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檔介紹: 第 1 頁 第 2 頁 第 3 頁 “一 分 為三 ”的 由來 認識來源于實踐 。對于一分為三 的認識 , 有一個 比較漫長 的逐漸發(fā)展深化 的歷史過程 。 可 以說 ,一分為三這個對客觀事物 的正確論 斷,是隨著人類思維的物質(zhì)條件和思想認識水 平 的提 高發(fā)展到今天 的重要 成果 。據(jù) 史書記 載 ,一 分為三 ,古 已有之 。殷周之 際 出爐 的 《詩經(jīng)》、 《易經(jīng)》即有 “一分為三”的思想。 如果說前者 “相其 陰陽,觀其流泉 ” (《詩經(jīng) 大雅 公劉》)句中有了以我 “相”為 中點, 對 “陰 ”和 “陽 ”的認識而 構(gòu)成對事 物 的三 分 ,還只是 “一分為三 ”思想的萌芽的話 ,那 么 ,后 者則是 “一分為三 ”之集大成 者 。其 《系辭上 》云:“六爻之 動 ,三極 之道 也 ”,《系 ① 周 德 義 關(guān)于 “一分為三 ”由來的探討:湖南大眾傳媒學(xué)院學(xué)報 , ~ : 《四書五經(jīng) 周易》 烏魯木齊 :新疆人 民出版社, 第 4 頁 辭下》云: 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因而重之 ,爻在其中矣。 剛?cè)嵯嗤疲冊谄渲幸?。系辭焉而命之 ,動在其中矣” ,《說 云: “昔者圣人之作 《易》也,將 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 天之道 曰陰曰陽,立地之道 曰柔曰剛,立人之道 曰仁 曰義 ,兼 三才而兩之 ,故 《易》六畫而成卦 ” 。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先秦諸子 “百家爭鳴”,無論是儒家、道 家 ,還是法家、墨家 ,其中大多是三分論者 。儒家鼻祖孔子創(chuàng) 立 “中庸之道 ”,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 君子而時中;小人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道之不行 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 ,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 矣:賢 者 過 之 ,不 肖者 不及 也 ”,“舜 其 大 知 也 與 ……執(zhí)其兩 端 ,用 其 中于 民 ”,《中庸 》 贊頌“中庸 之 道 ”為“圣 |
|
來自: 0920風(fēng)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