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之間有禮有節(jié) 【原文】陳亢向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甭勊苟撸惪和硕苍唬骸皢栆坏萌?,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p> 【譯文】陳亢問伯魚說:“孔夫子他老人家有沒有什么奇聞逸事呢?”伯魚回答說:“他老人家沒有什么奇聞逸事,只是有一次我獨自侍立,他的兒子鯉邁著小步快速經(jīng)過廳堂,夫子問道:‘你學習《詩經(jīng)》沒有?’孔鯉回答說:‘沒有?!蜃咏虒f:‘不學《詩經(jīng)》就沒有說話的權(quán)利?!柞幈阆氯W習《詩經(jīng)》。過了幾天,我又獨自侍立先生于側(cè),鯉又邁著小步快速經(jīng)過廳堂,夫子問:‘你學習《禮》沒有?’鯉回答說:‘沒有。’夫子教導說:‘不學習《禮》就不能立身?!柞幈阆氯W習《禮》?!甭犃诉@兩件事,陳亢出去后高興地說:“我問了一件事,卻懂得了三個道理:懂得了學《詩經(jīng)》的道理,懂得了學《禮》的道理,同時又懂得了君子與他的子女之間應(yīng)該是有禮有節(jié)的,不能隨隨便便的道理。 君子教子,遵之以道 【原文】曾子曰:“君子之于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強言;心雖愛之不形于外,常以嚴莊蒞之,不以辭色悅之也。不遵之以道,是棄之也。然強之,或傷恩,故以日月漸摩之也?!?/p> 【譯文】曾子說:“君子對于他的子女,喜愛他們卻不表露在臉上,支使他們也不露聲色,讓他們按道理做事情,但又不勉強他們。心里雖然很喜愛他們卻不表露在外邊,對待他們要嚴肅莊重,不能用和言悅色來討他們喜歡。不教育子女按道理做事,就會把他們引上邪路。然而如果一味地強迫他們做,又會損傷父子之間的和氣。因此對待子女只能靠平時言傳身教去慢慢引導他們。” 父子之間,不宜簡慢 【原文】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家訓》曰:“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p> 【譯文】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在他寫的《家訓》中說:“父子之間應(yīng)該嚴肅,不能隨隨便便,不能簡慢。如果簡慢隨便,就會因怠慢而形不成父慈子孝,古人規(guī)定做官的人家,父子應(yīng)該分開居住,這是養(yǎng)成父子之間不隨隨便便的方法;兒子要為父母按摩病痛,收拾被褥枕頭等臥具,這是父子之間不生簡慢的道理所在。” 人愛其子,當教子成人 【原文】石碏諫衛(wèi)莊公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驕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弊怨胖獝圩硬恢蹋怪劣谖H鑱y亡者,可勝數(shù)哉!夫愛之,當教之使成人。愛之而使陷于危辱亂亡,烏在其能愛子也?人之愛其子者多曰:“兒幼,未有知耳,俟其長而教之?!笔仟q養(yǎng)惡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顧不多哉?又如開籠放鳥而捕之,解韁放馬而逐之,曷若勿縱勿解之為易也! 《曲禮》:“幼子常視毋誑?!?/p> “立必正方,不傾聽。” “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負劍辟咡詔之,則掩口而對?!?/p> 【譯文】石碏勸諫衛(wèi)莊公說:“我聽說父親疼愛子女應(yīng)該教給他們做人的正道,不使他們走上邪路。驕橫奢侈,荒淫放縱,就會走上邪路。驕奢淫逸四種習慣都有,這是過分寵愛他們所造成的?!弊怨乓詠碓S多父親都知道疼愛子女,卻不懂得教育子女,以至于使他們危害他人,自取滅亡,這樣的事例還少嗎?疼愛子女,就應(yīng)當教育他們,培養(yǎng)他們成人。疼愛他們卻讓他們走上邪路,又怎能算得上疼愛他們呢?疼愛子女的那些人常常說:“孩子小,不懂事,等他們長大后再來教育他們。”這就好比種了一棵不正的樹苗,說等到樹木長大后再來修剪它,那樣費力不更多嗎?又像打開鳥籠把鳥放走之后再去捉鳥,解開韁繩把馬放走之后再去追它,與其這樣,哪如事先就不放開鳥和馬呢? 《禮記·曲禮》說:“對于小孩子,要經(jīng)常關(guān)注教導他,不要讓他學會說假話和誑騙?!?/p> 又說:“孩子從小要養(yǎng)成好的習慣,站立的時候一定要中正,不要斜著身子去傾聽?!?/p> 又說:“如果有長輩與你握手,你就要用兩只手奉長輩的手。如果長輩俯下身和你說話,你要將自己的嘴用手當住一點,然后再恭敬地說話?!?/p> 【原文】《內(nèi)則》:“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六年,教之數(shù)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后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shù)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計。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p> 【譯文】《禮記·內(nèi)則》說:孩子會自己吃飯的時候,父母要教給他用右手拿筷子,會說話的時候,要教給他們應(yīng)答,男孩答“唯”,女孩答“俞”。他們所用的佩囊,男的用皮革,女孩用絲繒,各代表武事和針黹之事。 六歲的時候,教他們數(shù)數(shù)與記住東西南北這些方位的名稱;七歲的時候,教給他們男女不能同坐,不能在一起吃東西。八歲的時候,告訴他們謙讓之禮,出入門戶以及上炕進餐,都要在長者之后。九歲的時候,要告訴他們朔望與天干地支的知識。十歲的時候,男孩子就要出去拜師求學,住宿在外邊,學習六書九數(shù)。十三歲的時候,要學習音樂、詩書和文舞。到了十五歲之后,就要學習武舞、射箭和駕御車馬。 曾子殺豬教子 【原文】曾子之妻出外,兒隨而啼。妻曰:“勿啼!吾歸,為爾殺豕。”妻歸,以語曾子。曾子即烹豕以食兒,曰:“毋教兒欺也?!?/p> 【譯文】曾子的妻子到外邊去辦事,兒子跟著她邊走邊哭。妻子說:“別哭! 等我回來給你殺豬吃豬肉?!逼拮踊貋砗螅堰@件事告訴了曾子。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他說:“我之所以真的給他殺豬吃,是為了教給他不要欺騙人?!?/p>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原文】賈誼言:古之王者,太子始生,固舉以禮,使士負之,過闕則下,過廟則趨,孝子之道也。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提孩有識,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道習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于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弟、博聞、有道術(shù)者,以衛(wèi)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wù)裕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習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于齊,不能不齊言也;習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長于楚,不能不楚言也。 【譯文】漢朝的賈誼說:古代的帝王教育太子,在太子一生下來的時候,就用符合禮法的行動來給他示范。讓人抱著他,經(jīng)過宮闕的時候就要表示禮貌,經(jīng)過廟堂的時候就要小步快走,這是培養(yǎng)孝子之道啊!所以,帝王對于后代,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對他進行教育了。在孩子懂事的時候,就要請?zhí)珟煛⑻?、太保三公和少保、少傅、少師三少來教育太子,讓他明白孝、仁、禮、義的道理。用道來教育太子,把那些心術(shù)不正的小人都趕走,不讓太子見到壞事惡行。于是都挑選天下品行端正的人、講究孝悌的人、學識淵博的人和有德行的人,來輔佐教育他。讓這些人一起與太子居住出入。這樣,太子從一生下來看到的就都是有德行的事,聽到的就都是符合道義的話,走的就是正道,因為在他的周圍都是些正人君子。道理很簡單,每天和正人君子在一起,自己就自然會成為正人君子。這就好比你從小生長在齊地,就不可能不說齊地的方言;如果每天和那些邪惡的人在一起,你自己也就會成為邪惡的人,這就好比你從小生長在楚地,不能不講楚地的方言一樣。 教婦初來,教子嬰孩 【原文】《顏氏家訓》曰:古者圣王,子生孩提,師保固明仁孝禮義,道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shù)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yīng)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乃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長成,終為敗德??鬃釉疲骸吧俪扇籼煨?,習慣如自然”是也。諺云:“教婦初來,教兒嬰孩?!闭\哉斯語! 【譯文】《顏氏家訓》說:古代的帝王圣賢,孩子生下后,很小的時候,就有少師少保來負責教他孝仁禮義了。普通百姓雖然不能和皇家一樣,也當在孩子小的時候,他能識人顏色,知人喜怒的時候,就加以教誨,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叫他什么不能做他就不去做。這樣幾年后,可以不用體罰,父母既威嚴又有慈愛,子女因畏慎而產(chǎn)生孝心。但我看世上有許多人,只知道愛而不懂得教育,做不到這些。孩子的飲食行為,都隨心所欲。做得不對應(yīng)訓誡的時候反而夸獎他,應(yīng)當訶責的時候反而嘻笑,等孩子長大懂事后,還以為理法就是這樣。驕慢的習慣已經(jīng)養(yǎng)成,這時候大人才來管教他。就是打死他也不能建立尊長的威信,孩子的忿怒天天增長反而會增加他的怨恨。等孩子長大成人,終是德行不好??追蜃诱f:“小時候形成的習慣就好像天性一樣,習慣會成為自然。”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俗話說:“教育媳婦要從她初來時開始,教育孩子要從他小的時候開始。“這句話真是說得太正確了。 糾正孩子缺點,如同有病用藥 【原文】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于訶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爾。當以疾病為喻,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豈愿苛虐于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王大司馬母衛(wèi)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yè)。 【譯文】《顏氏家訓》又說:那些不能好好教育子女的人,也不是存心要把子女陷入罪惡之中;只不過是不愿讓子女因自己的責罵而感到臉上不好看,不忍心責打讓子女皮肉受苦罷了。拿人生了病來作個比喻,人有病難道能不用湯藥和針砭、艾熏來救治嗎?我們反過來想一想那些勤于督促訓導孩子的人,難道他們真是愿意讓孩子受虐待嗎?實在是不得已才這樣做的啊。 《顏氏家訓》還說:大司馬王僧辯的母親魏太夫人,品性很嚴正,王僧辯在湓城(九江)擔任軍職,地位已相當高,年紀也四十多了,但稍有做得不對的地方,魏太夫人還是要打他,所以最后王僧辯能建功立業(yè)。 愛而不教,反害其子 【原文】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少為父所寵,失于教義。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語言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云。然則愛而不教,適所以害之也?!秱鳌贩Q鸤鳩之養(yǎng)其子,朝從上下,暮從下上,平均如一。至于人,或不能然?!队洝吩唬焊钢谧右?,親賢而下無能。使其所親果賢也,所下果無能也,則善矣。其溺于私愛者,往往親其無能,而下其賢,則禍亂由此而興矣。 【譯文】《顏氏家訓》又說:“梁元帝時有一個士人,從小聰明有才能,很受父親寵愛,但家里沒有很好地教育他。他只要有一句話說得有點理,他父親就不斷地夸獎他,一年到頭到處與人談?wù)摚灰患伦鲥e了,他父親就百般為他掩飾,替他找各種借口,希望他自己慢慢能改正。后來這人長大成人之后,不好的品質(zhì)越發(fā)展越嚴重,待人粗暴傲慢,最后終于因為講話隨便,觸犯了有權(quán)勢的周逖,而被周逖抽腸釁鼓,慘殺而死?!边@樣看來,家長對子女如果一味溺愛而不懂得去教誨,恰恰是害了孩子。《左傳》說:鸤鳩鳥在喂養(yǎng)孩子的時候,早晨從上到下輪流,晚上從下到上輪流,始終能平等對待,沒有偏向。人反倒不能這樣?!抖Y記》說:父親對于子女,一般都是偏親聰明有才干的,而對于才能差一些的就不太喜歡。如果為父親的所偏親的果真有才有德,不喜歡的果真是品行才能很差的,那還算是不錯的;然而,有些做父親的因溺于私愛,往往是偏親那些無品行無才能的,而疏遠品行端正有才能的。那么,家里的不和與禍亂就從此而生發(fā)了。 父母對待子女,不宜偏親偏愛 【原文】《顏氏家訓》曰: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共叔之死,母實為之;趙王之戮,父實使之。劉表之傾宗覆族,袁紹之地裂兵亡,可謂靈龜明鑒。此通論也。 【譯文】人們愛自己的兒子,很少能做到?jīng)]有偏愛。從古代到現(xiàn)在,這種偏愛的毛病非常多,聰明懂事的孩子自然討人喜愛,頑皮愚魯?shù)暮⒆右矐?yīng)當憐愛。偏愛雖然是喜歡他,盼他好,而事實上卻是害了他。共叔的死,實際上是他母親的過錯;趙王后來被殺,也是他父親偏寵偏愛造成的惡果;劉表和袁紹最終家破人亡,都可以作為偏愛子女的前車之鑒。 曾子終身不娶后妻 【原文】曾子出其妻,終身不取妻。其子元請焉,曾子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妻殺孝己,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 【譯文】曾子休掉了他的妻子,終身沒有再娶。曾子的兒子曾經(jīng)勸父親再娶后妻,曾子對兒子說:“殷高宗武丁因為后妻進讒言,害死了自己的兒子孝己;周宣王尹吉甫也因為娶了后妻的緣故,放逐了自己的兒子伯奇。我上比不上殷高宗,中比不上尹吉甫,怎么能保證娶了后妻而不發(fā)生禍亂呢?” 續(xù)娶后妻,極易敗家 【原文】后漢尚書令朱暉,年五十失妻。昆弟欲為繼室。暉嘆曰:“時俗希不以后妻敗家者。”遂不娶。今之人年長而子孫具者,得不以先賢為鑒乎! 【譯文】東漢尚書令朱暉,五十歲的時候死了妻子。兄長想為他續(xù)弦,他嘆息道:“現(xiàn)在,因為續(xù)娶后妻敗家的事例很多?!庇谑遣辉倮m(xù)娶。如今那些年事已高且子孫滿堂的人,難道能不以前代的賢人為榜樣嗎? 子不孝父不慈,其罪惡均等 【原文】《內(nèi)則》曰:“子婦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不可怒,子放婦出而不表禮焉?!?/p> 【譯文】《內(nèi)則》說:“兒子和媳婦不孝順不恭敬,也不用怨恨,應(yīng)該耐心地教育他們。如果不聽教育,然后再去指責他們。指責了也不改正,就將兒子和媳婦趕出家門但不去明說他們違背了孝道?!?/p> 【原文】君子之所以治其子婦,盡于是而已矣。今世俗之人,其柔懦者,子婦之過尚小,則不能教而嘿藏之。及其稍著,又不能怒而心恨之。至于惡積罪大,不可禁遏,則喑嗚郁悒,至有成疾而終者。如此,有子不若無子之為愈也。其不仁者,則縱其情性,殘忍暴戾,或聽后妻之讒,或用嬖寵之計,捶撲過分,棄逐凍餒,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已。《康誥》稱:“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敝^之元惡大憝,蓋言不孝不慈,其罪均也。 【譯文】君子對待兒子和媳婦的辦法,就是這么個道理。如今世俗之人中的那些柔弱無能的父輩,在兒子、媳婦的過錯還小的時候,不能及時教育,而是盡力去遮掩。等到他們的過失越來越大的時候,父母又不能發(fā)怒去責備他們。等到子女罪大惡極,不能遏制的時候,父母就憂愁苦悶,甚至有人積郁成病,含恨而死。如果這樣,有子女還不如沒子女好。另一方面,也有那些不仁不義的父親,放縱自己的情性,殘忍暴戾地對待子女,有的聽信后妻的讒言,有的用親信的計謀,對兒女過分捶打,或者把子女趕出家門,讓他們挨饑受餓,必欲置之死地才肯罷休?!犊嫡a》說:“子女不能孝順父親,就會大大傷害父親的心;父親不能夠養(yǎng)育他的子女,就是仇恨子女?!边@樣的人可以稱之為大惡人,這段話大概是說子女不孝順和父親不慈祥,他們的罪惡一樣大。 母慈母敗子 【原文】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睈鄱唤?,使淪于不肖,陷于大惡,入于刑辟,歸于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shù)。 【譯文】為人之母,不怕不慈祥,怕的是只知道疼愛子女而不懂得去教育子女。古人說:“慈母敗子?!蹦赣H溺愛子女卻不能教育子女,使子女淪為壞人,陷入惡跡劣行,最終受到懲罰,引出禍亂,自取滅亡。毀他的并非他人,恰恰是做母親的害了他。從古到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不可勝數(shù)。 古代圣賢重胎教 【原文】周大任之娠文王也,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文王生而明圣,卒為周宗。君子謂大任能胎教。古者婦人任子,寢不側(cè),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藝博通矣。彼其子尚未生也,固已教之,況已生乎! 【譯文】周文王的母親懷周文王的時候,眼睛不看不好的顏色,耳朵不聽淫蕩的聲音,嘴里不說戲虐調(diào)笑的語言。因此,文王生下來就明白賢圣,最終成為開創(chuàng)周代工業(yè)的一代圣主。有才德的人認為婦女在懷孕的時候可以胎教,古代的婦女在懷孕的時候,睡覺不側(cè)臥,不在靠邊的地方坐,不一只腳站立,不吃亂七八糟的東西。食物切得不端正不吃,炕席鋪得不正不坐,眼睛不看不好的顏色,耳朵不聽淫蕩的聲音。晚上讓盲人朗誦詩,談?wù)撜?。這樣,生下的孩子相貌體形端正,才能出眾。人家的孩子還沒有出生,就已經(jīng)開始教育了,而況出生之后呢? 孟母三遷教子 【原文】孟軻之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戲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 孟母曰:“此非所以居之也?!蹦巳?。舍市傍,其嬉戲為衒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所以居之也。”乃徙。舍學宮之傍,其嬉戲乃設(shè)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矣!”遂居之。孟子幼時問東家殺豬何為,母曰:“欲啖汝。”既而悔曰:“吾聞古有胎教,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蹦速I豬肉食。既長就學,遂成大儒。彼其子尚幼也,固已慎其所習,況已長乎! 【譯文】孟軻的母親家住在靠近墓地的地方,孟軻小時候就常玩些挖墓埋死人的游戲,而且玩得非常起勁。母親就說:“此處不適合居住?!庇谑菍⒓野嶙撸w居到集市旁邊,于是孟軻又以學習商販吆喝叫賣為游戲。 孟母又說:“這里也不適合居住?!本陀峙e家遷徙,搬到學校旁邊的房舍里,這樣孟子就玩些祭祀、揖讓、進退的有關(guān)禮儀方面的游戲。孟母高興地說:“這里才是居住的好地方?!庇谑蔷驮谶@里安居。孟子小時候問母親鄰居為什么要殺豬,母親回答說:“給你吃肉。”說完又后悔了,心想:“我聽說古人就很注重胎教,現(xiàn)在孩子剛懂事,我就欺騙他,這是教他不講信用?!币虼藶榱俗C明自己說話算數(shù),孟母就買豬肉給孟子吃。孟子長大后讀書學習,終于成為博學多才的大學問家。孟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認真培養(yǎng)兒子的好習慣,何況在兒子長大之后呢? 為子待客,其母斷發(fā) 【原文】漢丞相翟方進繼母隨方進之長安,織履,以資方進游學。 晉太尉陶侃,早孤貧,為縣吏番陽,孝廉范逵嘗過侃,時倉卒無以待賓。其母乃截發(fā),得雙髲以易酒肴。逵薦侃于廬江太守,召為督郵,由此得仕進。 【譯文】漢代的丞相翟方進求學的時候,他的繼母跟隨他到長安,靠編草鞋賺錢來資助方進拜師求學。 晉代太尉陶侃,從小喪父,家里很窮,他擔任番陽縣吏之時,孝廉范逵來家探訪。一時間家里沒有東西招待客人,他的母親就剪掉頭發(fā),用頭發(fā)換來酒肴招待客人。后來,范逵向廬江太守推薦陶侃,太守就任命陶侃為督郵,陶侃從此進身仕途。 兒子交友不善,母親拒絕吃飯 【原文】后魏鉅鹿魏緝母房氏,緝生未十旬,父溥卒。母鞠育不嫁,訓導有母儀法度。緝所交游,有名勝者,則身具酒饌。有不及己者,輒屏臥不餐,須其悔謝乃食。 【譯文】后魏時候鉅鹿魏緝的母親房氏,魏緝剛生下來還不到十旬,他的父親魏溥就死了。魏緝的母親為了養(yǎng)育魏緝,不再改嫁,魏母教育孩子頗知禮儀法度。魏緝在外邊結(jié)交的人如果是有好名聲的,來家做客,魏母就親自準備酒食,款待客人。如果是品德修養(yǎng)差的人,她就睡在屏風后面,不出來吃飯,一定要在事后兒子表示悔恨,向她謝罪,她才肯吃飯。不以肥鮮所動,教子勤學讀書 【原文】唐侍御史趙武孟,少好田獵,嘗獲肥鮮以遺母。母泣曰:“汝不讀書,而田獵如是,吾無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學,遂博通經(jīng)史,舉進士,至美官。 【譯文】唐代侍御史趙武孟,少年的時候喜歡打獵。有一次捕獲了一些又肥又鮮的獵物,他將獵物獻給母親。母親不但沒有高興,反而哭著說:“你不讀書,卻去無休止地打獵,我沒有指望了!”于是不吃飯。武孟為母親的教誨所感動,開始勤奮學習,終于博通經(jīng)史,考中進士,當了大官。勸子苦讀,口含黃連 【原文】天平節(jié)度使柳仲郢母韓氏,常粉苦參、黃連和以熊膽以授諸子,每夜讀書使噙之,以止睡。 【譯文】天平節(jié)度使柳仲郢的母親韓氏,常常浸泡苦參、黃連和熊膽,交給幾個兒子,兒子們每天晚上讀書的時候,她就讓他們將這些東西含在嘴里,用這個辦法來制止他們打瞌睡。 茍得錢財,不如正己立名 【原文】太子少保李景讓母鄭氏,性嚴明,早寡家貧,親教諸子。久雨,宅后古墻頹陷,得錢滿缸。奴婢喜,走告鄭。鄭焚香祝之曰:“天蓋以先君余慶,愍妾母子孤貧,賜以此錢。然妾所愿者,諸子學業(yè)有成,他日受俸,此錢非所欲也?!必矫谥?。此唯患其子名不立也。 【譯文】太子少保李景讓的母親鄭氏秉性嚴明,年輕時就守了寡,家里也很貧窮,她就親自教育子女。一次,因為下了很久的雨,房屋后面的古墻倒塌,露出滿滿一缸錢。奴婢發(fā)現(xiàn)后非常高興,連忙跑去告訴鄭氏。鄭氏燒香祈禱:“大概是因為孩子的父親生前積下陰德,上帝可憐我們母子孤寡貧窮,賜給我們這些錢。然而我所希望的只是孩子們學業(yè)有成,將來做官得到傣祿,這些錢并不是我想要的?!逼矶\畢,她立刻命令奴婢將錢掩埋。鄭氏這樣做就是擔心子女將來不能立名。 【原文】齊相田稷子受下吏金百鎰,以遺其母。母曰:“夫為人臣不忠,是為人子不孝也。不義之財,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矣?!别⒆铀鞈M而出,反其金而自歸于宣王,請就誅。宣王悅其母之義,遂赦稷子之罪,復其位,而以公金賜母。 【譯文】齊國丞相田稷子接受了部下送給他的一百鎰金子,回家之后他把這些金子交給母親。母親說:“做為人的臣子而不忠誠,就等于是為人之子而不孝順。你這些不義之財,我不要。你這個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兒子,你走吧!”田稷子十分羞愧地離開家,將那一百鎰金子還給部下,自己到齊宣王那里請求皇上殺頭治罪。宣王欣賞他母親的深明大義,于是就赦免了他的罪過,讓他仍任原職,而且還從國庫里拿出一些金子賞賜給他的母親。 雋母教子:為吏不可貪殘 【原文】漢京兆尹雋不疑,每行縣錄囚徒,還,其母輒問不疑,有所平反,活幾何人耶?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為飲食,言語異于它時。或亡所出,母怒,為不食。故不疑為吏嚴而不殘。 【譯文】漢代京兆尹雋不疑,每次下去驗收登記囚徒返回來的時候,母親總要詢問雋不疑,這次有沒有平反的囚徒,你救了幾個被冤枉的人?如果雋不疑平反得多,母親就高興,有說有笑地吃飯,說起話來也與平時不一樣。有時,雋不疑說沒有囚徒得到平反,母親就不高興,拒絕用餐。 正因為這樣,雋不疑做為官吏,雖然嚴厲,但并不殘酷。 教子為官廉潔 【原文】吳司空孟仁嘗為監(jiān)魚池官,自結(jié)網(wǎng)捕魚作鲊寄母。母還之曰:“汝為魚官,以鲊寄母,非避嫌也!” 【譯文】三國時東吳的司空孟仁曾經(jīng)擔任監(jiān)魚池官,他親自結(jié)網(wǎng)捕魚,將捕獲的魚制成腌魚,然后寄給母親。母親退還給他說:“你身為魚官,卻把腌魚寄給你的母親,你沒有做到當官應(yīng)該避嫌疑!” 【原文】晉陶侃為縣吏,嘗監(jiān)魚池,以一坩鲊遺母。母封鲊責曰:“爾以官物遺我,不能益我,乃增吾憂耳?!?/p> 【譯文】晉代陶侃擔任縣吏,曾經(jīng)監(jiān)管魚池,他將一些腌魚送給母親,母親不接受,還責備他說:“你將公家的東西送給我,不但對我沒有好處,相反還會增加我的憂慮。” 鄭母有節(jié)操,兒子為清官 【原文】隋大理寺卿鄭善果母翟氏,夫鄭誠討尉遲迥戰(zhàn)死。母年二十而寡,父欲奪其志。母抱善果曰:“鄭君雖死,幸有此兒。棄兒為不慈,背死夫為無禮?!彼觳患蕖I乒愿杆劳跏?,年數(shù)歲拜持節(jié)大將軍,襲爵開封縣公,年四十授沂州刺史,尋為魯郡太守。母性賢明,有節(jié)操,博涉書史,通曉政事。每善果出聽事,母輒坐胡床,于障后察之。聞其剖斷合理,歸則大悅,即賜之坐,相對談笑;若行事不允,或妄嗔怒,母乃還堂,蒙袂而泣,終日不食。善果伏于床前不敢起。母方起,謂之曰:“吾非怒汝,乃慚汝家耳。吾為汝家婦,獲奉灑掃,知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守官清恪,未嘗問私,以身殉國。繼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汝既年小而孤,吾寡耳,有慈愛無威,使汝不知禮訓,何可負荷忠臣之業(yè)乎?汝自童稚襲茅土,汝今位至方岳,豈汝身致之邪?不思此事而妄加嗔怒心緣驕樂,墮于公政,內(nèi)則墜爾家風,或失亡官爵;外則虧天子之法,以取辜戾。吾死日,何面目見汝先人于地下乎?”母恒自紡績,每至夜分而寢。善果曰:“兒封侯開國,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此?”答曰:“吁!汝年已長,吾謂汝知天下理,今聞此言,故猶未也。至于公事,何由濟乎?今此秩俸,乃天子報汝先人之殉命也,當散贍六姻,為先君之惠,奈何獨擅其利,以為富貴乎?又絲枲紡績,婦人之務(wù),上自王后,下及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墮業(yè)者,是為驕逸。 吾雖不知禮,其可自敗名乎?”自初寡,便不御脂粉,常服大練,性又節(jié)儉,非祭祀、賓客之事,酒肉不妄陳其前;靜室端居,未嘗輒出門閣。內(nèi)外姻戚有吉兇事,但厚加贈遺,皆不詣其門。非自手作,及莊園祿賜所得,雖親族禮遺,悉不許入門。善果歷任州郡,內(nèi)自出饌,于衙中食之,公廨所供皆不許受,悉用修理公宇及分僚佐。善果亦由此克己,號為清吏,考為天下最。 【譯文】隋代大理寺卿鄭善果的母親翟氏,丈夫鄭誠征討尉遲迥時戰(zhàn)死。翟氏年方二十歲就守了寡,父親想讓她改嫁,翟氏抱著兒子善果說:“鄭君雖然已死,但是幸虧還有一個兒子。拋棄兒子就是不慈愛,背叛死去的丈夫就是無禮?!庇谑遣辉偌奕?。善果因為父親為國而死,年僅幾歲就被封為持節(jié)大將軍,襲開封縣公的爵位,四十歲就擔任沂州刺史,不久又為魯郡太守。善果的母親秉性賢良,頗有節(jié)操,博覽書史,通曉政事。善果每次出去處理公事,母親就坐在胡床上,躲在屏障后暗中觀察。聽到兒子分析裁斷合理,回家就非常高興,讓兒子坐在身旁,母子倆說說笑笑。如果兒子辦事不公允,或者無端發(fā)怒,母親回到屋里,就蒙面而哭,整天不吃飯。善果跪在母親床前不敢起來。母親這才起來,對他說:“并不是我對你發(fā)怒,只是為你家感到羞愧。我是你家的媳婦,能在你家灑掃侍奉,知道你父親是個忠誠勤奮的人,為官清廉,未嘗營私,最終以身殉國,我也指望你繼承你先父的遺志。你年幼喪父,我喪夫守寡,有慈無威,使你不懂得禮訓,你又怎能勝任忠臣的事業(yè)?你自孩童之時就承襲封位,如今位至地方官,這難道是你自己努力所獲得的嗎? 不去想想這些事情,卻妄加發(fā)怒,心里想著驕奢取樂,怠于公務(wù)。對于家里你是敗壞家風,甚至會導致失去官位襲爵;在外則違背天子的王法,自取滅亡。我死后,你又有何臉面去見你的父親呢?”善果的母親經(jīng)常紡紗織布,直至深夜方才睡覺。善果便問:“我封侯開國,位至三品,俸祿豐厚,母親為何還要如此勤勞?”母親回答說:“唉!你已長大,我以為你懂得道理了。如今聽你這話,才知道你還是不懂道理。你這個樣子,又怎么能干好公事呢?你現(xiàn)在的俸祿,是皇帝對你父親為國捐軀的厚報,應(yīng)當將這些好處散發(fā)給六親,以示你父親的恩惠,為何你只想著獨享其利,謀求個人的富貴呢?再說紡紗織布,是婦人的本職,上自王后,下至士大夫之妻,各有應(yīng)該干的事。如果停止紡紗織布,就是貪圖安逸。我雖然不懂得禮法,可是怎么能敗壞鄭家的名聲呢?”翟氏從守寡開始,就不再涂脂抹粉,經(jīng)常穿粗布衣服。她秉性節(jié)儉,除了祭祀或宴請賓客,吃飯一般不擺放酒肉。平時只靜靜地獨自呆在家里,未曾離開房門一步。內(nèi)外親戚有什么吉兇事情,她都要贈送厚禮,但從不親自不登門。不是親手制作的東西,以及莊園出產(chǎn)或皇上賞賜給的東西,即便是親戚朋友贈送的禮品,她都一概不許拿進家門。善果擔任各地州郡長官,都由自己家提供飲食,他拿到衙門里去吃,官署所提供的,都不接受,都用作修理官舍,或者分給下邊的官員僚屬。善果也因此克己奉公,被稱為清廉的官吏,被考評為全國最好的官員。 為官貪贓,與強盜無異 【原文】唐中書令崔玄,初為庫部員外郎,母盧氏嘗戒之曰:“吾嘗聞姨兄辛玄馭云:‘兒子從官于外,有人來言其貧窶不能自存,此吉語也;言其富足,車馬輕肥,此惡語也。’吾嘗重其言。比見中表仕宦者,多以金帛獻遺其父母。父母但知忻悅,不問金帛所從來。若以非道得之,此乃為盜而未發(fā)者耳,安得不憂而更喜乎?汝今坐食俸祿,茍不能忠清,雖日殺三牲,吾猶食之不下咽也?!毙墒且粤斨?。 【譯文】唐代中書令崔玄,起初擔任庫部員外郎,母親盧氏經(jīng)常告誡他說:“我曾經(jīng)聽姨兄辛玄馭對我說:‘兒子在外邊做官,如果有人來說他貧窮不能自存,這是好事兒;如果說他十分富裕,車輕馬肥,那就是壞話?!液苤匾曇绦值倪@些話。常見那些做官的表兄表弟,多拿回金銀布帛送給他們的父母。父母只知道高興,卻不問金銀布帛從何而來。若是他們通過不正當?shù)耐緩降脕恚蔷秃帽茸隽藦姳I未被發(fā)現(xiàn)一樣,這怎么能叫人不發(fā)愁反倒高興呢?你現(xiàn)在拿了國家的俸祿,如果不能忠誠、清廉,即便是每天給我殺豬宰羊,我也吃不下去?。 毙谀赣H的教育下,以為官清廉、謹慎聞名于當時。 母親高義,感動三軍 【原文】李景讓,宦已達,發(fā)斑白,小有過,其母猶撻之。景讓事之,終日常兢兢。及為浙西觀察使,有左右都押牙忤景讓意,景讓杖之而斃。軍中憤怒,將為變。母聞之。景讓方視事,母出,坐廳事,立景讓于庭下而責之曰:“天子付汝以方面,國家刑法,豈得以為汝喜怒之資,妄殺無罪之人乎?萬一致一方不寧,豈惟上負朝廷,使垂老之母銜羞入地,何以見汝先人乎?”命左右禠其衣坐之,將撻其背。將佐皆至,為之請。不許。將佐拜且泣,久乃釋之。軍中由是遂安。此惟恐其子之入于不善也。 【譯文】李景讓,在官場上已很顯赫了,而且頭發(fā)已花白,年紀也很大了,然而,只要稍有過錯,母親仍舊要鞭撻他。景讓侍奉母親,整天戰(zhàn)戰(zhàn)兢兢。景讓擔任浙西觀察使時,有個部下違背了他的意愿,他就將其杖責致死。軍士憤怒,眼看就要嘩變。母親聽說了這件事后,景讓處理公務(wù)的時候,母親就走出來坐在廳堂之上,命景讓站在庭下,然后斥責說:“皇帝將一方的軍政事務(wù)交給你,國家刑法,怎么能作為你隨意發(fā)泄喜怒哀樂的資本而去枉殺無罪之人呢?萬一引起一方的動亂,何止是上負朝廷,而且使你垂老之母含羞入地,我又有何面目去見你的先人呢?” 就命手下剝?nèi)ニ囊路?,摁翻在地,準備鞭打他。這時,軍中將領(lǐng)都來了,都為他求情,母親不答應(yīng)。將領(lǐng)們一邊拜一邊哭泣哀求,過了很久母親方才同樣釋放李景讓。軍中因此才安定下來。李母這樣做是擔心兒子走上不仁不善的邪路。 兒為正義死,慈母不落淚 【原文】漢汝南功曹范滂坐黨人被收,其母就與訣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 【譯文】漢代汝南功曹范滂受黨人牽連被收執(zhí),他的母親于是與他訣別,說:“你為正義而死,得以與李杜齊名,死又有什么遺憾的呢?你既已獲得了名節(jié),還怎么去追求長壽呢,這二者豈可都占全呢?”范滂跪地領(lǐng)受教誨,向母親拜了兩拜,辭別而去。 【原文】魏高貴鄉(xiāng)公將討司馬文王,以告侍中王沈、尚書王經(jīng)、散騎常侍王業(yè)。沈、業(yè)出走告文王,經(jīng)獨不往。高貴鄉(xiāng)公既薨,經(jīng)被收。辭母,母顏色不變,笑而應(yīng)曰:“人誰不死,但恐不得死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 【譯文】魏高貴鄉(xiāng)公準備征討司馬文王,他把這個打算告訴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jīng)、散騎常侍王業(yè)。王沈和王業(yè)出來后,就跑到司馬文王那兒告了密,惟獨王經(jīng)沒有去。后來,高貴鄉(xiāng)公去世,王經(jīng)于是被收執(zhí)。王經(jīng)去和母親告別,母親臉色不變,笑著說:“人哪有不死的,只怕死得不值得,你為正義而死,又有什么遺憾的呢?” 為成子名,母不避禍 【原文】唐相李義府專橫,侍御史王義方欲奏彈之,先白其母曰:“義方為御史,視奸臣不糾則不忠,糾之則身危而憂及于親,為不孝;二者不能自決,奈何?”母曰:“昔王陵之母殺身以成子之名,汝能盡忠以事君,吾死不恨?!贝朔遣粣燮渥?,惟恐其子為善之不終也。然則為人母者,非徒鞠育其身使不罹水火,又當養(yǎng)其德使不入于邪惡,乃可謂之慈矣! 【譯文】唐朝宰相李義府專橫跋扈,侍御史王義方想彈劾他,先告訴母親說:“我身為御史,看見奸臣而不去彈劾是對皇上不忠;若彈劾他,那么自己危險又會使親人擔憂,這是對母親不孝。這兩者我無法作出決斷,怎么辦才好呢?”母親說:“昔日王陵的母親自殺以成全兒子的名聲,你能以忠誠事君報國,我死而無恨。”這并不是不喜愛兒子,是擔心兒子不能至始至終做好事。為人之母,她的責任并非只是撫養(yǎng)兒子長大,使他不遭水、火之災(zāi),還應(yīng)當培養(yǎng)他的品德,使他不走上邪路,這才稱得上是慈母。 慈愛之道,義感人神 【原文】漢明德馬皇后無子,賈貴人生肅宗。顯宗命后母養(yǎng)之,謂曰:“人未必當自生子,但患愛養(yǎng)不至耳?!焙笥谑潜M心撫育,勞瘁過于所生。 肅宗亦孝性淳篤,恩性天至,母子慈愛,始終無纖介之間。古今稱之,以為美談。 【譯文】漢明德馬皇后自己沒生兒子,賈貴人生下了肅宗。顯宗命后母撫養(yǎng)肅宗,并且說:“人不一定只有自己生的孩子才感情好,只怕你愛護養(yǎng)育的恩情不夠啊!”后母于是盡心竭力地撫養(yǎng)肅宗,其辛勞的程度超過了親生子。肅宗對待后母也非常誠懇孝順,自然就產(chǎn)生了養(yǎng)育之恩,他們母子慈愛,始終沒有一點隔閡。這件事古今傳誦,成為美談。 【原文】隋番州刺史陸讓母馮氏,性仁愛,有母儀。讓即其孽子也,坐贓當死。將就刑,馮氏蓬頭垢面詣朝堂,數(shù)讓罪,于是流涕嗚咽,親持杯粥勸讓食,既而上表求哀,詞情甚切。上愍然為之改容,于是集京城士庶于朱雀門,遣舍人宣詔曰:“馮氏以嫡母之德,足為世范,慈愛之道,義感人神。特宜矜免,用獎風俗。讓可減死,除名?!睆拖略t褒美之,賜物五百段,集命婦與馮相識,以旌寵異。 【譯文】隋朝刺史陸讓的母親馮氏,生性仁愛,有慈母的風范。陸讓是她的庶子,犯了貪贓枉法的罪,應(yīng)當被處死,即將受刑的時候,馮氏蓬頭垢面來到朝堂,首先數(shù)落陸讓的罪行,流涕痛哭,親自捧著一碗粥勸陸讓吃,接著上書皇上哀求,言詞悲哀,情真意切。皇上憐憫而為之改變了態(tài)度,于是召集京城的士庶官員來到朱雀門,由舍人宣讀詔書:“馮氏以非親生母親的身份善待庶子的品德,足以成為世人的典范,她的慈愛之道,義感人神。應(yīng)當嘉獎勉勵,以凈化風俗。陸讓可以免去死罪,予以除名。”又下詔褒獎馮氏,賞賜五百段布帛,還召集那些有身份的婦女與馮氏認識,以示對她的特殊恩寵。 母親心存大義,以己子救人子 【原文】齊宣王時,有人斗死于道,吏訊之。有兄弟二人,立其傍,吏問之。 兄曰:“我殺之?!钡茉唬骸胺切忠玻宋覛⒅??!逼谀?,吏不能決,言之于相。相不能決,言之于王。王曰:“今皆舍之,是縱有罪也;皆殺之,是誅無辜也。寡人度其母能知善惡。試問其母,聽其所欲殺活。”相受命,召其母問曰:“母之子殺人,兄弟欲相代死。吏不能決,言之于王。王有仁惠,故問母何所欲殺活。”其母泣而對曰:“殺其少者?!毕嗍芷溲裕蚨鴨栔唬骸胺蛏僮诱?,人之所愛,今欲殺之,何也?” 其母曰:“少者,妾之子也;長者,前妻之子也。其父疾且死之時屬于妾曰:‘善養(yǎng)視之。’妾曰:‘諾!”今既受人之托,許人以諾,豈可忘人之托而不信其諾耶?且殺兄活弟,是以私愛廢公義也。背言忘信,是欺死者也。失言忘約,已諾不信,何以居于世哉?予雖痛子,獨謂行何!”泣下沾襟。相入,言之于王。王美其義,高其行,皆赦。不殺其子,而尊其母,號曰“義母”。 【譯文】齊宣王的時候,有人打架斗毆,死在路上,官吏前來調(diào)查。有兄弟二人站在旁邊,官吏詢問他們。哥哥說:“人是我殺死的。”弟弟說:“不是哥哥,是我殺的?!闭荒?,官吏不能決斷,就把這事告知宰相,宰相也無法決斷,就稟報了齊宣王。宣王說:“如果放過他們,就是放縱犯罪的人;如果都殺掉,就會妄殺無辜之人。我估計他們的母親能知道誰好誰壞。問問他們的母親,聽聽她對誰死誰活的意見。”宰相受命,召見他們的母親,說:“你的兒子殺了人,兄弟兩人都想相互代替赴死,官吏不能決斷,告知宣王,宣王很仁義,讓我來問問你想殺誰活誰?”母親哭著說:“殺掉年紀小的?!痹紫嗦牶螅磫栒f:“小兒子是父母最疼愛的,而你卻想殺掉他,這是為什么呢?”母親回答說:“年少的,是我親生的兒子,年長的是丈夫前妻的兒子,丈夫得病臨死之時將他托付給我說:‘好好地撫養(yǎng)他?!掖饝?yīng)說‘是’。既然受人之托,答應(yīng)了人,又怎能忘人之托而失信于自己的諾言呢?再說殺兄活弟,是以個人私愛敗壞公義道德;背言失信,是欺騙死去的丈夫。既然失言忘約,不守信用,又怎能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呢?我雖然疼愛自己的兒子,卻怎么能不顧道義德行呢?”說罷痛哭流涕。宰相入朝后把情形稟報了齊宣王。宣王贊嘆這位母親的德行高義,于是赦免了她的兩個兒子。不但不殺她的兒子,還尊崇這位母親,稱這位母親為“父母”。 后母賢惠,后子也孝順 【原文】魏芒慈母者,孟楊氏之女,芒卯之后妻也,有三子。前妻之子有五人,皆不愛慈母。遇之甚異,猶不愛慈母。乃令其三子不得與前妻之子齊衣服、飲食。進退、起居甚相遠。前妻之子猶不愛。于是,前妻中子犯魏王令,當死。慈母憂戚悲哀,帶圍減尺。朝夕勤勞,以救其罪。人有謂慈母曰:“子不愛母至甚矣,何為憂懼勤勞如此?”慈母曰:“如妾親子,雖不愛妾,妾猶救其禍而除其害。獨假子而不為,何以異于凡人?且其父為其孤也,使妾而繼母。繼母如母,為人母而不能愛其子,可謂慈乎?親其親而偏其假,可謂義乎?不慈且無義,何以立于世?彼雖不愛妾,妾可以忘義乎?”遂訟之。魏安厘王聞之,高其義,曰:“慈母如此,可不赦其子乎?”乃赦其子而復其家。自此之后,五子親慈母雍雍若一。慈母以禮義漸之,率導八子,咸為魏大夫卿士。 【譯文】魏時的芒慈母,是孟楊氏的女兒,芒卯的后妻。她與芒卯生了三個孩子。芒卯的前妻留下五個孩子,他們都不愛戴后母。盡管芒慈母對他們五人非常好,但他們?nèi)匀徊粣鄞魉S谑?,芒慈母讓自己的三個孩子不能與前妻的五子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飯食,即便是起居、進退也對前妻的五子給予特殊的照顧??墒乔捌薜暮⒆尤匀徊荒芘c她慈愛相處。正在這時,前妻的一個孩子違犯了魏王的命令,要被處死。芒慈母為此憂愁悲哀,消瘦了許多。她一天到晚奔波,想辦法拯救這個孩子。有人對芒慈母說:“兒子不愛他的母親已經(jīng)到了這個地步,你為什么還這樣為他憂愁勤勞呢?”芒慈母說:“假如是我的親生子的話,他即使不愛我,我也肯定會救他與危難之中。單單對非親生子不能這樣,那與不懂禮數(shù)的一般人有什么區(qū)別呢?況且他們的父親因為他們失去了母親,才把他們托付給我。繼母就是母親,做為人的母親卻不能愛自己的孩子,這能算得上是慈愛之舉嗎?親自己的親生子,而偏廢前妻的孩子,這能算是義舉嗎?既失了慈又不講義,還怎么立身于世上呢?盡管他們不喜愛我,而我又怎么能不顧道義呢?”于是,她為前妻子訴訟辯罪。魏安厘王聽說了這件事后,贊嘆芒慈母的德行義舉,并說:“后母有這樣的高義,怎么能不赦免她的孩子呢?”于是赦免了芒慈母的孩子,恢復他們完整的家庭。從此之后,這五個孩子都非常親善孝順后母,芒慈母即以禮義來教育引導他們。在芒慈母的訓導下,芒慈母家的八個孩子都成了魏國的大夫卿士。 【原文】漢安眾令漢中程文矩妻李穆姜,有二男,而前妻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毀日積。而穆姜慈愛溫仁,撫字益隆,衣食資供,皆兼倍所生。或謂母曰:“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別居以遠之?”對曰:“吾方以義相導,使其自遷善也?!奔扒捌揲L子興疾困篤,母惻隱,親自為調(diào)藥膳,恩情篤密。興疾久乃瘳,于是呼三弟謂曰:“繼母慈仁,出自天愛,吾兄弟不識恩養(yǎng),禽獸其心。雖母道益隆,我曹過惡亦已深矣!”遂將三弟詣南鄭獄,陳母之德,狀己之過,乞就刑辟。縣言之于郡??な乇懋惼淠福贸裔?,遣散四子,許以修革。自后訓導愈明,并為良士。今之人,為人嫡母而疾其孽子,為人繼母而疾其前妻之子者,聞此四母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譯文】漢代安眾令漢中程文矩的妻子李穆姜,有兩個兒子,而丈夫前妻的四個兒子認為李穆姜不是生身母親,便越來越憎惡她??墒悄陆葠蹨睾?,撫養(yǎng)他們更加盡心盡力,給他們分配衣食的時候,總是比給她的親生兒子多。有人勸她說:“這四個孩子這么不孝順,你為何不遷居別處遠離他們呢?”穆姜說:“我正以仁義道德誘導他們,讓他們自己棄惡向善。”后來,丈夫前妻的長子興疾得了重病,境況十分困頓,穆姜很同情他,親自為他熬藥調(diào)膳,恩情甚深。這樣過了很久,興疾康復之后,他叫來三個弟弟,對他們說:“繼母慈祥仁愛,出自天性。我們兄弟不懂得她的恩養(yǎng)之情,心如禽獸,繼母的仁愛日漸加深,而我們的罪過也更加深重了!”于是他帶著三個弟弟來到南鄭監(jiān)獄,陳述繼母的優(yōu)良品德,供述自己的罪過,請求官府治罪??h令將這件事稟報郡守,郡守沒有治他們的罪,還表彰他們的后母,免除他們的徭役,令他們兄弟回家,允許他們改過自新。此后穆姜訓導兒子愈加嚴明,這兄弟幾個后來都成了為人們所稱道的良士?,F(xiàn)在那些做為人的嫡母,卻不善待非親生子;作為人的繼母而不善待前妻之子的,聽了以上四位母親的事跡,難道一點慚愧都沒有嗎? 【原文】魯師春姜嫁其女,三往而三逐。春姜問其故。以輕侮其室人也。春姜召其女而笞之,曰:“夫婦人以順從為務(wù)。貞愨為首。今爾驕溢不遜以見逐,曾不悔前過。吾告汝數(shù)矣,而不吾用。爾非吾子也?!斌字?,而留之三年。乃復嫁之。女奉守節(jié)義,終知為人婦之道。令之為母者,女未嫁,不能誨也。既嫁,為之援,使挾己以凌其婿家。及見棄逐,則與婿家斗訟。終不自責其女之不令也。如師春姜者,豈非賢母乎? 【譯文】魯師春姜嫁出去自己的女兒,三次送到婆家,三次都被趕回了娘家。 春姜詢問婆家這是為什么,婆家的人回答說:“你的女兒經(jīng)常輕慢、侮辱婆家的人?!庇谑谴航雅畠航衼?,一邊鞭打,一邊教訓說:“作為人婦最大的美德就是要順從,而且首先要忠貞誠實,現(xiàn)在你因為傲慢無禮被驅(qū)逐回家,幾次都不能悔過。我已經(jīng)和你講過好幾次了,你卻不能聽我的話。既然這樣,你就不是我女兒了?!北薮蚺畠荷习傧?,并留女兒在家住了三年。三年后再次出嫁,女兒恪守禮義,終于知道為人婦的道理了。現(xiàn)在的做母親的卻往往做不到這些,女兒在未出嫁之前就不能教誨;既出嫁之后,又做女兒的后臺,讓女兒依仗娘家的勢力去欺凌女婿家。等到女兒被婆家驅(qū)逐回娘家,則又興師動眾,與人家打斗或公堂爭訟。就是不去責怪自己的女兒不守婦道。這樣對比起來,師春姜難道不能被稱為賢母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