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劉余莉教授主講《論語治要》第七集

 mbqymbqy 2019-10-24

敬請在WiFi下觀看

論語治要-第7集

2012-12-21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同學(xué)、諸位朋友:

大家好!

今天是12月21日的冬至日,我們今天一起繼續(xù)來學(xué)習(xí)《論語治要》,今天正好學(xué)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任;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p>

我們看到這一句話都非常地熟悉,因為《弟子規(guī)》就是以這六句話為綱,然后分了具體的條目,我們再看一看這個弟子,這個弟子在《論語正義》上說,弟子者,對兄父之稱,謂人幼少為弟子時也,也就是說,對父稱子,對兄稱弟,弟子主要是指人幼少的時候,像做弟子的時候,當然弟子也是就學(xué)生而言,在《論語講要》上啊,李炳老就這樣寫道,他說“弟子,求學(xué)之人,學(xué)必有師,故稱弟子”,所以這個弟子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學(xué)生。入則孝,就是說,在家庭必須孝養(yǎng)父母,使父母身心俱安,出則悌,這個弟,也做“豎心旁”加弟弟的“弟”,音“ti”,除外求學(xué)或者做其他的事,則行悌道,這個悌在黃侃的注釋上說,善兄為悌,善侍兄長就是悌,刑昺給它就是為:悌,順也。如果一個人在家能夠孝順父母,必然能夠敬順兄長,善侍兄長,因為這個是父母所希望的,那么把這種善侍兄長的敬順之心,推而廣之,到外出求學(xué)的時候,做事的時候,把對待自己年長的人,都像對待兄長一樣地敬順,這個就叫做“悌”。謹而信,在《周易》乾文言上有這樣一句話“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這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言語要講信,行為要講謹,所以這個謹是對行為而言,這個信是對言語的要求?!胺簮郾姟本褪遣郾娙艘玻c眾人相交往的時候,要注重博愛,這個是培養(yǎng)一個人平等之心,寬容眾人的德行,那么只有人廣泛的博愛眾人,這樣的話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仁”就是擇仁者而親近之。剛才我們講泛愛眾,沒有講要有所選擇,但是要從仁者學(xué)習(xí),就必須有所選擇,看看這個人是不是有仁德的人,“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行就是實行上面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任五事,這個就叫行,把這個五種事做好之外,就是余力,弟子求學(xué),當以行此五事為本。

應(yīng)該先怎么樣學(xué)呢?應(yīng)該先學(xué)“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把這個五事作為學(xué)習(xí)的根本,這個就告訴我們無本之文不可取,沒有學(xué)好這幾件事呢,就專學(xué)了一些古代的經(jīng)典,這是不可取的。這個學(xué)文,馬融的注解說“文者,古之遺文?!边@個文,是指古代遺留下來的經(jīng)典,刑昺的注疏進一步明確,他說,“注言古之遺文者,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是也?!彼桶堰@個文,古之遺文具體化為六經(jīng),這是這幾條基本的含義,我們一句話一句話地來學(xué)習(xí)一下,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剛才我們講了,求學(xué)之人稱為弟子,他所求之學(xué),必須有先有后,孔老夫子以四科來教導(dǎo)學(xué)生,四科是什么呢?就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首重德行,說明要先正其心,后為文學(xué),游于藝也。這個教學(xué)的次序是不能夠顛倒的,我們求學(xué)的次序是如此,教育的次序呢,也是如此。

那么我們看,現(xiàn)在的教育之所以出了很多的弊端,其重要的問題就是把教育的次序給搞顛倒了,這個教育的次序一定是在《三字經(jīng)》上所說的,首孝悌,次見聞,也就是說要先培養(yǎng)起一個人的孝悌之心,從孝順父母,敬順長輩,培養(yǎng)起一個人謙恭有禮的處事態(tài)度,然后再去學(xué)習(xí)知識學(xué)習(xí)技能等等,如果一個人沒有孝經(jīng)父母尊重尊長的這種意識,就讓他學(xué)了很多知識和見聞,結(jié)果就會學(xué)的越多越傲慢,所以我們看古代的這個教育,什么叫教育呢?我們很多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并不知道什么是教育,這個“教”在《禮記》上解釋為“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薄坝痹凇墩f文解字》上解釋為“養(yǎng)子使作善也?!边@就是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要非常地明確,是使人,特別是孩子,善良的方面不斷地增長,使他的過失得以挽救,僅僅把兒子養(yǎng)大,那個不叫“育”,必須呢有良好的人格有高尚的品質(zhì),他呢起碼有做人的標準,這個才叫“育”。所以我們看,做人的教育品格的教育,都是居于教育體系的核心地位,這個是我們中國古人對教育的理解,所以有一位長者曾經(jīng)說,你們這一代人很可惜,沒有受過教育,我們聽了之后就很不理解,說我們都是碩士畢業(yè)博士畢業(yè)了,我們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為什么還說我們沒有受過教育呢?結(jié)果我們看了對教育的定義,我們才知道,原來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善良增長,過失挽救,那么我們想一想,我們從小到大,隨著受教育的時間越長,我們的善良是增長了呢,過失得以挽救了呢?還是我們的良心越來越少,傲慢心越來越重,結(jié)果很多的過失也越來越多,這說明教育沒有起到長善救失的作用,只是學(xué)了一些知識和技能,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什么呢?結(jié)果就是兒女不孝敬父母,對父母不尊重,這樣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比如說,有一個孩子,是個小女孩,學(xué)英語學(xué)的很好,她的母親就很驕傲,帶著她去見姥姥,見了姥姥之后就夸,說我這個孩子可聰明了,記憶力很好,記了很多的單詞,不信你考考她,姥姥聽了也很高興,就問,這個書本怎么說呢?小女孩說“book”,書桌怎么說???“desk”,問了她很多,她都對答如流,確實學(xué)的不錯,結(jié)果突然之間,這個孩子就反問姥姥了“姥姥,姥姥,這個傘怎么說呢?”這姥姥從來沒有學(xué)過英語啊,當然回答不出來,結(jié)果沒有想到,這個小女孩當著眾人的面還不留情地諷刺她的姥姥說,“姥姥,姥姥,你可真是個白癡?。 边@樣的孩子對父母長輩沒有禮貌的現(xiàn)象,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見怪不怪了,什么原因呢?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把孩子送去學(xué)奧數(shù)學(xué)英語,學(xué)電腦學(xué)鋼琴,但是沒有送孩子去學(xué)習(xí)《弟子規(guī)》,結(jié)果這個孩子學(xué)的越多就越傲慢,因為他的父母長輩都沒有學(xué)習(xí)這些,最后就不把父母長輩放在眼里了,所以現(xiàn)在的大學(xué)生沒有上大學(xué)之前還知道孝順恭敬父母,但是上了大學(xué)之后就不把父母放在眼里了,這都是我們教育沒有起到長善救失的責任,這個告訴我們教育的次序不能顛倒,所以古代的圣賢人,包括這些皇帝教導(dǎo)百姓,教導(dǎo)學(xué)生,一定是依據(jù)正確的順序。

比如說我們上次也談到,康熙皇帝,他曾經(jīng)頒布了《圣諭十六條》用來教導(dǎo)百姓,《圣諭》的第一條就是“敦孝弟,以重人倫?!边@里邊,在前言中就給我們這樣寫道: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蓋父母生我。有罔極之恩。兄長先我而生。有同氣之誼。能夠善待父母,這個就叫孝,能夠善待兄長,這個叫悌,為什么要善待父母兄長呢,因為父母生養(yǎng)我們有罔極之恩,在《詩經(jīng)》上也說,父母的恩德像天一樣地高,你想報答他都報答不了,所以有罔極之恩,在佛教的歷史上有一本經(jīng)書叫《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這本經(jīng)專門給我們講了父母的恩德,在這個經(jīng)的開頭就記載佛陀帶著弟子,他們到外面去出游,結(jié)果路上就遇到了一堆白骨,佛陀就派弟子把白骨分成兩堆,然后還沖著白骨進行禮拜,弟子們就覺得奇怪了,為什么要沖一堆枯骨禮拜呢?而且還有分成兩堆,一堆顏色比較白的,看起來比較重,另一堆顏色比較黑,重量也比較輕,佛陀就說這個比較輕的顏色比較黑的骨頭是女子的骨頭,而這個顏色比較白的分量比較重的是男人的骨頭,弟子們聽了就更奇怪了,說人在世的時候,女子穿的服裝很艷麗,又涂脂抹粉的,人從外表一看就知道這是一位女子,男子和女人穿著打扮都不一樣,從他們的穿著打扮上能判別出是男是女,難道人過世之后還能夠知道這個人是男人是女人嗎?佛陀就告訴他們,因為女子有哺乳的義務(wù),要哺乳兒女都要把自己身體的營養(yǎng)通過乳汁輸送給孩子,因為她長期地哺乳孩子,所以她的骨頭就比較輕,顏色是黑的,而男子的骨頭就比較重,顏色是白的,所以憑這一點就能判斷出這個骨頭是男人的還是女人的。

說完之后,佛陀又給弟子們講了父母恩重難報的教誨,他說父母有十重恩,有十個重大的恩德:第一懷胎守護恩,母親在懷孕的時候,兒女和父母都是有很深的緣分才成為母子,懷胎一個月之后,兒女的五臟才生了出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六竅就分開了,但是這個時候,因為母親懷孕在身,行動非常的不便,身體重得像山一樣,走路也顯得非常困難,為了養(yǎng)育兒女,好看的衣服、裝扮也顧不上去管了,梳妝鏡也都沾上了塵埃。第二重恩:臨產(chǎn)受苦恩。十月懷胎就很辛苦了,一朝分娩卻不知道,生的是不是很順利,特別是難產(chǎn)的時候,現(xiàn)在很多的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剖腹產(chǎn),這個時候,痛苦就更加地嚴重了,每一天都像得了重病似的昏昏沉沉,這個痛苦只有生過孩子的人,才能夠有所體會。我們都聽說有的母親在生孩子的時候就把床上的鋼管都擰得像麻花一樣,可見生兒女的痛苦,用的力量也非常地大。第三恩:生子忘憂恩。母親生了兒女之后,五臟張開,氣也很憋悶,血流得像屠羊一樣非常地多,但是聽到這個孩子是健康的,她就忘記了自己的痛苦,非常的歡喜,但是歡喜過后,生兒的痛苦還是痛徹心腸。第四恩:咽苦吐甘恩。父母的恩深重,照顧兒女時,寧愿自己挨餓受凍,也要讓孩子溫飽得到滿足,那我們聽說,當過母親的人經(jīng)常半夜里醒來,專門看看孩子的被子是不是踢開了,特別是冬天的時候自己經(jīng)常半夜多次起床照看兒女,如果兒女把褥子給尿濕了,她自己寧愿睡在尿濕的褥子上,把兒子放在干的溫暖的褥子上。第五恩,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回干就濕恩,為了讓孩子睡的安穩(wěn)。第六恩,哺乳養(yǎng)育恩。父母養(yǎng)了兒女不論是男孩是女孩,她都會對孩子特別的關(guān)愛,每一天都對他照顧啊、愛護啊、叮嚀啊、囑咐啊,沒完沒了。第七恩,洗濯不凈恩。本來這個母親是天生麗質(zhì),非常的美貌,精神也很好,臉色很紅潤,手指、手也非常的細膩,但是要經(jīng)常給兒女洗濯尿布,照顧孩子,結(jié)果自己這樣很好的容貌,也就逐漸的改變了,一天一天地衰老,就是讓兒女們能夠漸漸成長,兒女能夠成才,自己就不惜勞苦,如果我們有時間,跟父母在一起,看看父母的雙手,我們就能夠感受到長期勞作的人和不怎么干家務(wù)的人,那個手是很有區(qū)別的。第八恩,遠行憶念恩。兒女要遠行了,父母的牽掛非常的嚴重,臨行的時候,千叮嚀萬囑咐,看兒女已經(jīng)走了很遠了,父母還不愿意回家,在那遙遙地看著。第九恩,深加體恤恩。兒女有了苦,父母的心是什么呢?父母的心就是去代兒女去受苦,特別是兒女有病的時候,父母非常地擔心,都希望這個得病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兒女,能夠代兒女去受苦,父母對兒女的體恤達到了這種程度,這可以說是一種忘我的境界。第十恩,究竟憐憫恩。這個究竟憐憫恩就講到,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這就是告訴我們父母對兒女的牽掛無時無刻不在,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即使已經(jīng)活到一百歲的高齡了,還經(jīng)常放心不下,惦記著她那八十歲的兒子,所以,從我們這十重恩,我們就知道父母的恩德確實是無以回報,就是這里邊說的,有罔極之恩。

“兄長先我而生,有同氣之誼?!鄙洗挝覀冎v了,法昭禪師的這一句話“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所以古人把兄弟姐妹之間的情意看的非常的深重,把它稱為骨肉之情手足之情,怎么會因為一點點的財產(chǎn)一點點言語上的不忍讓,就起了紛爭,吵上了法庭呢?下面他接著說“故事父母兄長者。必內(nèi)盡其誠。外將其敬。顯而飲食奉養(yǎng)之間。微而意念思慮之際。一一深愛曲體。以求得其歡心?!彼允谭罡改感珠L的人,就應(yīng)該從內(nèi)心竭力地表達出對父母的誠心,所以對父母兄長的恭敬,不是偽裝出來的,是說讓別人看我們很孝敬,夸贊我們的,而是深深地體會到父母的恩德而從內(nèi)心發(fā)出來的對父母的照顧還有耐心等等?!巴鈱⑵渚础?,這個“將”就是又、切的意思,在外表上容貌、言辭之間都要對父母兄長表示出恭敬,明顯之處就是表現(xiàn)在對他們的飲食奉養(yǎng)之中,在隱微之處就是在我們的意念思慮之際,就是在我們的心里要常常牽掛著父母,要善于體會父母的需要。“深愛曲體”就是深深地關(guān)愛父母,然后想方設(shè)法地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需要,看到他們對我們真正的希望是什么,以求得其歡心,這個是告訴我們,贍養(yǎng)父母最重要的是養(yǎng)父母之心,這個恭敬之心從外表現(xiàn)在對父母的飲食照顧之上,我們看到這一句話,我們也想到在《禮記》上有一個文王世子給我們講了周文王在做世子的時候,怎么樣對他的父親照顧的。文王在做世子的時候,他每一天都要三次去到他父親這里去問安,早晨天剛剛亮,雞鳴頭遍,他就起床了,穿好了衣服,然后去到父母的房門之外,就問侍奉父母的內(nèi)侍小臣說,父王今天的身體健康嗎?他的起居動棲較之平常,果何如?就是他的起居有沒有和平常異樣的地方,如果這個內(nèi)侍小臣回答說“安”,就是他的父王一切安好,文王就會很高興,到了中午的時候,周文王又來了,到了晚上的時候他又到了父親這里問安,這種仔細的程度就和早晨是一模一樣,沒有絲毫地倦怠,如果父親有身體不適的地方,內(nèi)侍小臣就會如實地告訴文王,文王聽了之后,臉上就會顯出憂愁的顏色,在走路的時候都行不正履,走路的時候和平時都不一樣了,這個就是他憂慮父母非常的深,所以表現(xiàn)出來在走路上都和往常不同,等到他們的父親王季身體恢復(fù)健康了,然后才命令這些小臣再給父親進食,文王每一天地侍奉父親,每上一次飲食,他都會親自看一看,他的寒暖程度是怎么樣的,因為這個食物過冷或者過熱都會傷及到人的身體,每當吃完飯要撤下去這些食物的時候,他一定要問一問,吃的多還是少,夠不夠,是不是太飽,等等,還要問一問他喜歡吃的是什么,不喜歡吃的是什么,而且告訴廚房的廚師說,凡是已經(jīng)吃過的剩飯剩菜就不能夠再進奉給父王了,為什么呢?恐過時味變也,恐怕時間長了,味道變了,父親吃了有損健康,這個善哉,應(yīng)諾,廚師他們答應(yīng)了,然后他才退下去,我們看文王做世子的時候,每一天都要三次到父王那里去問安,而且不是走形式,是確實看到父親到底需要什么,然后對他的飲食也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加以關(guān)心,像文王這樣的人,雖然成為世子,世子就是指當時的國王、諸侯的嫡子,雖然他貴為世子,下面使喚的人有很多很多,他只要吩咐一下,下面的人都會盡心盡力地做好,但是他仍然親自去侍奉父母,這就就可以看到,古代的這些圣王,他們都是率先垂范,從身體力行之中,給大眾做一個孝親的榜樣。

這里邊給我們講了為什么要孝敬父母,告訴我們父母的恩德實際上是無以回報的,我們看有一個母親一生的八大謊言:1、兒時家里很窮,飯常常不夠吃,母親就把自己碗里的飯分給孩子吃,母親說;“孩子們,快吃吧,我不餓”!2、孩子們吃魚的時候,母親不吃,母親又用筷子把魚夾回孩子的碗里。母親說:“孩子,快吃吧,我不愛吃魚”!3、有一個冬天,孩子半夜醒來,看到母親還弓著身子在油燈下糊火柴盒。孩子說:“母親,睡了吧!明早您還要上班呢”。母親笑笑,說:“孩子,快睡吧,我不困”!4、高考結(jié)束的鈴聲響了,母親迎上去遞過一杯用罐頭瓶泡好的濃茶,叮囑孩子喝了,望著母親干裂的嘴唇和滿頭的汗珠,男孩將手中的罐頭瓶返遞過去請母親喝。母親說:“孩子,快喝吧,我不渴”。5、父親病逝之后,母親又當?shù)之斈?,苦不堪言。然后母親多年來卻始終不嫁,別人再勸,母親也斷然不聽,母親說:“我不愛”。6、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常常寄錢回來補貼母親,母親堅決不要,并將錢退了回去。母親說:“我有錢”。7、孩子長大了,有了一份好工作,孩子想把母親接來享享清福,卻被老人回絕了。母親說:“我不習(xí)慣”。8、晚年,母親患了重病,住進了醫(yī)院,孩子千里迢迢趕回來時,術(shù)后的母親已是奄奄一息了。望著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來的母親,孩子悲痛欲絕,潸然淚下。母親卻說:“孩子,別哭,我不疼”。我們看了這幾個母親的謊言,非常的感動,因為這些都是經(jīng)常發(fā)生在我們生活中的事。而母親說這些謊言的時候,還說的特別地像,為什么呢?因為他不愿意讓兒女擔心,所以我們很粗心,有的時候也體會不到父母對我們的關(guān)愛,說了這些話之后,我們還信以為真,甚至還以這些話為借口不去盡為人兒女的孝心。那么父母是這樣對我們的,所以我們對待父母盡心盡力地去孝養(yǎng),那也是應(yīng)該的。

現(xiàn)在的孩子不能夠很好地孝敬父母,是什么原因呢?在《德育古鑒》上,孝順的前面也有一段話,他給我們總結(jié)了,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做不到孝順父母,我們把這一段話給大家一起學(xué)習(xí)一下,孝順的導(dǎo)言開頭就說,顏光衷曰,天下哪有不孝的人?顏光衷先生說,天下哪有不孝順的人呢?因為孝是人的天性,這種天性我們從小孩在搖籃中在襁褓中的時候,我們就能觀察到,你看,孩子對父母的微笑、親愛還有依賴是出自于天然,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不是裝出來的,所以人天生對父母有一種親愛,所以,父子有親這是天性,所以,哪有不孝的人呢?雖有不孝的人,而稱之孝則喜,名之不孝則怒且愧,即使有不孝的人,如果你稱贊他很孝順,他就會很高興很歡喜,如果你稱他不孝順,他也會非常地怒,生氣,而且羞愧,充此良知便是大孝根苗,只是習(xí)心習(xí)氣不能自化,所以依舊不孝也,把這個良知良能,本有的這種良心給擴充,這就是大孝的根本,只是人因為習(xí)慣了,就不能夠改變這個不孝的行為,所以依舊去做不孝的事情,他說,不孝的人之所以習(xí)以成性,那是有幾個原因的,他總結(jié)為7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就是嬌寵,因為這個兒女收到父母的憐愛太多了,所以常順著孩子的性子,事事讓他占先,做事都要考慮到兒女的需要,首先想到兒女的心,所以一任他安樂,突然之間,你做了不順他意思的事,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十件事有九件事你都滿足了,一件事沒有滿足他,他就不能夠忍受,就要一哭二鬧三上吊,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平日嬌寵太慣了。我們學(xué)了《弟子規(guī)》我們都知道,在《弟子規(guī)》上有一句話,“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結(jié)果有一家的小孩,父母學(xué)了《弟子規(guī)》了,他說,從此以后要改變吃飯的先后順序了,結(jié)果他回到家里吃飯的時候就沒有再首先夾給孩子,而是首先夾給了父母,結(jié)果這個小孩的第一反應(yīng)是什么呢?他就跳起來了,非常不滿地說:“為什么是我最后一個?”你看他以前都習(xí)慣于大家都照顧他,他是第一個,結(jié)果現(xiàn)在讓他最后一個,他就忍受不了。因為一個人在家里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已經(jīng)習(xí)慣了,嬌寵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但是到別人那去的時候,人家不買他的帳,那怎么辦呢?所以這個嬌寵只能是在父母身上來實現(xiàn),這個就是嬌寵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習(xí)慣,如果一個人語言粗率慣了,他就敢對父母說一些違逆的話,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的照顧、行為兼慢慣了,他就敢做一些放肆的事,父母對待兒女都習(xí)慣于把好東西先留給兒女吃,自己不吃甚至少吃,久而久之習(xí)以為常,兒女就不再體會父母吃得是不是習(xí)慣了,父母經(jīng)常拖著重病去做家務(wù)事,結(jié)果久而久之,兒女也就習(xí)以為常不關(guān)心父母的痛癢了,這是因為習(xí)慣。

第三呢,是因為樂縱,有的人對朋友特別地講義氣,被人說你今天有沒有時間啊,陪我們?nèi)ズ葌€酒吧,招待一個客人,他一下為朋友兩肋插刀,然后和朋友去吃吃喝喝了,又非常地慷慨大方,但是對待父母,對雙老而味薄,但是對父母出去請一頓飯都覺得囊中羞澀,都不愿意花這么多的錢覺得浪費,你看,對待朋友不嫌浪費,照顧父母一下就覺得浪費,對待自己的妻子、喜歡的人,他很幽默,也想方設(shè)法地說一些話,討她的歡心,但是對待父母的時候,卻默默無言,呆若木雞,無話可說,更有甚者,認為父母兄弟都是俗人,自己學(xué)了傳統(tǒng)文化,境界很高了,不愿意和他們?nèi)ハ嗵帲铱吹竭@一句話的時候,我自己覺得很慚愧,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學(xué)歷很高,又到國外去留學(xué),結(jié)果長了很多的浮華之氣,對父母,還有哥哥姐姐就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恭敬了,所以經(jīng)常和學(xué)習(xí)傳統(tǒng)文化的人一起分享,說的眉飛色舞,講的特別投機,但是面對父母家人的時候,就經(jīng)常說話不顧忌他們是兄長是姐姐,而經(jīng)常之責他們,還給他們挑毛病呢,所以這樣的話就很難讓家人很服氣,這就是很久也不能夠讓他們走上學(xué)傳統(tǒng)文化的路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第四點,就是忘恩記怨。這個恩義情義,時間長了的話,別人就容易忘了,別人對我們有恩,古人說“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相報”,但是人之常情呢,是人們對我們有恩,時間長了就淡忘了,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冤仇,積累多了,每每地想起來把自己氣一遍,然后就積累起來越借越深,久久地不能忘,因此,別人給你做了一頓飯,你會對他感恩戴德。像我們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女孩在家里和父母吵了架,她一生氣就任性地離家出走,結(jié)果身上也沒有帶多少錢,又是大冷的天,到了一個賣包子的鋪子面前,看著熱騰騰的包子,弟子里就越來越感到饑餓,所以就看著看著,這個老板娘看了之后,就知道她很餓了,就過來說,你過來吧,我給你煮一碗面,不要你付錢,結(jié)果這個孩子吃了這碗面,頓時覺得暖呵呵的了,也不像剛才那么饑餓了,對這個老板娘非常地感恩戴德,老板娘就問她,你為什么要離家出走呢?她就說,你看看,我的父母待我特別地不好,然后說了幾句讓我生氣的話,所以我一生氣就離家出走了,可是您卻待我這么好,在我無依無靠的時候,還給我一碗飯都不收我的錢,這個時候老板娘就很有智慧了,她也是為人父母的人,所以她就這樣說,你從小到大,不知道你的母親為你端過多少碗飯,幫你洗過多少次衣服,做過多少事,你知不知道對她感恩戴德呀?而我僅僅是給你端了一次飯,你就這樣的感恩了,你這樣是分不出哪一個重,哪個輕啊,這個女孩吃了這碗飯,對這老板娘心懷感恩,所以對她的話呢,覺得你看一個陌生人,人家這樣說也別無所圖,還是為了我好,越想越有理,她就很慚愧,就趕緊往回跑,結(jié)果跑到她們家的巷子里,就看到她的母親在焦急地東張西望,逢人就問,你看沒看到我的孩子呀?她看到這樣的情景,忍不住也掉下了眼淚,所以你看,對一飯之德,我們都經(jīng)常能夠記在心上感恩戴德,但是母親每一天給我們做飯,吃的久了,我們還嫌她給的太多了,給的太少了,味道咸了,味道輕了等等,一時感恩,人家救濟你一次,幫助你一次,你對他感恩戴德,如果人常常地幫助你,你卻忘記了感恩戴德,還嫌人家?guī)椭蒙倭耍遣皇亲銐蛄?,比上次是不是不多呀等等,所以這都是人之常情,一次見面,陌生人之間見面,朋友說,這是某某某,一迎面,一見面,就覺得很親近,對他很禮貌很熱情,但是如果長年累月地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間就有了猜疑,更何況父母兄長,他從小就和我們生活在一起,慢慢地也就習(xí)慣了,以親愛為故常,認為父母這樣親愛我照顧我處處體會我的需要,這是應(yīng)該的了,所以有的時候,父母為我們擔心,我們還嫌他們多事,違背了我們的意愿,常常教誨我們,我們還對他們的用詞挑來揀去,甚至在鼓勵我們夸獎我們的時候,還招致我們的討厭,有的時候,他們辛辛苦苦地庇護兒女,做兒女的不知道報恩,也都習(xí)以為常,所以對父母勉強自己的事,有的時候還怒目而視,對父母發(fā)脾氣,對于父母眼前的大恩大德,都認識不到,更何況能夠想到父母的胎養(yǎng)之勞,襁哺之苦,那對十月懷胎之苦,還有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懷的哺育之恩,又怎么能夠想象得到呢?這就是忘恩記怨所導(dǎo)致的。

第五個原因就是私財。就是把財產(chǎn)看得太重了,財?shù)搅俗约旱氖掷铮驼J為是自己所有的了,而在父母的手里,還認為應(yīng)該是給兒女才對,財錢俱足的時候就忘了父母,財錢匱乏的時候,就希望從父母那里得到錢財,求錢財求不到的時候就怨恨父母,父母親不能夠贍養(yǎng)自己,而需要兒女贍養(yǎng)的時候,就更加地厭棄父母,所以甚至都有一個父親孤苦伶仃地把這個獨生子養(yǎng)大了,但是父子為了錢財而形同陌路,吵上了法庭,這個就應(yīng)該想一想,我這個身是誰生養(yǎng)的,誰哺育的,既然這個身都是父母給的,父母給哺育的,這個財又是誰的財呢?所以不要因為財產(chǎn)和父母起了紛爭。

第六,就是因為戀妻、子。這個妻、子在古人那里指妻子和兒女的意思,自己掙了錢,買了好吃的,就用來干什么呢?用來讓妻子高興,讓兒子享受,有了空閑的時間,有能夠去休假的日期,就帶著兒女出去度假,但是這樣一來,和父母親相處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更沒有想著去討父母的歡心,這一句話說的很好,“不思子為我子,而我為誰子”,不考慮考慮兒子是我的兒子,可是我自己又是誰的兒子呢?自己是父母的兒子,應(yīng)該也去孝養(yǎng)父母才對?!坝H子我,而我不顧,則我亦何賴有子哉?”父母親把我當作兒子,這樣地倍加關(guān)愛,但是我卻不照顧父母,贍養(yǎng)父母,那我又怎么能夠依賴兒女來贍養(yǎng)照顧回報我呢?有一個故事講的很好,有一個父母親年紀大了,結(jié)果兒子非常地不孝,經(jīng)常打罵父母,這個父親就非常地不理解,兒子罵他,他也回罵兒子,兒子打他,他也回手打他,結(jié)果父子之間經(jīng)常打仗,這樣時間久了之后,這個父親很痛苦,聽說一位老人很有智慧,他就去向他請教,把這件事就如實地跟這位長者匯報了,這位長者就說,那我問你一件事,你必須如實回答我,我才能幫助你,否則的話,我?guī)筒簧夏愕拿?,這個父親就同意了,他說好,我如實回答你,這個長者就問,請問您年輕的時候,是怎么對待你的父母的呢?長者這一問,這位父親就非常地慚愧,低下了頭,他說,當時我對待我父母的時候,就像我現(xiàn)在的兒女對待我一模一樣,這個長者聽了之后,他就說,正是因為你不孝敬父母,所以你所感召的兒子也不可能孝敬你,這是你不孝敬父母所感來的果報,你以后不要再去和兒女對罵對打了,你要心甘情愿地去承受這一個結(jié)果,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爽。這個父親聽了老者的話就回去了,從那以后,兒子再打他再罵他,他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而且臉上還露出了羞愧的顏色,這個兒子打了一次兩次,再打就打不下去了,他就問,他說,很奇怪呀,以前我打你,你就跟我對打,我罵你,你就跟我對罵,但是為什么現(xiàn)在,我打你,你也不還手,罵你,你也不還口,還覺得很不好意思呢?這個父親就說,因為不久之前我遇到了一位長者,他告訴我,我之所以有忤逆的兒子,就是因為我以前忤逆父母所導(dǎo)致的,我應(yīng)該承受這樣的結(jié)果,所以我再不好意思和你對罵對打了。這個兒子也很有悟性,聽了這話,馬上就跪在了父親的面前,向父親懺悔道歉,從此以后,也能夠很好地對待父母了。所以,孔老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因為你這樣施于人,以后就有人這樣施于你,這樣來回報于你,所以我們希望自己的兒女怎么樣對我們,很簡單,我們就怎樣地去對待父母,所以,這就是告訴我們,對待妻子對待孩子,當然是應(yīng)該好好地照顧,但是怎么樣呢?但是也不能夠因為對待兒女妻子過分地關(guān)心,而忘了養(yǎng)育自己成人的父母,這就是講,父母看著兒子成人,娶妻生子,這是他非常喜歡的事,這也是父母所盼望的事,如果這個兒子還沒有成家,父母整天為兒女憂心忡忡,兒子一旦成家了,結(jié)果怎么樣呢?有了妻子,對妻子倍加地關(guān)愛,結(jié)果讓母親反而沒有了兒子,所以有的人就說,不成家很好,成了家之后,這個兒子給人家養(yǎng)了,這就是因為兒子、兒媳婦不懂得去照顧老人所致的,這是第六個原因,

第七個原因就是爭妒。父母生的孩子有很多,父母對于兒女的照顧和愛護,其實都是平等的,父母對于兒子沒有私愛,但是兒女對于父母,卻有順有逆,所以父母對兒女,他的愛也是不一樣的,順著父母的,父母就愛他多一些,違逆父母的,父母對他的愛就少一些,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一個人如果失愛于父母,不為父母所寵愛,應(yīng)該怎么樣呢?不要怨恨父母,而應(yīng)該平心靜氣想一想父母為什么對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更好,而對我不是那么好,像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父母都有重男輕女的意識,像我母親經(jīng)常當著我們朋友的面,說我這個兒子怎么怎么孝敬,說起我呢,好像就不是那么樣地滿意,我當時也覺得很不理解,覺得母親非常地重男輕女,但是我們仔細思量,確實哥哥對母親的照顧確實能做到養(yǎng)父母之心,我哥哥他特別地細心,他能夠看到母親的需要在哪里,如果母親想吃什么東西,他可能冒著寒冷不遠很長的路,都要去讓母親吃到,但是我就覺得,吃不吃這個東西都無所謂,為什么非要吃這個東西呀?就沒有這樣的孝心,所以父母對兒子非常偏愛,說起來就眉飛色舞的,非常地滿意,那也是有原因的,還是因為我們自己做得不好,如果見到兄弟被父母寵愛就咬牙切齒,生起了怨氣,如果父母知道了就會更加地嗔怒,所以因為這個和兄弟姐妹的爭妒而不孝父母這也是有的。

以上這幾種情況是為人兒女的應(yīng)該時時警醒,事事檢點,念念克制的,你每時每刻,每一件小事,甚至每一個起心動念,都要從心底去克除,“勿以親心之慈,我可自恕”不要因為父母親心地很仁慈,不和我們計較,我們就可以自己寬恕自己,“勿以世道之薄,我猶勝人”不要因為現(xiàn)在世風(fēng)日下,很多兒女都不贍養(yǎng)父母了,我還能夠贍養(yǎng)父母就認為我比別人做得還不錯,特別是在我們現(xiàn)代這個世間,電視、媒體起了一種很不好的消極的影響,比如說我們經(jīng)常把那些兒女不孝敬父母的,兄弟因為財產(chǎn)爭訟,這樣的事情搬上熒幕,結(jié)果久而久之讓聽眾、觀眾就會覺得,你看,天下的人都已經(jīng)不贍養(yǎng)父母了,都把父母送到養(yǎng)老院去了,我還能夠贍養(yǎng)父母,比那些人做得不知強多少倍了,其實我們一看,看一看古人這些侍奉父母這樣的故事,我們覺得自己非常地慚愧,所以我們應(yīng)該怎么樣呢?古代人說,宣傳應(yīng)該隱惡揚善,應(yīng)該把那個善的、好的、孝親尊師地、友愛兄弟的這樣的故事多給大家講解出來,而把那些不孝養(yǎng)父母的事,不要講,這樣才能夠提起人的孝敬之心,這是我們要注意的。我們看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這個“弟子”是學(xué)生,誰的學(xué)生呢?當然是圣賢人的學(xué)生,特別是我學(xué)《論語》,我們學(xué)孔老夫子,那我們就是孔老夫子的學(xué)生,孔老夫子的學(xué)生是什么樣的呢?我們是不是能夠?qū)W得像他那樣呢?那我們就要看一看在《淮南子》上有一段對孔老夫子的弟子的描述,他說“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鬃羽B(yǎng)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薄痘茨献印飞暇驼f,法律,現(xiàn)在我們都強調(diào)健全法制,監(jiān)督機制,實際上這個發(fā)法制、監(jiān)督機制,它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比如說,它能夠把不孝的人通過法律殺掉,古代人說“五刑之屬三千,罪莫大于不孝”那個不孝父母的打罵父母、打罵祖父母的人,按律都當斬,雖然你能夠通過法律把不孝敬父母的人給殺掉,但是不培養(yǎng)不出一個人像伯夷像孔子、曾子那樣高尚的行為,法律也能夠把竊盜的人偷盜的人給處以刑罰,但是培養(yǎng)不出人像伯夷、叔齊那樣廉潔的節(jié)操,孔老夫子培養(yǎng)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社會大眾的榜樣,這靠的是什么呢?這靠的是教育所成就的,所以我們學(xué)《論語》我們就要像孔老夫子學(xué)習(xí),成為圣賢人的弟子,那我們看一看孔老夫子的弟子是怎么樣孝敬父母的,我們知道孔老夫子有一個弟子叫子路,這個子路好勇,他很有勇氣很勇敢,有一次子路就來見孔老夫子,說了這樣一段話,他說以前我侍奉父母的時候,自己吃的都是豆葉等等非常簡單的食物,而到百里之外為父母背米,因為他孝敬父母不能讓父母和自己吃的一樣的簡單,雖然家里很窮,他自己吃的是豆葉做的糧食,但是要到百里之外去給父母背米,不論嚴寒還是酷暑都是如此,等他父母過世之后,他到楚國去出游,跟從他的車子有上百輛,隨從也有很多,他享受的俸祿也很多,可以說是至粟萬鐘,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怎么樣呢,他說,“思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雖然吃的山珍海味,跟從的人也很多,非常的豪華,但是怎么樣呢?他還想像以前那樣,到百里之外,為父母去背糧背米,但是怎么樣呢?但是已經(jīng)沒有這個機會了,因為父母都已經(jīng)過世了,孔老夫子聽了之后就說“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闭f子路這個人侍奉父母可以做到了生的時候盡心盡力的供養(yǎng)父母,到父母過世之后,還能夠思念父母,還有思親的這種情意,所以中國古人一年兩次都有祭祀,為什么呢?“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就是你謹慎地辦理喪事,追奠亡故的先人,這一個民風(fēng)就醇厚了,為什么醇厚了呢?我們想一想一個人連他的祖宗都能夠念念不忘,每年定時地祭祀,對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顧的道理呢?不是說父母過世了,哎呦,這一下子可解放了,沒有負擔了,古人還時時惦記著父母的恩德,然后三年,父母過世的三年之中常常思念父母,一想起來還非常地傷心,叫“喪三年,常悲咽”,這個是講子路的孝,那么孔老夫子的另一個弟子叫閔子騫,閔子騫的生母很早就過世了,結(jié)果他的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成為他的后母,這個后母也生了兩個兒子,但是這個后母就比較偏心,對閔子騫非常地苛刻,什么樣的活都讓他去干,而好的享受,好的吃的卻輪不到他,把這些好東西都留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閔子騫穿的衣服都是蘆花做的,冬天天氣很寒冷,她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做的衣服是用棉絮做的,很溫暖,但是給閔子騫所做的棉衣卻是用蘆花絮的,一點也不保溫,結(jié)果有一次,閔子騫和父親外出,他在外面駕車子,因為天氣太寒冷,一下子就有把車子沒有架好,父親就非常地生氣,在盛怒之下拿著鞭子,抽在了閔子騫的身上,結(jié)果一抽才知道,閔子騫所穿的不是棉衣,而是蘆花所做的衣服,父親知道了之后,就非常地生氣,在盛怒之下,他就回到家里要把這個后母給休掉,閔子騫這個時候沒有像我們所想的終于報復(fù)的機會來了,他馬上就跪下來,給后母求情,說了一句話,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如果母親在,只是我一個人受寒,如果你把母親給休了,那么這三個兒子都沒有人照顧,都要受凍了,所以你看,他就是用這樣的寬宏的心胸,怎么樣呢?解除了和后母的這種怨言,和諧了和后母的關(guān)系。中國古人說“仁者無敵”,從孝敬父母身上呢,我們就培養(yǎng)出了一種心,就是和任何人都不對立,你能夠這樣地侍奉父母,不和父母對立,你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才沒有違逆之心,所以我們從這里就知道了,學(xué)圣賢的教誨,要像圣賢那樣地去行為,我們也要從子路、閔子騫的身上學(xué)到他們盡心盡力地孝敬父母,而且對父母沒有怨言的這一種品質(zhì),所以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入則孝,出則悌”,我們這一堂課就先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