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人情社會,特別看重人情往來,遇到別人身處逆境時出手相助,這是義不容辭的事情。 但是,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去幫助的。有些人真的幫不得,這世上好人不少,但免不了會遇到“東郭先生與狼”“農(nóng)夫與蛇”的故事。 老話講得好,“救急不救窮”,這是為什么呢? 古時候有個富戶人家,家主樂善好施,每每看到誰家缺衣少食,都會接濟一下。久而久之,這家的名頭傳了出去,鄉(xiāng)中人都稱他家是“積德行善”的大好人家。一日,有三個乞丐流浪至此,聽說這家富戶的名頭之后,上門乞討,請求救助。 家主見他們衣衫襤褸,面色黃瘦,身上臟污不堪,便讓家里人取出幾套干凈衣物,讓他們洗了澡之后換上,又施舍了一些銀錢柴米。三個乞丐千恩萬謝地出門了,之后,三人在鄉(xiāng)間的破廟里住了下來,每日燒火做飯,柴米盡了,就再次上門討要。 富戶每次都會施以援手,久而久之,乞丐養(yǎng)成習慣,賴在當?shù)夭蛔吡?。終于有一日,家主覺得不妥,乞丐上門時,只給了少量的糧米,打發(fā)他們到別處去,不料,三個乞丐卻在門前撒潑打滾,大鬧起來:“說是行善積德,怎不肯與我糧米!” 家主見此情景,痛定思痛,從今以后立下規(guī)矩,告誡家人“救急不救窮”。 常言道,世事難料,風云莫測。誰都有一時半會急于用錢的時刻,也許是生意上資金一時周轉(zhuǎn)不來,也許是家里突然有人身患重病……遇到這些急需用錢的情況,無論出于感情或是道義,我們都應(yīng)該伸出援手,幫助他們度過難關(guān)。 人生無常,誰也不敢保證誰的一輩子就能順風順水的度過,難保有一天我們也可能遇到類似的情況。到那時候,我們也肯定希望有人能拉自己一把。所以,將心比心,遇人急難時,力所能及的事能幫就幫。 但對于一直貧窮的人,絕對不能心存同情,否則他們會像吸血的蛀蟲一樣一直纏著你不放。 貧窮的人之所以一直貧窮,根源大多在他自己身上。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很多人之所有貧窮,原因就在于好吃懶做,貪圖享受,不肯通過自己的努力賺錢,這種人幫了也是白幫。 而且,對于一直貧窮的人,你的幫助只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本質(zhì)問題。你幫助他無異于在填一個無底洞,無論再多的幫助,最終也只是徒勞無功。 生活就是這么的現(xiàn)實! 那“救急不救窮”的上一句是什么呢?就是“借三不借二”。這說法更加直接犀利,三種人能借,兩種人不能借。那都是哪種人呢? 這第一種能借的,就是人家借錢是為了家中孩子讀書所需,這時候借錢,是做善事,也是為國著想。在古代,許多貧寒人家的子孫要讀書出人頭地,就要靠救濟。 第二種可借的,是人家里有了紅白喜事,一時短缺銀錢時,可以出借。這被古人視作積德之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小時候貧窮,父親死后既沒有錢、也沒有墳地下葬,鄰居劉繼祖伸出援手,幫他葬父,朱元璋成為皇帝,劉繼祖得到厚待,死后還被朱元璋追賜為義惠侯。 第三種可借的,是當人家生病,需要錢財治病救命時,可以出借。正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修德行善,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是利己利人的好事。 而不能借的呢? 第一種是借錢不用于正道,譬如拿去吃喝嫖賭,甚至做違法犯罪的事情。 第二種就是不能借給“有借無還”的人,也就是俗稱的“老賴”。借錢不還的人,往往不把個人信用當回事,古代有季布“一諾千金”,如今能把承諾看得比黃金還重的,恐怕沒有幾個。 所以老祖宗這么說的原因,是勸我們行善之前,要考慮自己。 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很適用,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