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邸志永 通訊員范釗 相比高端大氣、奉旨重修的永濟橋,在其兩公里之外的下胡良橋,則顯得更加樸素親民。10月23日,記者來到下胡良橋,除了橋頭的限高桿,橋面上晾曬的玉米,穿梭的行人,讓這座445歲的古橋,更顯得接地氣。 下胡良橋航拍圖。 建橋四百余年,歷史上沒有重建記錄 正在橋上曬玉米的下胡良村村民翟貴山,對家門口的這座橋分外自豪:“聽我們村的老人講,這座橋已有400多年,就沒有大修過。” 2013年,這座古橋成了國保單位。 翟貴山的話,也得到涿州市文保所所長黃涿生的認可,“這座橋可以說是永濟橋的兄弟橋,也是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宰相張居正主持修建的。400多年來,下胡良橋沒有重建的歷史記載,除了橋本身堅固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胡良河源頭為泉水,多年來水量不像拒馬河那般大?!?/p> 記者了解到,下胡良橋一直是京畿要道,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橋的通行量逐漸減小,但仍是出入下胡良村的通道之一。翟貴山稱,雖然橋面改成了水泥路面,但橋兩側(cè)的護欄還有很多是400多年前留下來的。 在橋兩側(cè),記者看到同永濟橋相仿的吞水獸頭,個別的獸頭有些破損。在橋的石袱上,還有孩子們刻下的游戲印記。不過,相比永濟橋精美的蓮葉凈瓶,下胡良橋欄板非常樸素,沒有任何雕飾。 橋洞上方的吞水獸。 橋下泉水冬季不結(jié)冰,“胡良曉月”令人神往 據(jù)《涿州縣志》記載,胡良河寬約10米,上游多為泉水,溪水清清冬不結(jié)冰,這在北方比較少見。作為京畿要道之一,下胡良橋不僅靠近涿州貢米產(chǎn)地,更以優(yōu)美景色吸引著南來北往的人們。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胡良河的水量并不充沛,看上去還有些渾濁。此外,河道大部分被蒲草等水生植物占據(jù),偶爾有水鳥飛出來。 “多年來,胡良河的水都不大。印象里上一次來大水,是在1986年,當(dāng)時水都快要沒到橋面,不過這座橋安然無恙?!钡再F山稱,涿州八景之一的“胡良曉月”就在這里,正中間的橋洞有一輪明晃晃的圓月。不過,后來由于修路將一部分河水擋住,“胡良曉月”這一美景再也看不到了。 對此,黃涿生并不認同,他說了“胡良曉月”另一個版本:天上有月亮?xí)r,黎明時分,雄雞報曉,天色微明。在晨光熹微中,清清的河水靜靜流淌,水中映出一片殘月,波光橋影景情交融,引人入勝。 屬國保單位限制通行,未來或成景區(qū)起點 2013年,下胡良橋成為國保單位,而今橋兩頭更被設(shè)置了2.4米的限高設(shè)施,不過小車和行人依舊可通過,讓這座古橋繼續(xù)發(fā)揮著功能。 對于下胡良橋的未來,黃涿生告訴記者,在下胡良橋西側(cè)幾公里處,便是涿州貢米的產(chǎn)地。根據(jù)隋書《食貨志》記載,涿州種植水稻有1400多年歷史。1973年,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考察涿州時稱該地區(qū)為“得天獨厚盛產(chǎn)水稻的好地方”。 “未來,這里會打造成十八里稻香村,成為生態(tài)農(nóng)業(yè)景區(qū)。我們計劃將下胡良橋作為起點,游客們可以從這里下車步行,在參觀橋之后,一路參觀胡良河,欣賞著兩岸金黃的稻谷,體驗涿州的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和厚重的歷史文化?!?/p> ■相關(guān)鏈接 下胡良橋始建于明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為單路五孔石拱橋。橋全長69米,橋面寬9.14米,由分水到橋面高4.43米,望柱頭雕成方形卷葉,望柱高1.4米,欄板高81厘米。下胡良橋與拒馬河上的永濟橋,同是明萬歷年建造,是古代京畿交通重要橋梁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xué)和藝術(shù)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