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https://m.gmw.cn/2019-12/09/content_1300795878.htm,id:1300795878 張若虛的古風《春江花月夜》人稱“一詩蓋全唐”。其實《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始創(chuàng)于陳后主陳叔寶,然因其詩失傳,內容無考,不知他寫了啥。隋煬帝楊廣也寫《春江花月夜》,現在流傳的兩首算是最早的,不過是五言四句,短淺空洞,如“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從梁陳到隋唐百余年間,詩壇以描紅點翠,堆香砌玉,浮華荒謬,空虛無聊的宮體詩為主,建安氣質、魏晉風骨已蕩然無存。唐朝前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競一韻之奇,爭一家之巧”,沿襲南朝文風。只有少數派的初唐四杰打破宮體詩的束縛,起些向律詩過渡的開拓作用,得到杜甫“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的肯定。 然而,其時宮廷詩仍占詩壇主要地位。盧照鄰和駱賓王還在齊梁余風里打轉,又王勃早死、楊炯遠宦,所以初唐四杰的功勞不是太大。直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出現,形成格律雛形,提供典范,才最終成就盛唐的“今詩”。 對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聞一多先生曾評說:“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贊嘆是饒舌,幾乎是褻瀆?!彼谑菙喽ù嗽娛恰肮缕獧M絕全唐”!聞一多先生似乎只從美感本質出發(fā),竭力肯定其盎然的詩意。其實,若單看審美意識,因特色不同,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被稱為“第一”的唐詩至少在10首以上,如李白的《靜夜思》《將進酒》、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崔顥的《黃鶴樓》、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張繼的《楓橋夜泊》等。《春江花月夜》的重要性,應該是在初唐四杰開拓貢獻之后,對“今詩”的形成更明顯地起了橋梁、舟楫作用。 這是一首緊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題目的古風。全詩36句,連成一體。如果以四句為一節(jié),又可分割成9節(jié),像刀切的豆腐塊,而且可以相對獨立。試為各節(jié)依次妄添小題目“江海月明”“月籠園林”“望月有感”“人生如流”“浦月愁思”“月臨玉樓”“閨婦思君”“羈旅難回”“落月鄉(xiāng)情”,不也變成差強人意的古絕?它們除平仄錯置較多,句律欠順之外,韻律、章律大體合格,所以幾近七絕。在韻律方面,九節(jié)中每節(jié)一韻,分別是八庚、十七霰、十一真、四紙、十一尤、十灰、十二文、六麻、七遇,其中只第二節(jié)與第九節(jié),分別有十五潸的“見”與七虞的“樹”脫韻外,其余七節(jié)全部合接乎《平水韻》,說“見”與“甸”、“樹”與“霧”脫韻,那也是以宋人《平水韻》衡量的,唐朝人自然不可能遵守宋朝規(guī),如套新韻則完全合轍,大概是俗語同韻吧。即便框以宋韻,視之為異位的“孤雁入群”亦似勉強可以;再看章律,只有第八節(jié)失粘,其余全無問題。由于平仄位置還不太講究,使句律欠順,所以我說是律詩的雛形,是初期典范。它有力地推動齊備“三律”的格律詩(又稱今詩,唐詩)的形成,因此,《春江花月夜》不但是過渡的橋梁、舟楫,還是一塊堅實的奠基石與顯眼的里程碑!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好多句子被后世詩人紛紛引用或化用。比如,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與“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與“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先的“傷高懷遠幾時窮”,歐陽修的“人生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和月”,晏殊的“人生有限情無限”等與“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從這也可看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對后人影響之大。所以稱“一詩蓋全唐”,并非虛言。 來源: 福建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