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漢朝著名的“飛將軍”,他一生守在邊塞抗擊匈奴,打的勝仗高達百余場,可惜的是,“李廣難封”,最終落了一個拔刀自刎的下場。 李廣死時,他的長子李當戶、次子李椒都已經過世,僅留下幼子李敢。 李敢也是一位聲名赫赫,血戰(zhàn)沙場而無所畏懼的將軍,當時他是霍去病的部下,聽說父親死訊,認為這是因為衛(wèi)青任意調離李廣,因此打傷了衛(wèi)青。衛(wèi)青雖然沒有聲張李敢打人的行為,但霍去病卻不能接受部屬毆打自己的舅舅,后來在甘泉宮狩獵時故意射殺了李敢。 李廣的孫子李陵(其父李當戶),被漢武帝重用后,率領五千漢軍與八萬匈奴血戰(zhàn)了八天八夜,最終在苦戰(zhàn)無援的情況下投降了匈奴,其在長安的家族就此被漢武帝滅族,李陵也從此成了叛徒的代名詞。 李廣祖孫三代皆英豪,結局卻都讓人扼腕,這不能不說是那個時代的悲哀。而因李陵的投降匈奴,使得“自是之后,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保ā妒酚洝だ顝V傳》) 等到了大唐盛世之際,這段令人唏噓的往事,深深地刻在了王維的心上,幼年時的他在聽到這個故事后,就萌生了為李廣祖孫寫詩的念頭。 若退無可退,誰愿意背叛家國?誰愿意遺臭萬年?李陵的投降,應該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和理由。 于是,19歲的王維提筆寫了一首邊塞詩: 《李陵詠》 王維 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 結發(fā)有奇策,少年成壯士。 長驅塞上兒,深入單于壘。 旌旗列相向,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戰(zhàn)聲煙塵里。 將令驕虜滅,豈獨名王侍。 既失大軍援,遂嬰穹廬恥。 少小蒙漢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報,投軀未能死。 引領望子卿,非君誰相理。 在詩的開篇,王維就贊頌說“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痹谖覈L的歷史中,也有許多一門三父子的佳話,比如漢末的曹操、曹丕、曹植一門;北宋的蘇洵、蘇軾、蘇轍也是一門。 但是,能像李廣、李敢、李陵,祖孫三代都是精忠報國的將軍,則是少之又少,這不由得讓人深為佩服。 王維《李陵詠》中青年將軍的形象,取自司馬遷先生的記載,那位光明磊落的史學家用他真摯的人格,記錄了歷史最大的真實。 當年李陵投降匈奴后,漢武帝甚怒,問太史司馬遷,司馬遷替李陵辯解說,李陵不死,應該是暫且偷生,希望以后再擇機報漢,從而怒觸漢武帝而被下獄,遭受到殘酷的宮刑,但為了完成《史記》的創(chuàng)作,司馬遷只好忍辱負重,咬牙堅持了下來。 李陵本出自名將世家,絕對的是堅決抗擊匈奴,但他在苦戰(zhàn)無援的情況下,為了保全下屬的性命不得不屈辱地投降匈奴。 這其實是一場無奈的悲劇,王維將這段歷史從被掩埋的昔日黃沙里,挖掘了出來,詩里可謂是字字泣血。 詩的最后一句“引領望子卿,非君誰相理”里面的“子卿”即蘇武(字子卿),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出使匈奴,單于多方脅降,武皆不為所屈,遂被留匈奴凡十九年。漢昭帝時還漢,拜典屬國。 李陵與蘇武交情頗厚,單于曾經讓李陵勸說蘇武投降,蘇武一直不從,后來,蘇武歸漢,李陵曾置酒與之訣別,泣下數行。 李陵感到蘇武盡管和自己是知己,卻申辯渺茫。是啊,司馬遷尚不能為李陵相申辯,何況蘇武又怎能為李陵申辯呢? 當李陵這“唯一”愿望都無法實現時,不僅令人哀嘆,亦足令鬼神飲泣矣。此時的王維還沒進京趕考,一介少年書生的他,還沒有到達過邊塞,未曾真正體會到邊塞的雪月風沙,僅僅是憑借他的少年意氣,就寫出了他對為將不易的感慨。 本文參考自:《王維·且向山水覓深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