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局昨天 17:03 想要過好這一生,我們最需要擁有的是什么?《史記》作者司馬遷,通過他筆下的留侯張良,給了我們答案。 記得在我剛剛懂事的時候,長輩跟我講到我們這個姓氏的掌故:最早是制作弓箭的,屬于技術(shù)工種;后來出了個張良,智慧超群,能在千里之外指揮軍隊打勝仗……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張良這個朦朧的形象無比神奇,讓我無限景仰。 張良像 中學時期,在課本中第一次讀到有關(guān)張良的篇章,是《鴻門宴》(節(jié)選自《史記·項羽本紀》)。猶記得語文老師在講臺上一邊念課文,一邊對項羽的錯失良機痛心疾首。歸納中心思想,“標準答案”應該是“這篇課文揭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我卻堅定地相信,這一大篇精彩文字的惟一主角其實是張良。 你看,項羽聽到曹無傷來告密,登時“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這時候項羽的季父項伯,因為他跟張良交情好,就連夜跑去找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碑敃r張良在劉邦手下當個負責后勤的小干部“廄將”,但是他不肯在關(guān)鍵時候丟下劉邦自己走,因為那么干太不仗義。他說:“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彼⒖贪亚闆r告訴了劉邦,“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劉邦自己心里最清楚:此刻交戰(zhàn),他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張良為劉邦出謀劃策,于是劉邦與項伯“約為婚姻”,并讓項伯帶話給項羽,替劉邦求情。項伯一一照辦。次日,劉邦帶張良赴鴻門宴,去向項羽當面賠罪認慫。宴會中間,項羽的謀士范增安排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劉邦的性命危在旦夕。關(guān)鍵時刻,又是張良把勇士樊噲找來,暫時化解了危機。最后,劉邦借機溜走,還是張良留下來穩(wěn)住項羽一干人,直到劉邦安全地回到自己的軍營。 《鴻門宴》,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2年出版 如果非要說《鴻門宴》的“中心思想”是刻畫項羽的悲劇性格,那么可以說,只要張良給劉邦出謀劃策,項羽的悲劇結(jié)局就不可避免。 事實也正是如此。在后來劉邦與項羽之間曠日持久的龍虎大決斗中,劉邦無數(shù)次被項羽打得滿地找牙、落荒而逃,是張良的兩條謀略,徹底為劉邦奠定了勝局。一是漢元年(公元前206年)讓劉邦“燒絕棧道”,麻痹項羽,隨后出其不意地從項羽手里奪取了關(guān)中三秦,獲得了與項羽爭雄天下的一個強大根據(jù)地。二是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約韓信、彭越一起出兵,想要徹底解決項羽。不料韓、彭放鴿子,失約不來,“楚擊漢軍,大破之。”劉邦又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謂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關(guān)鍵時刻,還是張良畫策,讓韓信、彭越及時趕到,終于在垓下?lián)魵㈨椨?,定鼎中原?/p> 張良(張旺繪) 上大學以后,《史記》里面與張良有關(guān)的篇章,如《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留侯世家》《淮陰侯列傳》等,一直是我最喜歡閱讀的內(nèi)容。每讀一次,我對張良的認識就更進一步,對他那智慧頭腦的崇拜也隨之加厚一層。 張良的謀略之所以百發(fā)百中,是因為他對人心、世態(tài)的深刻洞悉。漢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在滎陽遭到項羽的圍困,韓信恰在此時派使者給劉邦,要求劉邦立他為齊王?!鞍l(fā)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這時候,張良踩劉邦的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眲铖R上反應過來,立刻同意了韓信的要求,“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并調(diào)用韓信的軍隊攻打項羽。幸虧劉邦采納張良的計策,否則后果將是不堪設想的。因為隨后項羽就派了人去勸說韓信攻打劉邦,擺出來的理由相當有說服力。但是韓信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項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是韓信認為劉邦對他“言聽計從”。 劉邦平定天下、當上皇帝以后,分封大功臣二十多人,“其馀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這些將領(lǐng)因為計算軍功之后發(fā)現(xiàn)“天下不足遍封”,擔心劉邦借機找茬、誅殺他們,所以漸漸有相聚謀反的跡象,“上乃憂曰:‘為之奈何?’”張良問劉邦,“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劉邦說,是雍齒,一直想殺他,沒找到機會下手,這事大家都知道。張良就說,“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劉邦依計而行,群臣大喜——“連雍齒都獲封,咱們還擔心什么呢?”天大一場危機,冰消瓦解。 大學畢業(yè)以后,來到北京參加工作。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北京的房山區(qū)竟然與張良有著不解之緣:張良,字子房,而本區(qū)名稱里就有一個“房”字,附近還有山脈曰“大房山”;早年房山縣城良鄉(xiāng)鎮(zhèn)(現(xiàn)為房山區(qū)政府所在地),名稱里又有一個“良”字。這不是巧合。查閱《房山縣志》可知,這里長期流傳著張良在此隱居修道的傳說。而這與史實并不吻合。據(jù)《史記·留侯世家》,張良的家鄉(xiāng)不在此地,張良晚年則是在長安度過的。這么一個似乎與張良完全不沾邊的地方,用這樣一種奇異的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智者,令我大為震撼! 位于北京房山區(qū),傳說中的張良洞 在這樣一個地方重讀《史記》,我又從張良身上領(lǐng)悟到了更多東西。 ——他的價值觀讓人贊嘆:把“恩義”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他的祖父、父親“五世相韓”,世受國恩。秦滅韓后,張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在他的努力下,韓國一度得到恢復,“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被立為韓王。但是項羽背信棄義,先是不讓韓王成到自己的國土去,后又將韓王降封為侯,最后竟在彭城將其殺害。于是“良亡,間行歸漢王”,開始一心一意地輔佐劉邦,以推翻項羽為己任。反觀項羽,“項氏世世為楚將”,卻冷血無情地將楚懷王(義帝)“擊殺之江中”。一個不知恩義為何物,一個奉恩義為天條,張良和項羽的為人境界,有著霄壤之別。 ——他的人生態(tài)度令人仰止:真正將功名利祿視為浮云。劉邦論功行賞,張良居功至偉,“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要給張良三萬戶封地,張良卻堅決推辭。漢朝建立以后,許多功臣放縱自己的欲望,追求更多的權(quán)力和錢財,甚至互相串聯(lián)謀反。張良卻以“多病”為借口,常年閉門不出,遠離權(quán)力斗爭的旋渦。張良與蕭何、韓信并稱“漢之三杰”,韓信最后因謀反被誅殺,蕭何曾經(jīng)被“械系”,唯有張良始終受到劉邦及呂后的高度信任和尊重。這固然與他所立功勞以及設法保全劉盈的太子地位有關(guān),但是誰又能說不是因為他淡泊名利權(quán)位的超逸胸懷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