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等高線圖的判讀 等高線圖的高度注記為“海拔高度”(即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我國的海拔是指高出黃海海平面的距離)。 1. 數(shù)值大小 兩條等高線之間的數(shù)值大小按“大于小數(shù),小于大數(shù)”的法則讀數(shù),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閉合曲線內(nèi)部數(shù)值大小遵循“大于大數(shù),小于小數(shù)”的法則讀數(shù)。 2. 疏密程度 在同一幅地圖上,等高線越密集,表示地面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緩。綜合比較時,應利用“相對高度/水平距離”,比值越大,坡度越陡。 3. 形狀特征 ①判斷地形: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線稀疏,廣闊平坦——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線稀疏,彎曲部分較和緩——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線密集,河谷轉(zhuǎn)折呈V字形——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在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高原地形。 ②判斷地表形態(tài);等高線閉合,數(shù)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山地;反之數(shù)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盆地或洼地;兩個山嶺中間的低地,形似馬鞍——鞍部。等高線彎曲部分向低處凸出——山脊(也叫分水嶺),最大彎曲處的連線——山脊線(也叫分水線);等高線從低處向高處凸出——山谷,等高線最大彎曲處連線——山谷線(也叫集水線);等高線交匯處——陡崖。 ③判斷坡向:示坡線——與等高線垂直,指向坡度降低的一方的短線;向陽坡——坡向朝向低緯;背陰坡——坡向朝向高緯;迎風坡——暖濕氣流沿坡面上升;背風坡——暖濕氣流沿坡面下沉。 二. 等溫線圖的判讀 在氣象氣候?qū)S脠D上,把溫度相等的點用平滑曲線連接起來,稱為等溫線圖。等溫線圖上,同一條等溫線氣溫相等,不同數(shù)值的等溫線不能相交。 1. 判斷某地的氣溫值 氣溫由低緯向兩極遞減。北半球數(shù)值自北向南遞增,南半球數(shù)值自南向北遞增。 2. 判斷南北半球或海陸 根據(jù)等溫線溫度變化,溫度向北遞減(增)為北(南)半球;向南遞減(增)為南(北)半球。 3. 疏密 等溫線密集,表示氣溫水平差異大;等溫線稀疏,表示氣溫水平差異小。 4. 彎曲 向高緯凸出處,氣溫比同緯度地區(qū)高;向低緯凸出處,則氣溫低于同緯度地區(qū)(“高高低低”原則)。等溫線平直,則下墊面性質(zhì)比較單一。 5. 判斷某地所處時間(季節(jié)或月份) 北半球,1月份(冬季)大陸上的等溫線向南(低緯)凸出,海洋上則向北(高緯)凸;7月份(夏季)正好相反。南半球,1月份(夏季)大陸上的等溫線向南(高緯)凸,海洋上向北(低緯)凸。這是由于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所至。 6. 判斷洋流的流向及寒暖流 在海洋上分布的等溫線突然有規(guī)律地向同一方向彎曲,則一定有洋流通過,等溫線的凸出方向即為洋流的流向。從較低緯度向較高緯度凸出即為暖流(或從溫度較高的海拔流向溫度較低海域為暖流);反之為寒流。 7. 根據(jù)等溫線的分布情況,計算某地海拔高度 在對流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其變化系數(shù)為6℃/1000米。 8. 分析影響某地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若等溫線與緯線大致平行,表明該地主要受緯度因素的影響。受太陽輻射強弱的影響,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 ②若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表明該地受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影響顯著。夏季越往內(nèi)陸,氣溫越高;冬季相反。 ③如若等溫線與等高線或山脈走向平行,則表明該地氣溫受地形影響。 三. 等壓線圖的判讀 1. 判斷氣壓系統(tǒng) 等壓線閉合,數(shù)值中低周高——低壓中心(氣旋);等壓線閉合,數(shù)值中高周低——高壓中心(反氣旋);高氣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qū)域——高壓脊;低氣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qū)域——低壓槽等。 2. 判斷風力大小 根據(jù)等壓線的疏密情況,等壓線密集處,單位距離氣壓差異大,氣壓梯度力大,則風力大;稀疏處,氣壓梯度力小,則風力小。 3. 判斷任意點風向 根據(jù)氣壓高低先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再根據(jù)地轉(zhuǎn)偏向力的規(guī)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畫出偏向風。 4. 判斷天氣狀況 低壓、低壓槽控制時,多陰雨天氣;高壓、高壓脊控制時,多晴朗天氣;冷鋒雨區(qū)在鋒后,暖鋒雨區(qū)在鋒前。由低緯海面吹向高緯陸地的風,多為溫暖濕潤。由高緯內(nèi)陸吹向低緯地區(qū)的風,多為寒冷干燥。 5. 判讀鋒面氣旋 ①確定鋒面位置(低壓槽處),鋒線與槽線重合;②確定鋒面附近的風向;③確定鋒面性質(zhì)以及移動方向(冷氣團主動移向暖氣團的為冷鋒,暖氣團主動移向冷氣團的為暖鋒)。 ▍ 來源:綜合網(wǎng)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