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墻的正門,位于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永定門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永遠安定”之意。 永定門老照片 城樓形制一如內(nèi)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0米;樓連臺通高34.04米。 永定門老照片 甕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寬42米,南北長36米,甕城墻頂寬6米。
箭樓規(guī)制與城樓差距較大,不甚協(xié)調(diào);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2.8米,進深一間6.70米,高8米,連城臺通高15.85米;南、東、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層,南面每層七孔,東西每層3孔;北鍘樓門為過木式方門;箭樓下城臺正中對首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
上世紀(jì)50年代,面對城市建設(shè)與古城保護的矛盾,認為北京古城“完全是服務(wù)于封建統(tǒng)治者的意旨”(引自1953年11月,《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guī)劃草案的要點》)之說占了上風(fēng)。故從1950年始,永定門甕城城墻被陸續(xù)拆除。1957年,又以妨礙交通和已是危樓為名,將城樓和箭樓拆除。
1957年,正在拆除的永定門 林徽因直斥主張拆遷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你們拆去的是有著八百年歷史的真古董……將來,你們遲早會后悔,那個時候你們要蓋的就是假古董!”
果不其然,2004年北京永定門城樓復(fù)建,其中甕城和箭樓尚修建,成為北京城第一座復(fù)建的城門,林徽因的話得以實現(xiàn)。 2004年,重建中的永定門 復(fù)建后的永定門,其石匾是仿照明代石匾原樣雕制的。1644年,滿清建都北京之后,曾將北京各城門上用漢文題寫的明代匾額撤下,改用滿、漢兩種文字題寫的匾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后,為北京各城門重新題寫了漢文名稱,并制成石匾鑲嵌。隨著北京城門的陸續(xù)拆除,匾額大多失落無存,只有正陽門箭樓的門洞上方仍嵌有一塊。而明代城門的匾額原件,更是如鳳毛麟角,難得一見。 2003年,在先農(nóng)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門口的一株古柏樹下,發(fā)現(xiàn)了明代原配的永定門石匾。這塊石匾,長2米,高0.78米,厚0.28米,楷書的“永定門”三字沉雄蒼勁,保存完好,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建永定門時的原件。如今復(fù)建的永定門,門洞上方所嵌石匾的“永定門”三字,就是仿照這塊石匾雕刻的。 明代的永定門石匾 永定門的新石匾
如今的永定門,氣勢宏偉,然而,它只能算作仿古建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