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大無外,至小無內(nèi) 生與死也是“道”的體現(xiàn)。老天爺賦予我們生命,老天爺又收回這個生命,用一個“順”字來了結(jié)這個問題。生死也是“道”,但我們?nèi)说难酃馔容^狹隘,而且比較自私。我們都是把自己這個“我”放在前面,以“我”的眼睛來觀察大道,體會大道,甚至想霸占這個“道”,是我要“得道”,我要“見道”。一般以這種觀點來認(rèn)識“道”,就往往是糊涂的,也就成了看“哈哈鏡”里的自己。
為什么會有“可道,非常道”的說法呢?我們說“可道”,就是對“道”的剝離,這是我們主觀意識對“道”的認(rèn)識和感受。我經(jīng)常舉例說,我們每天都要照鏡子,鏡子里是不是自己呢?肯定是我。如果張三照鏡子,鏡子里是張三;李四照鏡子,鏡子里是李四。當(dāng)張三面對鏡子的時候,鏡子里肯定照出的樣子是張三,但是張三究竟是不是鏡子里的那個張三呢?肯定不是鏡子里的那個。因為鏡子里的影相,就像一張照片一樣,那是死的東西,是影相而已。鏡子能把我們的五臟六腑表現(xiàn)出來嗎?鏡子能把我肚子里那些“賣兒賣女”的事情表現(xiàn)出來嗎?表現(xiàn)不出來的。因為“我”是一個很活的東西,很全面的東西。我有我的過去,有我的現(xiàn)在,有我的未來,我還有我的關(guān)系。離開了我的整個關(guān)系,要說我是什么,真還說不清楚。 我在書院授課,大家叫我老師,但是我走到我的老師面前呢,就得叫我的老師為老師,那個時候我的身份是學(xué)生。我在父母面前,是他們的兒子,但在我的孩子面前,我又是她的父親。人所處的關(guān)系不同,相應(yīng)的角色也就不一樣。我們都處在非常復(fù)雜的關(guān)系之中,此時你是這樣的角色,彼時可能是另外一種角色。這個角色在關(guān)系之中,在時間之中變換不定。這種變換不定又告訴了我們什么?正是因為這種變換不定,我們才說“非常道”。在社會中生存,我們就要用思想、語言等等對“道”有一定的把握,有一種認(rèn)識。反之,如果我們對“道”沒有認(rèn)識和把握,那么對人生、對世界將會是茫然的、盲目的。 古人在談“道”的時候,未必知道還有個銀河系,未必知道月亮上還有山。中國傳說中認(rèn)為月亮上有嫦娥,豬八戒調(diào)戲嫦娥,結(jié)果犯了天條被打下凡間變成了一只豬。我們現(xiàn)在科學(xué)家們的眼界、知識并不是以前神仙們所能具備的。傳說中的神仙能活幾千歲,彭祖活了六百歲,到底他有沒有六百歲,誰也不知道。我們實實在在看見歷史上有記載的,活了一百多歲的,是為數(shù)很少的。 杜甫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碧瞥辛恕伴_元盛世”,老百姓能活到五、六十歲左右,就很了不起了。在漢代的時候,老百姓的平均壽命也只有三十來歲。張良讓漢惠帝請來輔佐的“商山四皓”,估計也不過是七八十歲的人。有人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歲,到底有沒有那么大的歲數(shù),誰也說不清楚?,F(xiàn)在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六十多歲。全真教的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活了多少歲?五十多歲。邱長春活了75歲,這些都是有案在冊的。并不是因為他是真人就可以長壽,道教里面,唯一活得大的就算是張三豐了。 這個“道”跟我們有什么關(guān)系?我在這兒只是開個題而已。大家對《道德經(jīng)》是久已向往之。既然是談《道德經(jīng)》,那我們還是要對“道”找找感覺。我們談到生死,生死是“道”。我學(xué)“道”有什么好處?要明白“道”是什么?我們這一生,從小到老,從生到死,喜怒哀樂,有自己的事業(yè),有自己的順逆、是非、榮辱、得失,這一切與“道”有什么關(guān)系?社會的治亂,盛衰與這個“道”又有什么樣的關(guān)系?因為“道”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爸链鬅o外,至小無內(nèi)?!彼馨钪?,宇宙一切的一切無不在“大道”的掌控之中。至小無內(nèi),最微小,最卑微的東西仍然離不開“大道”的滋養(yǎng)。所以“道”涵蓋一切,從極大到極小,從極長到極短。時間的無窮大到時間的無窮小,空間的無窮大到空間的無窮小,從有生命到?jīng)]有生命,從個體生命到群體生命,從自然界的生命到社會意識形態(tài),都是“道”的表演,都是“道”的自我表演。 現(xiàn)在的人經(jīng)常提到空間,由點到線是一維空間,平面是二維空間,立體是三維空間,如果再加上時間這根軸線,就是四維空間。四維以上,還會有五維空間、六維空間等等的存在??茖W(xué)家們也談到這些,但卻說不出個門道來,只有在數(shù)學(xué)之中可能成立。也許“道”可能是科學(xué)家們說的N維空間,只有“道”才能做到這一點?!暗馈笔菬o窮維的這么一個空間的存在。 言歸正傳,既然我們在談《道德經(jīng)》,就應(yīng)該一方面繼承古人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注釋和發(fā)揮。如果我們離開了從先秦兩漢到隋唐宋元明清的這些積累,也是不行的。另一方面,學(xué)修《道德經(jīng)》也不能離開道教這個層面,因為道教對《道德經(jīng)》的發(fā)揮占了很重要的分量。當(dāng)然,它也離不開哲學(xué)上對“道”的說法,兵家對“道”的說法等等。這一切,我們都離不開。在我們學(xué)修《道德經(jīng)》相關(guān)章節(jié)的時候,該怎么說就怎么說,但希望大家認(rèn)真留意,這非得要自己參與才行。因為“道”是自己的,聽是自己在聽,沒有人幫你聽;想是自己在想,沒有人幫你想;理解是自己在理解,沒有人幫你理解。要想通過《道德經(jīng)》提升自己,那么就得自己提升自己,自己就需要全神貫注。 這也就是荀子在《解蔽篇》中提到的四個字,“虛一而靜”。我們就得以這種狀態(tài)進(jìn)入對《道德經(jīng)》的研修,把自己已知的東西先放下,認(rèn)真地聽老師講解?!耙弧保鸵龅綄W?,不要去開小會,不要開小差,不要手機(jī)響了馬上就去接手機(jī)?!办o”,要做到安靜,心里面不要亂糟糟的,一會兒想到這兒,一會兒又想到那兒。如果我們能夠以這種狀態(tài)進(jìn)入對《道德經(jīng)》的研修,我相信一定會有收獲,也許還會有更高、更好的收獲。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促進(jìn),讓“龍江書院”的學(xué)習(xí)氛圍活躍起來,大家也就高興了。
“道”是無情“德”有情 上面我對“道”進(jìn)行了一些鋪墊,也就是說,通過各個層面對“道”進(jìn)行全面的觀瞻,找到感覺后,就可以對“道”進(jìn)行一些簡單的梳理和規(guī)范。我們再回到《易經(jīng)》,“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綱;立人之道,曰仁曰義。”《易經(jīng)》里首先說到“天道”。宇宙、自然,包括我們?nèi)说纳@些都屬于“天道”的范圍。我們?nèi)说乃枷搿⑷说木褚矊儆凇疤斓馈钡姆秶?,如果說“道”是外在的,與我們沒有任何關(guān)系,那“道”就是空談。
好比我們?nèi)诉@一百多斤,也只有這么幾十年的存在。但這幾十年的存在,也是宇宙運行了幾十億年,才有我們地球生命的存在,才有人類社會中人的個體生命的存在。如果從基因?qū)W的角度上來說,仍然是千百萬年的發(fā)展和演變而來的。生命本身就與宇宙息息相關(guān),我們這個肉體本身就與整個自然界、物質(zhì)世界息息相關(guān)。作為動態(tài)的生命存在,它本身就是“道”的一種表現(xiàn),是一種很驕傲的表現(xiàn)。如果整個宇宙都死氣沉沉,毫無生機(jī),這個“道”也就不好玩。那么,是誰來認(rèn)識這“道”呢?既然要認(rèn)識“道”,這個“道”還得創(chuàng)造出一種精神力量,反過來對“道”進(jìn)行自我欣賞。所以說,具體的個人也是“道”氣充滿的。 《易經(jīng)》里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我們哪個人身上不具備一陰一陽?既然我們已經(jīng)具備了一陰一陽,就得善待我們自身的一陰一陽,就需要把我們這個“道”好好地養(yǎng)起來。所以修道、證道、得道,從這個角度來講都是多余的。自從母親把自己生下來后,自己就有了這么一百多斤,我們這個“道”就是本自具足的,一切都在其中。既有自己的“色身”肉體,也有自己的這個生命,也有自己的精神,而且自己是現(xiàn)現(xiàn)成成在社會生活之中的。盡管在這個社會生活之中,可能會有喜怒哀樂,可能會有順逆得失,但比起自己的生命本身而言,已經(jīng)是微不足道了?,F(xiàn)在的年輕人感覺不到了,他們只會說“我現(xiàn)在沒有錢,但是我要成就”,或者是“等我掙了錢再來學(xué)道”之類的話,這些都是些廢話。為什么呢?如果進(jìn)了醫(yī)院,醫(yī)生給你下了病危通知書,那時候就算有一百億或一萬個億都是沒有用的。為什么呢?人都快死了,身外之物又有何用?。?/p> 只有禮贊我們現(xiàn)有的生命,禮敬我們現(xiàn)有的精神,禮敬我們現(xiàn)有的生活,也就是我們這個本身的存在,不論順逆、苦樂這個本身的存在,才能全面體現(xiàn)“道”的這么一種風(fēng)采,“道”的這么一種生命的搏動。所以不論是“見道”也好,“悟道”也好,我們都應(yīng)該落在這個層面上。不管是從道教還是從佛教來說,有了這種感覺,才可以稱之為“道”。不然總是在外面去找“道”,在山里去找個神仙,廟里去找活佛,這些都是空事,根本與自己沒有關(guān)系。生命是自己的生命,吃飯是自己要吃飯,大小便都要自己去料理,誰也幫不上你的忙。說話也要自己去說,思想要自己去思想,交朋友也要自己去交,等等,一切的一切,非得要自己親自去料理才行。而自己運行的整個活動,整個過程,也就是“道”的運行過程。話雖這樣說,但還得自己去感悟,這是自己的事情。 什么是“道”呢?用腦袋走路,也就是心之行,才稱之為“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边@是《中庸》里的前三句,以后我們可以結(jié)合《道德經(jīng)》里的“道”去找找感覺。 道在古文里是這樣,那什么是“德”呢?我們看《說文解字》里的“德”,左為雙人旁,右為上直下心。人人都具備的這個直心,是什么就是什么,簡單的,明白的,當(dāng)下這么一種心念的存在,這種感覺的存在就稱之為“德”。在《韓非子》里,對“德”的解釋很簡單,“德者得也,”得到了才稱之為“德”。 我們要“得”什么呢?得“道”。“道”是非感性的,客觀存在的東西,如果我們感悟了它,擁有了它,把它人格化了以后,才可以稱之為“德”?!暗馈笔菬o情的,“德”是有情的呀! “德”是直接與人掛上鉤的,如果沒有人的參與,“道”也是死的,有了人的參與,這個“道”才活了,才可以稱之為“德”。
文源:龍江國學(xué)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