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物理學界就像職業(yè)拳擊賽一樣,每位參賽選手都想挑戰(zhàn)冠軍。 拳擊臺的一個角落里坐著的是一位有著亂糟糟白發(fā)的老頭,他就是我們的冠軍愛因斯坦。他在1915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一直是描述引力的最好的理論。從提出到現(xiàn)在,始終未被打敗。他的理論可以很漂亮地描述在大尺度下的宇宙運作的情況,不過有一個特別前提——宇宙中得存在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暗物質。 而在拳擊臺的另一角落里,則是我們最新的挑戰(zhàn)者——荷蘭物理學家埃里克·韋爾蘭德。他提出了另一種描述引力的理論,并聲稱暗物質不存在。 那么,韋爾蘭德能挑戰(zhàn)成功嗎?還是愛因斯坦繼續(xù)創(chuàng)造不敗的神話? 為什么要有暗物質? 為了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說說暗物質。 廣義相對論認為,質量會彎曲時空,還會使光的路線發(fā)生彎曲。此時,彎曲的時空就像一種透鏡一樣。更多的質量意味著時空彎曲得更嚴重,所以測量一個空間里有多少質量的方法,就是去測量經(jīng)過那里的光線的彎曲程度。 雖然這個方法彎曲適用于單獨的天體,例如我們的太陽。但是在更大的尺度下,比如去測量整個星系的質量時,這個方法就不適用了。 問題是,當你把星系中所有的可見物質——恒星、氣體和塵埃等都考慮進去時,會發(fā)現(xiàn)這些物質的質量似乎比廣義相對論預計的少了很多。也就是說,你會檢測到更為嚴重的光線彎曲。 于是,為了得到正確的答案,科學家引入了暗物質這個概念。一旦把暗物質計算在內(nèi),廣義相對論就能繼續(xù)準確地描述我們的宇宙。 另外,在計算星系旋轉的速度或星系的運動軌跡時,相同的問題也會出現(xiàn)。一旦假設存在暗物質,那么問題就消失了。所以,許多科學家都相信,暗物質是存在的。 不是暗物質,而是暗引力 但是,韋爾蘭德的理論卻不需要暗物質。他認為,引力其實是一種統(tǒng)計量,是許許多多神秘的微觀作用力的集體表現(xiàn),就像溫度一樣。溫度就是一種統(tǒng)計量,是大量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集體表現(xiàn)。 起初,他的理論公式基本上就是從牛頓和愛因斯坦那里復制過來的。所以,許多人認為他所提出的應該被視為對引力的一種新的解釋,而不是一個新的理論。 但是在2016年11月,韋爾蘭德做了一個更大膽的推測。在他的論文中,他用他自己的理論描述了如何產(chǎn)生一個額外的作用力,來使得引力在更遠的距離上有著更多的強度。他認為,這可能解釋為何我們可以檢測到更為嚴重的光線彎曲,以及星系為何旋轉過快等問題,而不需要用暗物質理論來解釋。于是,他把這種額外的作用力稱為“暗引力”。 誰勝誰??? 最近,來自荷蘭萊頓天文臺的天文學家首次檢驗了韋爾蘭德的理論。他們用檢測光線彎曲的辦法,測量了33613個星系的質量,然后再用韋爾蘭德的理論和傳統(tǒng)的暗物質理論來分析結果。兩種理論都得到了正確的答案。 不過,廣義相對論需要假設暗物質的存在,而韋爾蘭德的理論不需要事先假設一種未知的東西。這可能使得韋爾蘭德的理論略勝一籌。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完全排除暗物質,因為有很多天文學觀測是韋爾蘭德的理論無法解釋的。比如,離我們約有37億光年遠的子彈星系團,其實是兩個正發(fā)生碰撞的星系團。而這場碰撞導致了暗物質與普通物質出現(xiàn)了分離。如果韋爾蘭德的理論是正確的,那么所謂的暗物質應該始終與普通物質相伴隨。 另外一個問題是,韋爾蘭德的理論仍然是一個很初級的理論。目前來說,它只適用于一些最基本的情況,比如計算球形物體之間的引力作用等。所以,天文學家在計算中不得不進行許多近似處理,比如盡可能地挑選那些較孤立的星系來分析。這意味著計算的結果包含許多不確定性。 不過,暗物質理論也有不符合現(xiàn)實的地方。比如暗物質在星系內(nèi)的分布情況,理論與觀測的數(shù)據(jù)往往不符。 事實上,兩種理論都有很多的近似和猜測,你很難看出哪一方會最終勝出。所以,許多科學家認為,此時此刻,韋爾蘭德與愛因斯坦打了個平手。不過,在科學研究中,問題往往不是幾個理論之間的爭戰(zhàn),而是理論與觀測數(shù)據(jù)之間的爭戰(zhàn)。當前,韋爾蘭德的理論表現(xiàn)得還不錯,將來可以繼續(xù)接受更多的觀測數(shù)據(jù)的挑戰(zhàn)。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學之謎> 2017年第3期雜志文章 歡迎讀者們關注大科技公眾微@信@號:hdkj19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