謹、剛正不阿、忠于職守的“真將軍”形象。 3.重點字詞 棘門(jí)彀弓弩(gòu)弩(nǔ ) 按轡(pèi)胄(zhòu)嗟(jiē) 曩者(nǎng)被甲( pī)車騎(jì) 作揖(yī) 【通假字】 軍士吏被甲 “被”通“披”,穿著。 改容式車 “式”通“軾”,扶軾。 可得而犯邪 “邪”通“耶”,句末語氣詞,可譯為“嗎” 【詞類活用】 軍霸上 軍:名詞作動詞;駐軍,駐扎 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名詞作動詞;穿戴盔甲 【一詞多義】 (1)使 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名詞,使者、使臣) 使人稱謝(動詞,派遣) (2)軍 軍細柳(動詞,駐軍、駐扎) 上自勞軍(名詞,軍隊、守軍) 至霸上及棘門軍(名詞,軍營) (3)詔 不聞天子之詔(名詞,皇帝發(fā)布的命令) 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動詞,宣告、告訴) (4)為 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動詞,作為、封為) 天子為動(介詞,被) (5)之 已而之細柳軍(動詞,往,到……去) 不聞天子之詔(助詞,的) 稱善者久之(音節(jié)助詞,舒緩語氣。) (6)以 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介詞,把) 以備胡(介詞,用來、來) 將以下騎送迎(用在數(shù)量、方位前表界限) 請以軍禮見(動詞,用、行) 【古今異義】 (1)將軍亞夫持兵揖 (古)兵器 ; (今)士兵 (2)將軍約 (古)規(guī)定; (今)大約,表估計;或條約、邀請等 (3)軍中聞將軍令 (古)聽從; (今)用鼻子嗅 (4)使人稱謝 (古)告知; (今)感謝 (5)其將固可襲而虜 (古)必定; (今)堅固,頑固 4.重點句子 (1)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 譯文:不久,(皇帝的車隊)前往細柳軍營,軍營的將士都身披鎧甲,(手持)磨得鋒利的兵刃,挽弓搭箭,(戒備森嚴)。 (2)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 譯文: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手持符節(jié)下詔令給周將軍:“我要進軍營慰勞三軍。”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營門(讓皇帝的車隊進來)。 (3)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譯文:先前(看到的)霸上、棘門的軍隊,像兒戲罷了,其將士必定會遭到襲擊而被俘獲。至于亞夫,豈能被侵犯?”(說罷)連連稱贊不已。 5.重點內容 (1)周亞夫將軍是一位怎樣的將軍? 答:治軍嚴格、剛正不阿、恪盡職守、不卑不亢 (2)文中在塑造周亞夫形象時,都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呢? 答:正面描寫:“亞夫乃傳言開壁門?!薄皩④妬喎虺直驹唬骸敖殡兄坎话?,請以軍禮見?!?側面描寫:“將軍令曰”“將軍約” (3)課文講的是周亞夫軍細柳的故事,為什么還要寫上劉禮軍霸上、徐厲軍棘門?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答:對比一:細柳軍與霸上軍及棘門軍 “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 “不得入”“又不得入”“乃傳言” ——軍容嚴整,常備不懈,嚴陣以待,軍紀嚴明。 “直馳入” ——軍規(guī)松垮,守備松懈。 對比二:文帝及隨從入營 “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天子乃按轡徐行” ——治軍有方,令行禁止。 “直馳入” ——軍紀松弛。 對比三:三營將領 “持兵揖”、“以軍禮見” ——周亞夫恪盡職守、剛正不阿 “將以下騎送迎” ——眾將士受寵若驚,竭盡逢迎之能 理解性默寫 《三峽》(酈道元) 1.從視覺角度描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2.《三峽》中極盡夸張,從側面烘托出三峽山的高峻險要、壯麗絢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三峽》中描寫三峽夏水洪大兇險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4.《三峽》中描寫三峽夏水湍急、行船極快的句子是: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5.《三峽》中用夸張、側面烘托江水流速極快的句子是: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6.朝發(fā)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這使我們想到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 。 7.有一句話把三峽春冬季節(jié)山水草木的秀麗景色概括無遺,這句話是:清榮峻茂 8.《三峽》中描寫春冬之景時,采用動靜結合的寫法,先寫了“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靜景,然后寫了“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動景。 9.烘托三峽秋景凄涼的語句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10.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成功實現(xiàn)“蓄水315米”,高峽出平湖的壯觀景象晨現(xiàn)在世人面前,酈道元描述的昔日“漁者歌曰”的“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凄異景狀一去不復返了。 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1.統(tǒng)領全文,充當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2.運用仰觀俯察兩種視角,寫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物的對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表現(xiàn)山水相映之美) 3.講究色彩搭配,表現(xiàn)一年之美,呈現(xiàn)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景象的對偶句是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4.將聽覺、視覺結合,由靜入動,表現(xiàn)一日之美,傳達了生命氣息的對偶句是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5.找出文中的議論句最能體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p> 6.表現(xiàn)晨昏變化之美的句子是: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7.表現(xiàn)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1.《記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點明主旨,抒發(fā)作者感慨,表達作者曠達情懷的語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3.《記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復雜而又曠達心境的句子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與朱元思書(吳均) 1.文中從側面表現(xiàn)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2.文中與“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張)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沿途所見,歷歷如畫,令人有同行親見之感。同時,也表現(xiàn)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方面描寫了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異”的特點的句子是: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文中賦予靜止的山以奮發(fā)向上的無窮生命力的四句是: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5.表達作者對富春江奇山異水的贊美、留戀以及鄙棄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6.文中抒發(fā)了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的句子是: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九年級上冊古詩及文言文梳理 -01- 岳陽樓記 范仲淹(北宋)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2)守巴陵郡。越明年(3),政通人和(4),百廢具(5)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6),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7)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8),在洞庭一湖。銜(9)遠山,吞(10)長江,浩浩湯湯(11),橫無際涯(12);朝暉夕陰(13),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14)也。前人之述備(15)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16),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17)霏霏(18),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19),日星隱曜(20),山岳潛形(21);商旅不行,檣傾楫摧(22);薄暮冥冥(23),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24),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25)明,波瀾不驚(26),上下天光,一碧萬頃(27);沙鷗翔集(28),錦鱗(29)游泳;岸芷汀蘭(30),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31),靜影沉璧(32),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33),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34)之心,或異二者之為(3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6);居廟堂(37)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38)? 【注釋】 (1) 范仲淹(989—1052)。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字希文, 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本文選自《范文正公文集》。 (2) 謫:封建王朝官吏降職或遠調。 (3)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及、到。 (4) 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 (5) 具:通“俱”,全,皆。 (6) 制:規(guī)模。 (7) 屬:通“囑”,囑咐,囑托。 (8) 勝狀:勝景,好景色。 (9) 銜:連接。 (10)吞:吞吐。 (11)浩浩湯湯:水波浩蕩的樣子。湯湯:水流大而急。 (12)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橫,廣遠。際涯,邊。 (“際”“ 涯” 的區(qū)別: 際專指陸地邊界;涯專指水的邊界) (13)朝暉夕陰:或早或晚(一天里)陰晴多變化。暉:日光。 (14)大觀:雄偉景象。 (15)備:詳盡。 (16)遷客:降職遠調的官吏。 騷人:詩人。戰(zhàn)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后人也稱詩人為騷人。 (17)淫雨:連綿的雨。 (18)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 (19)排空:沖向天空。 (20)日星隱曜: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曜:光輝 (21)山岳潛形:山岳隱沒了形體。潛:隱沒。 (22)檣傾楫摧:桅桿倒下,船槳斷折。 (23)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浩冉?/p> (24)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 (25)景:日光。 (26)波瀾不驚: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p> 驚:起伏。這里有“起”、“動”的意思。 (27)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 萬頃:極言其廣。 (28)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鳥停息在樹上。 (29)錦鱗:美麗的魚。鱗,代指魚。(借代) (30)岸芷汀蘭: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芷,香草的一種。 (31)浮光躍金: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這里描寫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2)靜影沉璧: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這是寫無風時水中的月影。 璧:圓形的玉。 (33)寵辱偕忘: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寵:榮耀。偕:一起。 (34)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 (35)為:這里指心理活動(即兩種心情)。 (3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為互文。 (37)廟:宗廟。堂:殿堂。廟堂:指在朝廷。 (38)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微:沒有。斯人:這樣的人。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歸:歸依。 《岳陽樓記》相關知識點 1.請用“/”給下列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 (1)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2)若夫/淫雨霏霏 (3)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謫守巴陵郡 謫:貶官 (2)增其舊制 制:規(guī)模 (3)予觀夫巴陵勝狀 勝:美好 (4)橫無際涯 際涯:邊際 (5)朝暉夕陰 暉:日光 (6)南極瀟湘 極:至、到達 (7)遷客騷人 遷:貶謫、降職 (8)連月不開 開:指天氣放晴 (9)日星隱曜 曜:光芒 (10)檣傾楫摧 傾:倒下 摧:折斷 (11)薄暮冥冥 冥冥:昏暗 (12)去國懷鄉(xiāng) 去:離開 國:指國都 (13)至若春和景明 景:日光 (14)沙鷗翔集 集:停息 (15)錦鱗游泳 鱗:代指魚 (16)岸芷汀蘭 ?。盒≈?/p> (17)長煙一空 一:全 (18)寵辱偕忘 寵:榮耀 偕:一起 (19)把酒臨風 把:持、執(zhí) (20)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21)或異二者之為 或:或許、也許,表示委婉的語氣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百廢具興 “具”同“倶”,全、皆 (2)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同“囑”,囑咐 4.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 (1)微斯人 古義:如果沒有 今義:細小 (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古義:景象 今義:觀看 (3)越明年 古義:到 今義:跨過(阻礙),跳過 (4)增其舊制 古義:規(guī)模 今義:制度 (5)是進亦憂,退亦憂 古義:指“處江湖之遠”(或:處在僻遠的江湖間,指被貶謫到邊遠地區(qū)做地方官) 今義:后退 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他們)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恐怕會有所不同吧? (2)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浮動的光像跳動的金子,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界環(huán)境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或喜或悲。 (4)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擔憂,被貶謫到邊遠地區(qū)做地方官就替君主擔憂。 (5)微斯人,吾誰與歸? 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02- 醉翁亭記 歐陽修(北宋)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2)尤美,望之蔚然(3)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4),有亭翼然(5)臨(6)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7)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8)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9)之心而寓(10)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11)開,云歸(12)而巖穴暝(13),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14)發(fā)而幽香,佳木秀(13)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16)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17),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18),山肴野蔌(19),雜然而前陳(20)者,太守宴也。宴酣(21)之樂,非絲非竹(22),射者中,弈(23)者勝,觥籌交錯(24),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25)白發(fā),頹然(26)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27),鳴聲上下,游人去(28)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29)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30)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31)誰?廬陵歐陽修也 。 【注釋】 (1) 選自《歐陽修散文選集》。 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宋代文學家。 (2) 壑:山谷。 (3) 蔚然:茂盛的樣子。 (4) 峰回路轉:山勢回環(huán),路也跟著拐彎。 (5) 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6) 臨:靠近。 (7) 太守自謂: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 (8) 意:情趣。 (9) 得:領會。 (10)寓:寄托。 (11)霏:霧氣。 (12)歸:聚攏。 (13)暝:昏暗。 (14)芳:香花。 (15)秀:開花,這里指滋長。 (16)負者:背著東西的人。 (17)傴僂提攜: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 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傴僂,腰背彎曲。 (18)洌:清。 (19)山肴野蔌:野味野菜。山肴,野味。蔌,菜蔬。 (20)陳:擺開。(21)酣:盡興地喝酒。 (22)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23)弈:下棋。 (24)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 (25)蒼顏:臉色蒼老。 (26)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形容醉態(tài)。 (27)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28)去:離開。 (29)樂其樂: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 (30)述:記述。 (31)謂:為,是。 《醉翁亭記》相關知識點 1.請用“/”給下列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4)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樣子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3)日出而林霏開 霏:彌漫的云氣 (4)云歸而巖穴暝 暝:昏暗 (5)野芳發(fā)而幽香 芳:花 (6)傴僂提攜 傴僂:彎腰曲背,這里指老人 (7)泉香而酒洌 洌:清 (8)山肴野蔌 蔌:菜蔬 (9)雜然而前陳者 陳:陳列,擺開 (10)宴酣之樂 酣:盡興地喝酒 (11)弈者勝 弈:下棋 (12)觥籌交錯 ?。壕票?/p> (13)峰回路轉 回:曲折、回環(huán) (14)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臨:居高面下 3.辨析下列各組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 (1)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麗) 佳木秀而繁陰(茂盛) (2)歸云歸而巖穴暝(聚攏)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返回) 微斯人,吾誰與歸(投靠,依附) (3)樂山水之樂(樂趣)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歡樂)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意動用法,以……為樂) (4)謂太守自謂也(命名) 太守謂誰(為,是) (5)之山之僧曰智仙也(結構助詞,的) 名之者誰(代詞,代指醉翁亭)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助詞,位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 (1)山行六七里(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 (2)翼然臨于泉上(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 (3)名之者誰(名詞作動詞,取名,命名) (4)故自號曰醉翁也(名詞作動詞,取名,稱呼) 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勢回環(huán),路也跟著轉彎,有一座亭子亭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 (3)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要說那太陽出來樹林里的霧氣散開,云霧聚攏,山谷就顯得昏暗了,這自暗而明、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4)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 野花開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密的綠蔭;天高氣爽,霜色潔白。 (5)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容顏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03- 湖心亭看雪 張岱(明) 崇禎五年(2)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3)矣,余(4)挐(5)一小舟,擁(6)毳衣爐火(7),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8),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9)。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10)、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11),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2)拉余同飲。余強飲(13)三大白(14)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5)。及下船,舟子(16)喃喃(17)曰:“莫說相公(18)癡,更有癡似(19)相公者!” 【注釋】 (1)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時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瑯嬛文集》《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 (2)【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崇禎,明思宗朱由檢年號(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點左右.更,古代夜間計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定,開始。 (4)【余】我 (5)【挐(ná)】撐(船)。。 (6)【擁】穿著 (7)【擁毳〔cuì〕衣爐火】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鳥獸的細毛。 (8)【霧凇沆碭(hàng dàng)】冰花一片彌漫。霧凇,水汽凝成的冰花;霧,是從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氣,凇,是從湖面上蒸發(fā)的水汽,這時因為天寒,凝成冰花。曾鞏《冬夜即事詩》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于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便齑X:白氣彌漫的樣子。沆,形容大水。 (9)【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皚皚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10)【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11)【一芥】一棵小草?!窘妗吭感〔?,文中指像小草一樣渺小。 (12)【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 (13)【強(qiǎng)飲】勉強地喝。強:盡力。 (14)【大白】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這指酒杯 (15)【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6)【舟子】船夫。 (17)【喃喃】小聲不斷地念叨,也可翻譯為自言自語?!?/p> (18)【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后轉為對士人的敬稱。 (19)【癡似】癡于,癡過。癡,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為癡迷的意思。 《湖心亭看雪》相關知識點 1.請用“/”給下列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斷一處) (1)湖中/人鳥聲俱絕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4)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擁毳衣爐火 擁:裹、圍 (2)余拏一小舟 拏:撐(船) (3)霧凇沆碭 沆碭:白汽彌漫的樣子 (4)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還 3.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 (1)余住西湖 古義:人稱代詞,我 今義:剩下 (2)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古義: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這里代指酒 今義:白色 4.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 (1)大雪三日(名詞作動語,下大雪) (2)與余舟一芥(名詞作狀語,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這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著一只小船,裹著裘皮衣服,圍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欣賞雪景。 (3)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哪能還有這樣的人呢! (5)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們)道別。 (6)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您一樣癡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