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孤獨,你會想起誰的詩詞? 是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還是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亦或是蘇軾的“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從古至今,孤獨就是個永恒的話題。 而在這些孤獨詩句中,我最喜歡的是晏殊的“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無限蒼茫遼闊,無盡孤獨落寞。 這兩句出自他的《蝶戀花》,全文如下: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應(yīng)該是晏殊最經(jīng)典的一首蝶戀花,其中9字,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詞的上半闕從菊花和蘭花寫起。 花圃中的菊花被一層青煙薄霧籠罩著,空氣中彌漫著脈脈輕愁;而沾著露水的蘭花,似乎在默默地哭泣著。 菊花和蘭花本就是高潔的象征,雖然主人公沒有現(xiàn)身,但是從這“蘭”、“菊”也可推測一二,這應(yīng)該是個志趣高雅的女子。 而且詞人這里還采用了移情的寫法,蘭菊本是無情之物,詞人卻賦予了他們?nèi)说那楦?,一個“愁”字,一個“泣”字,便將主人公無限的哀思寫到了極致,而這也奠定了全文悲傷的感情基調(diào)。 接著詞人又將目光轉(zhuǎn)向了燕子。 羅幕低垂,蕩漾著一縷輕寒,一雙燕子穿過羅幕,向遠方飛去了。 表面看燕子好像是因為耐不住自然的寒氣而飛走了,實際詞人要突出的應(yīng)該是簾幕中人的感受。 在這深秋的季節(jié),不僅生理上感受到了那絲絲寒意,心理上更因煢煢獨立而倍感凄涼。 而且燕子的“成雙成對”又反襯了主人公的獨身一人,一種孤獨的情緒油然而生。 接下來詞人又寫到了明月。 無情的明月完全不能理解人的愁苦,淡淡的清輝穿入朱戶,直到破曉。 她望著這中天高懸的明月,久久無法入睡,這樣的煎熬讓她不僅怨恨起明月。 看似無理取鬧,正體現(xiàn)了離人心中難以排遣的愁恨,就像蘇軾也曾言“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明月夜游子的無眠自古如此。 接著的下半闕又從昨夜轉(zhuǎn)到清晨。 通宵不寐的主人公昨晚聽了一夜的西風,早上醒來,發(fā)現(xiàn)那蒼翠的碧樹已凋零落盡。她獨自一人登上高樓,望著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仿佛沒有盡頭。 “西風凋碧樹”一句,不僅是登樓所見,也是她昨晚臥聽西風落葉的回憶,一個“凋”字將西風的凄厲,秋天的蕭瑟描寫得淋漓盡致,字里行間流淌著一種荒涼感。 而后的“獨上高樓”,極孤獨又極悲壯,原本獨自登樓應(yīng)該是很落寞,就像溫庭筠的“梳洗罷,獨倚望江樓”,可是晏殊這里卻將主人公置于一個極其廣闊的空間,一句“天涯”,展現(xiàn)出了一種無限寥廓的境界。 此時主人公已經(jīng)從狹小的簾幕庭院走向了視野開闊的高樓,而她的情感也從萎靡的憂傷愁苦轉(zhuǎn)為悲壯的境界。 她的孤獨感并沒有消散,只是顯得更加蒼茫,毫無纖柔頹靡的氣息,引起千古共鳴。 因為望而不見,音信難寄,最后她不禁發(fā)出了“山長水闊知何處”的感慨。 主人公在這“山長水闊”的大背景下,結(jié)束了她那渺茫無著落的悵惘之情,悲傷卻又寥廓高遠,令人回味無窮。 全詞寫的是常見的離愁別恨,孤獨寂寞,但是詞人所營造的情境卻又十分地蒼茫遼闊,無論是“天涯路”,還是“山長水闊”都是令人向往的大境界,這樣悲壯的孤獨即使過了百年,依然能令人動容。 后來王國維還將這首詞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引為人生的第一境界,也許也是因為這天高地遠的廣闊之境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