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智平 趙錫艷 逄冰 閆韶花 周強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仝小林教授,從事臨床、教學、科研30余年,擅長運用經(jīng)方治療各種疑難病癥。仝教授在多年臨床、科研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癥—證—病結合”的辨治模式,即以辨證為基礎,以癥狀為靶點,并結合西醫(yī)學所明確診斷的疾病為參考[1],再結合現(xiàn)代藥理研究,做到現(xiàn)代藥理研究的臨床回歸[2]。仝教授此種辨治模式已不再是單純的辨證論治,而是集多種辨治方法優(yōu)勢的一個綜合[3]。筆者現(xiàn)總結仝教授對失眠的治療經(jīng)驗并擷門診驗案2則,以觀其法。 1 仝教授治療失眠經(jīng)驗述要失眠即中醫(yī)所屬“不寐”,《內(nèi)經(jīng)》有“臥不安”“目不瞑”“不得臥”之稱。關于失眠的病因,可由多種因素引起?!秲?nèi)經(jīng)》《難經(jīng)》時代即認識到有“胃不和則臥不安”“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wèi)之道澀,故晝?nèi)詹荒芫?,夜不得寐也”等病因?,F(xiàn)今由于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加以及不合理的飲食結構、勞逸失衡等因素,失眠已成為發(fā)病率極高的疾病。據(jù)中醫(yī)傳統(tǒng)認為“陽入于陰則寐”,故失眠病機關鍵為“陽不入陰”。鑒于此,仝教授根據(jù)多年臨床、科研實踐,對失眠的治療提出以下觀點。 首先,抓失眠主癥重用酸棗仁[4]。酸棗仁,味酸,性斂,有助于“陽入陰”,且使已入之陽不輕易外出故亦能防治早醒?!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將其列為上品,后世對其治療失眠之功亦多有論述,如《本草新編》謂:“夫人不寐,乃心氣之不安也,酸棗仁安心,宜用之以治不寐?!薄侗静輩R言》言:“斂氣安神,榮筋養(yǎng)髓,和胃運脾。”現(xiàn)代藥理研究亦證實,酸棗仁具有安神、鎮(zhèn)靜、催眠的作用。在劑量上需要重用方能收效。仝教授認為一般性失眠施以30 g,再根據(jù)病程的長短、病勢的輕重因病施量,可給予60、90、120、150、180、200等不同劑量[5]。 其次,失眠患者湯藥服用時間很重要。對失眠患者,仝教授都會囑咐患者晚飯后、睡前2次服用,這樣有助于藥物療效的發(fā)揮。仝教授主張對失眠患者采用飯后服,正是取飯后胃腸道吸收緩慢,有利于藥物持久的作用于機體。此外,睡前服用不僅是取夜間胃腸道幾乎處于休眠狀態(tài),有利于藥物持久作用,而且使藥物及時糾正機體夜間失眠這種不平衡狀態(tài)。 第三,與現(xiàn)代醫(yī)學所診斷的相關疾病密切結合,治宜分清步驟。比如對于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的失眠,失眠輕微的患者,此時應注重降糖,以防血糖過高引發(fā)糖尿病的相關并發(fā)癥,或以降糖為主,佐以安眠。而對糖尿病過程中出現(xiàn)了嚴重失眠的患者,仝教授指出此類患者無論怎樣降糖,血糖總是居高不下,失眠即成為“血糖難控因素”。治療應遵循急則治標的原則,及時消除失眠的干擾,隨后血糖方易于控制[6]。同理,對其他疾病亦如此。 2 病案舉例病案1:腦梗死,代謝綜合征,失眠。傅某,女,69歲,2009年9月23日初診。主訴為腦梗死后失眠1年。2008年8月因頭痛于當?shù)蒯t(yī)院檢查:雙側基底節(jié)區(qū)腦梗,給予落地康、天麻銀杏制劑等藥物治療,此后即出現(xiàn)失眠,偶有右手無名指、小指麻木,2個月前舌中出現(xiàn)菱形紫色斑塊,繼而舌底紫暗,口齒不利。癥見:失眠,入睡困難且易醒,醒后難入睡,每晚總共睡眠時間為3~4 h,心煩,易驚恐,易疲勞,口腔易起泡。全舌底紫暗,時舌腫、口齒不利,舌紫時手掌緋紅。納可,大便日1次,夜尿2次。舌紅少苔,底瘀至閉,脈沉弦細數(shù)。既往高血壓20年,高脂血、糖尿病5年,即刻血壓:100/65 mmHg。西醫(yī)診斷:腦梗死,失眠。中醫(yī)診斷:失眠(陰虛火旺,心神失養(yǎng)伴有血瘀)。處方:黃連9 g,阿膠珠12 g,雞子黃1枚(沖),赤芍30 g,黃芩30 g,地龍30 g,炒酸棗仁30 g,五味子15 g,水煎服,每日1劑,分晚飯后、睡前2次服。2診:患者服用上方21劑后,睡眠明顯改善,每晚現(xiàn)能睡6~7 h,驚恐現(xiàn)象緩解,舌腫減輕,即已見效。效不更方,在原方基礎上再加黃芪30 g,當歸15 g,28劑。煎服法同前。3診時已能正常睡眠,其余諸癥亦明顯減輕,囑停藥。后經(jīng)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按:長期患有高血壓且年歲已高的人群,多表現(xiàn)為陰虛火旺,其腦梗亦是陰虛陽亢,陽亢化風,沖逆犯腦所致,再結合舌脈可進一步確定患者的證型為陰虛火旺。虛火擾動心神,故可見心煩、失眠,口腔起泡乃虛火上炎熏灼引起;易驚恐、疲勞,乃心神失養(yǎng)的表現(xiàn);舌下脈絡乃全身血液循環(huán)的一個典型局部反應,其紫暗、由瘀至閉可知患者腦梗后血瘀明顯,偶手指麻木亦是血行不暢的表現(xiàn)[7]。此患者總的病機可概括為陰虛火旺、心神失養(yǎng)伴有血瘀。 黃連阿膠湯出自《傷寒論》第303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贝朔奖揪蜑樯訇幉£幪摶鹜幻伦C而設,且仝教授亦認為,心煩、失眠乃是運用黃連阿膠湯的主癥。與此患者證癥相合,故而取效迅捷。 因患者伴有血瘀,故方中芍藥選用赤芍以增強活血化瘀之力,赤芍配地龍又有助于化瘀通絡,且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地龍具有溶栓、抗凝、降壓的作用。炒酸棗仁與五味子合用能滋陰養(yǎng)血安神,大劑量酸棗仁一味藥又是治療失眠病癥的專藥。全方癥、證、病結合,綜合施治于患者,且注意了服藥時間,故能獲滿意療效。 病案2:糖尿病,失眠。劉某,女,57歲,2010年5月28日初診。血糖升高10年,入睡難且易醒,夢多3年。患者2000年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多飲、多食、突然消瘦,查FBG:16 mmol/L,后進一步在當?shù)蒯t(yī)院確診為2型糖尿病。給予二甲雙胍、格列喹酮等降糖藥物治療,此期間血糖控制不穩(wěn)定。4年前改用胰島素諾和靈30 R:早16 u,晚14 u。血糖控制平穩(wěn)。3年前開始出現(xiàn)失眠,且有逐漸加重的趨勢,以致影響正常的生活與工作。癥見:失眠,入睡難且易醒,夢多,不服安定則徹夜不眠,心慌,頭暈,頭兩側疼痛且發(fā)緊如戴帽感,視物模糊,四肢麻木疼痛,雙下肢發(fā)熱,大便次數(shù)多且黏滯不爽,夜尿2次,納可,舌紅苔白厚腐膩,脈弦稍澀。身高168 cm,體重75 kg,BMI=26.6 kg/m2。西醫(yī)診斷:糖尿病,失眠。中醫(yī)診斷:脾癉,失眠(濕熱阻滯,痰瘀互結)。處方:黃連12 g,枳實30 g,竹茹30 g,半夏30 g,白芍45 g,炙甘草15 g,炒酸棗仁180 g,桃仁12 g,生姜5大片。水煎服,每日1劑,晚飯后、睡前服。2診時,患者服完14劑后,睡眠明顯改善,已不需服用安定就能入睡,每日能睡約4 h,頭暈、心慌、四肢麻木等亦覺減輕。后在此基礎上略作加減再調(diào)治2月睡眠已完全恢復正常。此后欲減胰島素,服用降糖中藥,隨訪至今睡眠未見異常。 按:此例患者正值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繼而出現(xiàn)的嚴重失眠(不服安定則徹夜不眠)。治療應以解除失眠痛苦為首要目標,之后才進一步考慮控制血糖。頭緊如戴帽感、大便黏滯不爽乃痰濕阻滯的表現(xiàn),舌脈可證患者體內(nèi)痰濕瘀熱互結。痰熱擾心即可見失眠、心慌、頭暈;痰濕阻于經(jīng)絡,經(jīng)氣不通,不通則痛,故可表現(xiàn)出兩側頭痛??v觀此患者的病機為濕熱阻滯,痰瘀互結。 黃連溫膽湯出自清代陸廷珍的《六因條辨》,由黃連、枳實、竹茹、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生姜、大棗9味藥組成,具有清熱燥濕、理氣化痰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痰熱內(nèi)擾所致的不寐,正合此患者病機,故以黃連溫膽湯為底方[8]。又因舌底瘀乃全身血瘀的表現(xiàn),視物模糊、四肢麻木疼痛乃糖尿病微血管與神經(jīng)的病變。仝教授認為,糖尿病患者應早期通絡,全程通絡,故方中配以辛潤通絡的桃仁活血祛瘀通絡。用大劑量白芍與炙甘草配伍形成芍藥甘草湯,可對癥治療四肢的麻木疼痛。再由于失眠嚴重,故應用超大劑量的酸棗仁以對癥治療失眠,最后配以生姜以防整方藥過于寒涼。 3 小結仝教授在辨治失眠的過程中提出了3方面的注意事項,也是自身多年臨床摸索出的經(jīng)驗,再根據(jù)“癥—證—病結合”理論模式,做到二者的有機結合,探索出辨治失眠的獨特經(jīng)驗,以此驗之臨床,療效確切。 參考文獻: [1]仝小林,周強,劉文科.經(jīng)方新用的思考[J].中醫(yī)雜志,2011,52(11):901-902. [2]仝小林,李洪皎,于波.試論現(xiàn)代中藥藥理研究成果的臨床回歸[J].江蘇中醫(yī)藥,2008,40(3):16-17. [3]仝小林.論癥、證、病結合辨治模式在臨床中的應用[J].中醫(yī)雜志,2010,52(4):300-303. [4]金川,甄仲,仝小林.仝小林運用大劑量酸棗仁治療失眠經(jīng)驗舉隅[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2,39(2):343-344. [5]彭智平,劉文科,郭允,等.仝小林教授因病施量策略芻議[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7(5):377-379. [6]仝小林.糖絡雜病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48. [7]畢桂芝,仝小林.舌下絡脈診法在糖尿病治療中的應用[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6,33(9):1065-1066. [8]楊旭,顏新.顏新應用黃連溫膽湯治驗[J].上海中醫(yī)雜志,2012,46(7):26-27. 本文來源出處:《吉林中醫(yī)藥》 2013年第3期 P223-225頁?!?/p> |
|
來自: 華華YHBH020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