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上元二年(675)重九,滕王閣上歡聲遍起,一派興榮。 而無論是在人群中穿梭的青年才俊,還是在桌邊賽詩斗酒的老者,都很少去想,這時的浮華彩藻、朱欄玉檻,是否與往日有些不同。實際上,王勃在探親途中所至的滕王閣,其實早已不是當初的滕王閣。這年的滕王閣,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洪州都督閻某的重修。 歷史上,總共出現(xiàn)過三座“滕王閣”。最出名的一座,便是王勃所去的江西南昌滕王閣。而另兩座,一座在山東滕州,一座在四川閬中。 處在三地而同名,這并非巧合。其實,這三座樓閣都與被人忽視的滕王有關。 滕王,即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二子李元嬰。貞觀四年(630),已經(jīng)做了五年太上皇的李淵和柳寶林生下了這個兒子。那年,李淵已經(jīng)六十多歲,李世民也過了而立之年,就連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都十一歲了。 李元嬰雖然來得晚了些,但他的日子非常優(yōu)裕,在宮中也受到了比較良好的藝術熏陶。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小弟弟,唐太宗李世民還是給予了很多關照。幼小的李元嬰養(yǎng)成了奢靡、驕縱的習氣。 貞觀十三年(639),李元嬰被封為滕王,食祿山東滕州。兩年后,李世民又賜他八百戶,封李元嬰為金州刺史。貞觀二十三年(649),李元嬰又“加實封滿千戶”。 同父所生,骨肉相親。李元嬰雖不能威脅到李世民,但也不能讓他無所事事。滕州成為李世民給自己小弟弟的第一個人生舞臺。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李元嬰到了自己的封地,從小富養(yǎng)帶來的毛病慢慢暴露出來。 李元嬰一到滕州,便揮金如土,筑起高樓華宇,供自己享樂。 當初,唐太宗李世民對弟弟的行為充耳不聞,睜只眼閉只眼。而唐高宗李治上來后,常常會聽到伯父舉止放蕩、行為不端的閑言碎語。 這樣下去顯然不行。唐高宗特意寫信告誡李元嬰:“朕以王骨肉至親,不能致王于法,令與王下上考,以愧王心。人之有過,貴在能改,國有憲章,私恩難再。興言及此,慚嘆盈懷。”信不長,不但把李元嬰不當?shù)难孕袑懙妹髅靼装祝€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要知禮守法,像個樣子。然而李元嬰并未就此收手,他依舊在自己的滕王閣里夜夜笙歌。 不得已,高宗李治把李元嬰貶到蘇州做刺史。沒過多長時間,又將他調(diào)任為洪州都督。 離開滕州,李元嬰對自己過去的生活念念不忘,又在贛江邊上修建一座滕王閣。 浪費資材、又建高樓。唐高宗苦口婆心的勸誡,打了水漂。之后,李元嬰又“數(shù)犯憲章,削邑戶及親事帳內(nèi)之半,于滁州安置。” 遇到這樣一個不爭氣的長輩,李治心里雖然不舒服,但始終擺脫不了情分的牽絆。不久,李元嬰被擢升為壽州刺史,之后又調(diào)任隆州刺史。 隆州,即今天的四川閬中。在這里,李元嬰親自規(guī)劃、大興土木,行宮“隆苑” 拔地而起。為了避諱,李元嬰取“閬苑仙葩”中的“閬苑”作為行宮的新稱號。又一座“滕王閣”屹立在閬中,李元嬰喜歡修建享樂場所的習慣絲毫沒有改變。 文明元年(684),這位風流王爺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或許他牽念著自己修建的三座滕王閣,但時光冰冷地走著,他不可能把那里的一磚一瓦帶到另一個世界。無論是滕州的滕王閣,還是閬中的滕王閣,都會在歲月的煙塵之中漸漸殘破。 盡管在閬中滕王閣,杜甫留下了《滕王亭子》和《玉臺觀》等膾炙人口的作品。而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卻因為王勃的《滕王閣序》聞名于世。 在王勃的筆下,滕王閣雕梁畫棟、珠簾漫卷、水天一色。王勃心意飛揚,滕王閣成為他的精神高地。 他怎么會過多留意滕王李元嬰呢? 作為李唐風流王爺?shù)拇恚钤獘胧且粋€“扶不上墻的阿斗”。 滕王閣因文而名,王勃讓江西滕王閣名聲飛揚。相比較而言,滕州和閬中的滕王閣顯得黯然失色。 在從前的語文課堂上,老師要求必須背誦《滕王閣序》,學生們仰望王勃的文采才情。而沒有誰會在意滕王閣的修建者李元嬰。 滕王、滕王閣、王勃。當不同的元素關聯(lián)在一起的時候,大唐滕王的荒誕,詩人王勃的失意,孤立無語的滕王閣等等,都會成為我們揮之不去的文化記憶。 (古今事特邀作者文蹤旅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