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街位于蘇州古城閶門外西北,東至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閶門,西至“吳中第一名勝”虎丘,全長約3600米,約合7華里,故稱“七里山塘到虎丘”。山塘街可以分為東西兩段,東段從閶門渡僧橋起至半塘橋,西段指半塘橋至虎丘山。 唐寶歷二年(825年),白居易任蘇州刺史,對蘇州城外西北河道進行疏浚,開挖成山塘河,傍河而建的古街被稱為山塘街,沿街均為古建筑。 山塘街上河道多、橋多的特征充分體現(xiàn)了蘇州這個水城的街巷特點。其河道逶迤平行,綿延至虎丘長達七里。山塘河的東、段民居大多都是臨水構筑,水榭和水閣都是由木樁支撐著的。河的西段水面則疏朗寬闊,兩岸種植花木綠樹。水面上橫跨的古橋或平或拱、或單孔或三孔。 山塘沿街兩側的大多數(shù)古建筑,大多是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建筑,為幾落幾進構成的建筑群體,縱向為落,橫向為進。其單門面種類有:石庫門、柵板門、遮堂門、矮撻門、雀宿檐門等。建筑入口有門廳、轎廳、花廳、樓廳等三到五進,有些住宅則擁有七進,其前后兩巷相通。 在縱貫線上,明代的建筑幾乎都是一路的,但到了清代,隨著經(jīng)濟實力的提高,人們開始崇尚奢侈,所以就出現(xiàn)了三路、五路。備弄的設立在縱橫交錯的各路之間,往往是由備弄隔開的。弄不但是建筑的前后進通道,又起到了各路間的消防作用。 古往今來,山塘向來是帝王國君、文人墨客的鐘愛之地。無論是乾隆康熙,亦或是伯虎秋香,都曾流連于山塘河兩岸。清乾隆帝到七里山塘曾御筆書寫“山塘尋勝”,如今山塘尋勝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這里應該寶地,皇帝到過的地方。 載入中學語文課本中提到的《五人墓碑記》、彈詞名篇《玉蜻蜓》中的經(jīng)典段落《桐橋得子》、國際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和他家的祖祠、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革命文化團體“南社”、野芳浜處的陳圓圓董小宛,皆與山塘有關。 《吳門表隱》中說道: “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華陽橋南一,奚家橋南一,苑橋北一”,證實山塘街為居民區(qū)。 清乾隆年間,畫家徐揚創(chuàng)作的《盛世滋生圖》長卷(也稱《姑蘇繁華圖卷》),畫了當時蘇州的一村、一鎮(zhèn)、一城、一街,其中一街畫的就是山塘街,展現(xiàn)出“居貨山積,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燦若云錦”的市井景象。 自古山塘街有“姑蘇第一名街”之稱,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中把閶門、山塘一帶稱為“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民歌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有西湖,蘇州有山塘。兩處好地方,無限好風光。” 七里山塘閶門碼頭附近有白公祠。據(jù)介紹:蘇州人民為了紀念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修筑七里山塘之功勞,早在清嘉慶年間山塘街上就修建有唐少傅白公祠。白公祠門外圍墻上的題字:樂府詩神,山塘始祖。這是對白居易的客觀贊揚。 七里山塘,以閶門渡僧橋為始,熱鬧就在渡僧橋。南面即是蘇州繁華商業(yè)區(qū)石路,北沿是環(huán)城河,即蘇州城池,東邊是閶門城墻。東西交通在此交匯,城池上是吊橋,吊橋旁是萬人碼頭??梢韵胂螽斈甏瑏碥囃?、抬轎驅(qū)馬的熱鬧景象。 渡僧橋是蘇州閶門外,南北直垮上塘河的一座小橋。上塘河是吳越通航大運河的支脈,在運河整治前,還是主要航道。上塘河一頭連著寒山寺,一頭連著閶門。渡僧橋一坡連著石路,一坡連著山塘街。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蘇州大運河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是:河道包括城區(qū)故道(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環(huán)古城河)和現(xiàn)京杭運河蘇州至吳江段等河道;遺產(chǎn)點包括山塘歷史文化街區(qū)、虎丘云巖寺塔、平江歷史文化街區(qū)、全晉會館4個運河相關遺產(chǎn)和盤門、寶帶橋、吳江古纖道3個運河水工遺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