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9年的趙匡胤被周世宗用為殿前都點檢,在這之后不久,周世宗駕崩,年僅七歲的幼子繼承了帝位,這種"少主國疑"的局面刺激了趙匡胤一直以來的野心。他聯(lián)合朝中軍中勢力,在公元前960年的正月里,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從幼主手中奪取了周的政權。從此開始了北宋王朝在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 "被"眾將領擁戴之下成功奪位的趙匡胤,對那場兵變始終是心有余悸。面對手下都是擁戴有功,大權在握的眾將士。趙匡胤在一場精心設計的宴會上醉后戲精上身,痛哭出聲音,說自己現(xiàn)在是苦不堪言,整日里憂心忡忡。這些大將軍們沿著趙匡胤的話茬,詢問此時已是宋太宗的趙匡胤為何如此,被何事困擾到如此境地。 趙匡胤看"魚已入網",對宴會上的眾將士說:"諸位都是跟隨者我一同打江山的好兄弟,對于諸位我自然是十分信得過的,但是要是有誰手下的將領,也把黃袍批在你們身上,你們該當如何呀?"在場的人聽到這話,直接嚇得都紛紛跪在地上。 他們知道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有難可以同當,有福可不能同享"。在程陳橋兵變他們貢獻了太多的功勞,已經"功高震主"了,現(xiàn)在皇帝要開始出手收拾這些功勛卓著的功臣們了。知道自己大禍臨頭,將士們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求陛下指一條明路。" 趙匡胤走下席位,為眾將士指了一條明路——走。俗話說的好,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遠走他鄉(xiāng),離開這繁華帝京。分給你良田千頃,佳人家役。自此不聞國事,隨你逍遙自在。 就這樣,趙匡胤用一杯酒,一場與眾將"掏心窩子"的深夜話談,成功清除了威脅自己帝位的心腹之患,鞏固了自己剛剛到手的王位。但是,讓趙匡胤沒有想到的是,威脅王位的不是這群和自己出生入死、并肩奮戰(zhàn)的兄弟們,而是自己一母同胞的親兄弟。正可謂是"季孫之禍,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 月黑風高,殺人夜。 公元976年的11月14日,蟄伏了許久的趙光義終于等來了機會。所有謀劃的一切都要將在今晚付諸實際。這注定是一夜的風波,是一場生與死豪賭。沒錯,趙光義要對皇帝、自己的親哥哥下手了。 其實,今夜本是一場家宴。寒冬臘月里的太祖在宮中思念起自己的弟弟,便宣召光義金覲見。把酒言歡,談天說地,回憶往昔,盼望來日。二人之間在這時再無君臣之禮,只是一塊光屁股長大的兄弟。這樣的氛圍里,不需要旁人在一邊服侍,打擾了兄弟相處的雅致。便屏退了所有的宦官,宮女,美妾。只留下了美酒和說不完的知心話。話說到興時,酒也已經喝得夠味。太祖已然作酩酊大醉狀。 宴會散去,宮中的夜似乎歸于平靜。一夜無事,直到報時的鼓聲同往常一樣響起,五更天了。鼓聲依舊,宮中卻出了大事,開國皇帝趙光胤駕崩了。國不可一日無主,趙光義在太祖靈前接受了任命,成為了北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 昨夜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讓還在和兄弟把酒言歡的宋太祖一夕之間斃命身亡? 讓我們先回到這場宴會之上。 我們找到了一位當晚的目擊證人,囿于皇帝的命令,他無法靠近席間,兄弟二人之間究竟交談了什么內容已經不得而知。但是據他事后回憶稱,他隱約從簾子上的影子看到趙光義宴會之間有離席走動,還聽見了太祖扔斧,砸到地下,宋太祖吆喝著說到"好為之"。原來,看似溫馨的家宴卻是一樁命案的案發(fā)現(xiàn)場。 何以見得宋太祖之死不是自然死亡而是謀殺,太宗是順位而非篡位呢? "燭影斧聲"的目擊證人陳詞,至少說明宴會的氛圍遠遠談不上不溫馨,兄弟二人之間至少有著爭吵,夜宴的時間為光義提供了充足的作案時間。 那么還有什么證據呢,證明他就是殺人兇手? 在獲悉宋太祖已然駕崩的消息之后,皇后讓自己身邊的太監(jiān)王繼恩召貴州防御使德芳,也就是皇帝的第四個兒子入宮。結果王繼恩聲稱太祖要傳國與光義,不聽旨意,跑到了開封府召晉王即光義速速入宮。看晉王猶豫不決,便對他說:"事久,將為它人所有矣。" 在皇宮中焦急等待的宋皇后,看見前來的趙光義,愕然大驚,隨即對趙光義說:"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光義回稱:"共抱富貴,勿憂也。" 細想這幾人的反應和對話,王繼恩對光義說,你要速速決斷,不然有人將要取代你了,試想,如果光義確是手執(zhí)皇帝的遺詔,繼承帝位是合法合理的,那么為什么要敦促光義趕快進宮,只要是合法的,時間上晚那么一點又有什么關系? 還有就是宮中的宋皇后,見到了前來的光義便是大驚,在怕什么?如果光義不是前來篡位的,她又為什么要怕呢? 還有,光義僅僅是一人之身前來入宮,要是這件事是名正言順,為何不召集群臣,而是要單獨行動,搶先入宮。待到天明,大臣們進宮,要皇帝的近臣察驗尸體之時,尸體已經是"玉色溫瑩,如出湯沐"了,看過幾部偵探片的都知道,要想弄明白一樁案件的發(fā)生,尸體和案發(fā)現(xiàn)場都是尤為重要的。這些往往能夠透露出重要的線索。 在太祖駕崩的五更天到天明大臣進宮這不長的距離之間,尸體卻被洗過,時間倉促,清洗肯定也是匆忙進行的,這難道不是為了掩飾掉案發(fā)的犯罪痕跡,營造出太祖正常死亡的假象嗎?這些擺在眼前的證據都是光義篡位的有力證明。 判斷為命案,鎖定了殺人兇手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判斷他的殺人動機。 自古皇家無情,讓趙光義能夠動殺機的原因無非只有一種,那就是對于皇權的爭奪,對于皇位的渴望。如果,趙光義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他就絕對不可能為了搶奪皇位而殺人。所以關注的焦點就自然聚集在了傳位的詔書之上。到底有沒有傳位于趙光義的詔書?如果有這詔書,它到底是真是假? 正常的情況下,皇帝死前都有遺詔,在死后由自己信任的大臣宣布帝國的下一任皇帝。但是到了宋太宗這里,關于宋太祖?zhèn)魑挥诘艿倪z詔并沒有記載。傳位這種關乎國運的事情,史官會是因為疏忽而忘記了嗎? 顯然,歷史上根本沒有遺詔這一回事,憑空捏造出來一份遺詔和宣詔人,史官們又不敢照實說,否則自己的烏紗帽不保。只好在編寫這段歷史的時候含糊其辭,要不就干脆不提,一筆帶過。 等到了宋太宗登上皇位之后,底下的人明著不敢說什么,私下里卻是議論紛紛。就算是皇帝的權力再大,卻也不能堵住悠悠眾口。要為自己的皇位正名,掩蓋一系列時期的真相還必須得是一份遺詔最為有效。但是自己奪位之時,就沒有拿出來太祖的遺詔,等到事后,自己已經繼位當上了皇帝之時再拿出來,顯然是沒有說服力。 怎么辦? 趙普通過揣摩圣意,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于是在太祖死后的第六年,也就是公元981年,興國六年的時候 。突然出現(xiàn)了一份杜太后遺詔。 這份遺詔大致是個什么內容呢? 在建隆二年,杜太后的身體不適,宋太祖在旁服侍不離左右。杜太后在自己病危之際,召來了趙普接受自己的遺命。 她問太祖:"你知道自己是憑借什么得到的天下嗎?"太祖答:"都是您和趙家歷代祖宗所積累下來的德報",杜太后回他:"不過是因為周世宗身后只有一幼子,少主疑國,你才能從他手中奪得這天下。如果周世宗要是長命,這天下能是你的嗎?你死之后,要把你的皇位傳給你的弟弟,不要重蹈周的覆轍。" 宋太祖磕著頭答應了杜太后的要求,一旁的趙普遵照杜太后的話一字不落的將兩人之間的對話記錄了下來,并把它藏在了寶箱當中,命令宮人謹慎保管。 而謊話終究是謊話,經不起反復的推敲。 再捋一遍,就能看到這遺詔可謂是漏洞百出。 在宋代三百多年的歷史當中,哪一個太后敢在皇帝健在的時候,起草皇位的接班事宜?就是皇帝自己沒有兒子,這件事也不是太后能做的。 其次,太后讓宋太祖?zhèn)魑唤o自己的弟弟的原因,是不想讓宋朝重蹈覆轍,成為下一個短命王朝。杜太后病危之時,太祖30歲,光義27歲,德芳10歲。兩人正值壯年,要是這是太祖病危,時日無多,兩人商議這事倒也是合情合理。 但是那時候,太祖身強體壯,屢次掛帥親征。杜太后怎么就能預見太祖要短命,活不到自己兒子長大之時。要是太祖長壽,那等到自己垂垂老矣之時,還要傳位給僅僅比小三歲的弟弟!再者只說傳位其弟,到底是太祖的哪個皇弟,怎么就能證明是光義了呢? 這份遺詔除了自身本就疑點重重之外,它的出現(xiàn)時間段也令人生疑。如果有這份遺囑,為什么不在繼位之時,就拿出來堵住眾人之口?宮中掌管金匱的宮人,寫遺詔的趙普,怎么在太宗繼位那么重要的時間里都沒有想起來這件事,6年過去,才恍然間想起來宮中還放著這樣的一份遺詔?一切都經不起推敲。 有了“遺詔”,自己的帝位至少看起來是名正言順了。接下來要進行的就是要坐穩(wěn)這皇帝的寶座了。 為了鞏固地位,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給當初一眾擁戴他的眾將士放出一條生路,紛紛卸甲歸田。宋太宗沒有將士之憂,掣肘他帝位的是杜太后的"傳弟之說"和本該繼承帝位的宋太祖四子德芳。面對自己的手足兄弟,親侄子。趙光義可不像自己的哥哥那樣心慈手軟。 還記得剛剛提到的為皇帝偽造遺詔的大臣趙普嗎?這一番舉動已經成功取得了皇帝的信任,成為皇帝的左膀右臂。杜太后遺詔之事一畢,就被提拔為宰相。趙普這樣的人,作為皇帝肚子里的蛔蟲,自然是知道皇帝下一步要干什么。在加上之前盧多遜當上宰相之時,一直和自己針鋒相對,處處刁難,揭自己的短,引得趙普不滿許久了。自己當上了宰相之后,正好公仇私仇一起報。于是便向皇帝上書痛陳盧多遜和廷美(太宗之弟)相互勾結,力圖謀反。 皇帝默許了趙普的污蔑,制造了一起特大冤案,拔掉了宋太宗和自己的眼中釘。而在此之前,太祖的兒子德昭早已死去,就連他唯一的親弟弟德芳也死了。年僅二十三歲。兩人的死亡時間前后不過一年半,歷史上對于這兄弟二人的死也是語焉不詳,不過諸位看客早已是心知肚明。 自此,皇位之時已經是塵埃落定。 不管是否再有不滿,這把皇椅趙光義已在血泊之中坐得穩(wěn)穩(wěn)當當。撥轉時間的輪盤,順著這件事一路往回走,它會停在什么地方。趙光義這位野心家什么時候就開始覬覦皇帝的寶座,那個念頭在哪一瞬在腦海當中撞擊出了火花,或許連趙光義自己都不得而知了。 但是歷史卻留下了證明他野心的蛛絲馬跡。 在開寶初年,太宗還是晉王的時候,一個擔任殿前都虞候的大臣向皇帝上奏稱,晉王在邸中結黨營私,廣交天下豪杰,怕是有不軌之心。結果皇帝盛怒,自己和晉王乃是一起建國之兄弟,怎是你這等小人能輕易離間的?于是下令處以死刑。 圖謀不軌的行跡在那時就早早地露出了馬腳,可惜太祖眼光不行,錯信于人。反而助長了太宗的野心,廷前無人敢告密,太祖就是自己最好的保護傘,于是勢力的手慢慢蔓延,直插禁中。對于宮中動向了如指掌,才能方便自己行事。 太監(jiān)王繼恩就是最好的證明,第一時間趕到晉王府,請晉王火速入宮,搶占了先機。有了宮中的內應,趙光義就要選擇一個最好的時機,來完成計劃的最后一步——宋太祖的非正常死亡。 976年的11月是個好時間,這時南唐等國已定,吳越等國不足為慮。戰(zhàn)爭局勢的逐漸平靜,使自己篡位之后不必擔心朝中的哪個將領黃雀在后。抓住這個最好的時機,趙光義一舉進攻,陰謀得逞??墒菫榱岁幹\而蓋上的遮羞布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最終的真相還是浮現(xiàn)出來。 皇位之下,滿是尸骨血泊。皇位之上,遍布冤魂亡靈。 參考文獻:《宋史十講》鄧廣銘 |
|
來自: 歷來現(xiàn)實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