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4日/生物谷BIOON/---人類壽命可能不像我們長期以來所認為的那樣是有上限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意大利、丹麥、德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報道一個人的死亡風險在105歲以上時會減緩,甚至趨于穩(wěn)定,這就對聲稱人類壽命存在著一個不能超過的截止點的先前研究提出了挑戰(zhàn)。相關研究結果發(fā)表在2018年6月29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plateau of human mortality: Demography of longevity pioneers”。 具體而言,這項研究表明110歲的人與年齡在105歲至109歲之間的那些人具有相同的持續(xù)存活機會---在一年內死亡和進一步預期壽命(expected further life span, 即預期還能存活的年數(shù))為1.5年的幾率為五五開。 Wachter說,這種死亡風險趨于平穩(wěn)就與從40歲開始我們的死亡風險不斷增加的現(xiàn)有觀點背道而馳。Wachter說,“如果死亡率在40歲至90歲之間持續(xù)增加,那么極高年齡的上升就會存在很大障礙---行為改變或新的醫(yī)療進展所獲得的回報將大幅減少。這種死亡率最終趨于平穩(wěn)的事實為這些醫(yī)療進展有更大的余地提供了希望。” 現(xiàn)有記錄表明壽命最長的人是法國人Jeanne Calment,她于1997年去世,享年122歲。 不同的發(fā)現(xiàn) 人們一直在爭論人類的壽命是否存在極限。去年,來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表了一份報道,對早先關于人類壽命的極限在115歲左右的觀點提出質疑。 麥吉爾大學發(fā)育生物學主任Siegfried Hekimi說,“根據(jù)我們的數(shù)據(jù),這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并不足以說明你不能夠活得比這還要長。這并不足以提出這種觀點?!?br>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為了進一步研究這一點,Wachter和他的同事們追蹤了2009~2015年之間年齡達到了105歲的將近4000名意大利居民。他們發(fā)現(xiàn)隨著一個人進入中年和老年,存活的幾率不可避免地下降。比如,研究結果表明平均而言,年齡達到90歲的意大利女性在一年內的死亡幾率為15%,進一步預期壽命為6年。但是如果達到95歲,她們在一年內的死亡幾率增加到24%,她們的進一步預期壽命會降至3.7年。 人們或許會認為隨著年齡的增加到一個不確定的盡頭,這種死亡幾率將會無限期地持續(xù)增加。但是事情并非如此。一旦人們的年齡超過105歲,這種存活幾率就會變得平穩(wěn)。 針對這項新的研究,Hekimi說道,“在105歲時,死亡風險是非常高的,但是在下一年,它并不變得更高。每年你都有同樣的死亡機會,而且每年你都能夠成為在擲硬幣游戲中獲勝的人?!?br> Wachter說,這種平穩(wěn)性可能是由于進化選擇以及良好基因和健康生活選擇的影響而發(fā)生的。Wachter說,“當你看到一群年齡相同的老年人時,有些人已是非常虛弱的,有些人是很健壯的。在虛弱程度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br> 他說,“當?shù)?0次參加大學同學聚會時,你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有些人還能夠登山,而有些人則柱著拐杖走路。在15到20年之后,那些身體虛弱的人就是那些可能已死掉的人。” 沒有足夠的研究參與者 Hekimi說,到目前為止,研究長壽人群的遺傳學特征為延長整體人類壽命提供了極其少的線索。 Hekimi說,只有極少數(shù)人能夠活到這些極高的年齡,而且似乎對這些人有利的基因因地而異。比如,似乎促進琉球人壽命延長的基因與在英格蘭人中發(fā)現(xiàn)的促進壽命延長的基因是不相同的。 Wachter說,然而這項研究表明有很好的機會將這種存活平穩(wěn)期較早地延伸到人類平均壽命上,這就可能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活到100多歲。 Wachter說,“它給了我們很大的希望,這是因為如今有很多機會來研究人群中存在的這些不好的基因變異體,并試圖理解這些基因變異體與潛在藥物和不同的健康挑戰(zhàn)之間的相互作用。” 他說,“隨著基因研究的繼續(xù)開展,這一基本理論可能有助我們了解10到15年后的醫(yī)學進展和公共衛(wèi)生進步?!?br> Hekimi對此表示贊同。他說,“鑒于我們的壽命持續(xù)在增加,這種平穩(wěn)期可能會越來越早地到來?!保ㄉ锕?Bioon.com) 參考資料: Elisabetta Barbi1,*, Francesco Lagona2, Marco Marsili et al. The plateau of human mortality: Demography of longevity pioneers. Science, 29 Jun 2018, 360(6396):1459-1461, doi:10.1126/science.aat31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