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春來楊柳枝枝綠,三月桃花朵朵紅”-- 三月春光,如詩如畫,旖旎嫵媚。山林原野、河岸田園,處處是枝頭新芽初露、田間綠蔭一片、春風輕拂桃花艷的撩人景象。
三月的春天分外美麗,三月的春天分外嬌嬈。美麗的三月最適合游春賞景了。三月一日,筆者因公事到南雄市,在相關(guān)單位領(lǐng)導的陪同下,筆者興致勃勃地暢游了梅嶺古道。
梅關(guān)古道距南雄城約30公里,從南雄城驅(qū)車半小時后來到梅嶺山腳。可能是由于氣溫驟然下降的原因,這天的游客并不多,停車場里只停放了四五部車輛。但據(jù)隨行的劉主任介紹,隨著高速公路的開通,今年春節(jié)期間到梅嶺賞梅的游客特別多,梅關(guān)古道景點門票春節(jié)期間也從平時的30元漲到50元一張。開通高速路所帶來的經(jīng)濟效應在南雄很快就得到顯現(xiàn)。
在停車坪泊好車,跨過“來雁亭”,我們踏著古樸的鵝卵石鋪就的驛道漫步而上。古道上稀少的游客,使整條古道顯得異常安靜。古道兩邊都是茂盛的梅林,由于梅花盛開的季節(jié)已過,大部分梅樹花已凋零,樹枝上長滿了嫰綠的新葉。
而此時此刻正是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梅嶺古道兩旁桃樹雖然不多,但那嬌艷欲滴的桃花在一片綠色掩映下顯得格外搶眼。此外,間或有幾株矮小的珍珠梅,也還盛開著潔白的花朵。
一邊漫步石砌古道上,一邊聽著劉主任介紹古道曾經(jīng)的輝煌與酸辛,我們不知不覺來到了“夫人廟”跟前。
“夫人廟”廟門兩邊懸掛著二副對聯(lián):“嶺路控南陲驛草蠻煙風度至今懷故相,廟門臨北野松聲梅影儀形終古拜夫人”、“風度永存神宛在,精誠所至石能開”。細細品味著這二副對聯(lián),不知不覺有一層淚霧蒙住了我的雙眼——我仿佛感受到了“夫人廟”在默默地向路人訴說著張九齡這位盛世名相當年開鑿梅嶺的蒼涼故事,訴說著張九齡對嶺南家鄉(xiāng)的殷殷情懷。于是,腦海里漸漸浮現(xiàn)出一幅蒼涼而又悲壯的畫面——
秦皇漢武時期,為了開疆拓土的軍事需要,朝廷曾在梅嶺山中開辟一條山路。但是,小路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風雨侵蝕,加上多年失修,早已變得面目全非。肩挑背負的山民獵戶,步履艱難。張九齡既是筆者的家鄉(xiāng)人,也是筆者的前輩先祖。據(jù)說在他年青時進京考科舉,經(jīng)過梅嶺只有一條崎嶇的羊腸小道,小道上有許多商人非常吃力地挑著擔子過往梅嶺,這種景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張九齡后來考中進士做了朝庭重臣。唐玄宗開元四年,張九齡向圣上請長假回鄉(xiāng)探視年邁病重的母親,途徑梅嶺。他憶起赴京參加殿試曾經(jīng)過梅嶺,接昭入朝做官也途徑過梅嶺,親眼看到古道上有峭壁,下有深淵,也親耳聽到古道常有人畜傷亡之禍發(fā)生,且常有強人劫掠。于是,張九齡心中就萌發(fā)了重修梅嶺古道的念頭,并上奏唐玄宗,提出鑿山修路,得到允許。開鑿工程十分艱巨,荊棘叢生,山石嶙峋。在開道的工程中,在熱火朝天的工地上,張九齡的夫人戚夫人一直侍奉在張九齡身旁。不料,在開鑿梅嶺隘口時,進展受阻。每天鑿開的巖石,晚上又合攏回去,如此折騰了半個多月,讓宰相張九齡心急如焚,無計可施。一天清晨,他照例到山上察看隘口,忽見一老者從巖后走來,詢問開山情況,張九齡如實相告。老者其實是個神仙的化身,于是說:此山有妖魔作怪,必得孕婦之血才可鎮(zhèn)妖辟邪,打開山口。正身懷六甲的戚夫人從丈夫的悶悶不樂中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這位出身貧苦、一直想向丈夫報恩的小夫人,于是在半夜只身佩劍來到梅嶺關(guān)隘,對天誠心禱告,“為助九齡開路成功,妾愿殺身以鎮(zhèn)妖魔。”隨即剖腹而死,血染山巖;山巖轟然巨響,通道頓開。四方百姓為之悲慟,為感謝戚夫人的恩德,當?shù)厝藗儽阍诿穾X為其建廟、塑像,每年祭祀,以表崇敬。這就是“夫人廟”的來歷。
梅關(guān)淚
梅花路兩旁,
青石鋪砌路中央。
客棧休息轉(zhuǎn)酒坊,
東坡樹依然如常。
六祖衣缽化石靈,
夫人廟卻仍凄涼。
踏雪尋梅風兒累,
開鑿古道犧牲誰?
踏雪尋梅風兒吹,
凄厲聲音呼喚誰?
是誰把妖精追,
是誰兩眼留著淚?
在古代,沒有電視、廣播、網(wǎng)絡等傳播媒介,思想文化的傳播非常落后。因此,古代思想文化的傳播只能是隨著人走的,人走到哪里,思想文化才可能走到哪里。梅嶺古道鑿成后,一些文化大師才得以經(jīng)此而南下,梅嶺古道因此而形成了一條“文化通道”。蘇東坡被貶嶺南途徑此地,在這里交友、賦詩、傷感,留下許多傳說和墨跡。湯顯祖路過此地,聽到了杜麗娘的故事,獲得了靈感,創(chuàng)作了不朽名作《牡丹亭》。王陽明告老還鄉(xiāng)經(jīng)過此地,在遍訪故舊時神秘的死去,此地留有“落星亭”。歷代以來,眾多文人騷客在此留下詩詞歌賦千余首。據(jù)劉主任介紹,以前梅齡古道沿途兩側(cè)共有詩碑136塊,這些詩碑記載了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詩詞歌賦,可惜現(xiàn)存詩碑已不多。幸好在古道旁邊小攤上擺賣有《梅嶺古今》、《梅嶺史話》等書籍,這些書籍收錄了一千多首歷代文人墨客路過梅嶺古道時留下的詩詞歌賦,其中開篇就有我?guī)X南張氏先祖、開路功臣張九齡寫的一首古風——《自始興貂夜上赴嶺》:“常蓄名山意,茲為事網(wǎng)牽。征徒屢及此,初服已非然。日落青巖際,溪行綠筱邊。去舟乘月后,歸鳥息人前。數(shù)曲迷幽嶂,連圻觸暗泉。深林風緒結(jié),遙夜客情懸。非梗胡為泛? 無膏亦自煎。不知于役者,相樂在何年?”
一千多年來,梅關(guān)驛道成為嶺南通往中原最便捷的驛道。從此,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交流頻繁,加快了嶺南的開發(fā)。人們?yōu)榧o念張九齡開劈梅關(guān)古道功德無量,便在梅關(guān)南面百米左右驛道旁建有張文獻祠,但因年代久遠,該祠現(xiàn)在已無處尋蹤。在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詩詞中,大部分都與張文獻祠有關(guān)。僅以“度梅嶺謁張文獻公祠”為題的詩詞就有上百首。其中不泛精辟名句:“鑿開危石張文獻,勘破禪關(guān)盧祖師”、“丞相祠前日月明,我來端拜仰儀形;君臣萬古天無愧,梅嶺千年地有靈”、“文獻鑿庾嶺,功與九河同”、“勛名史外孤忠遠,文獻江南萬古先;金鑒未磨天護寶,爐峰不動日烘煙”、“誰將禹鑿通堯域,故遺重關(guān)逼上臺;一代勛勞天地老,千秋納獻古今才”、“風度乾坤壯,精誠金石移”、“一代孤忠在,千秋大雅存;詩才推正史,相業(yè)憶開元”、“一代直聲懸帝眷,千秋風度使人思”......
我們在青石板路上走走停停,半多小時后登上了梅嶺之巔的關(guān)隘口——梅關(guān)。這里,兩面青山夾道對峙,如同一道城門,將廣東、江西隔開。梅關(guān)的關(guān)樓東西橫臥,緊連山崖;關(guān)樓門洞南北上方分別鑲嵌著石刻扁額,北面書“南粵雄關(guān)”,南面書“嶺南第一關(guān)”,均為明朝萬歷南雄知府蔣杰題寫。關(guān)隘的北面右邊石壁上,豎著鑲嵌著清康熙南雄知府張鳳翔所書的 “梅關(guān)”石碑,字體蒼勁有力。
走過關(guān)樓,來到隘口,眼前豁然開朗起來,梅關(guān)古道從崇山峻嶺間蜿蜒北去,放眼望去,贛南地區(qū)的盎然春色盡收眼底……
因為還要趕回南雄城吃午飯,游興未盡的我們只好匆匆下山。在驅(qū)車往回趕的路上,一邊觀賞著公路兩旁盛開的紅梅,一邊輕吟著歷代文人墨客的精彩詩句,此時此刻,我才真正體會到梅嶺古道那種 “一路梅花一路詩”的景象和神韻。
不知不覺間,二首短詩漸漸在我腦海里躍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