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部編版:九上歷史《古代史復習提綱(1—12課)》

 初83班 2019-10-11


第一單元古代亞非文明
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
1.人類形成:距今約二三百萬年。到15世紀末期,人類大體經(jīng)歷了原始社會(最初階段)、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2.大河流域(適合農(nóng)耕):人類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
3.四大文明古國: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黃河長江流域的中國。
第1課:古代埃及(尼羅河的贈禮)
1.建、亡:約公元前3500年,出現(xiàn)奴隸制小國。約公元前3100年,初步統(tǒng)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國吞并。
2.經(jīng)歷時代:古王國時代、中王國時代、新王國時代。
3.強盛期:在新王國時代圖特摩斯三世時,成為最強大帝國。
4.古埃及文明成果——金字塔、太陽歷、木乃伊、象形文字。
5.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歷史地位),它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1)金字塔作用:古王國時代,法老為自己修建的陵墓。
2)金字塔代表:胡夫金字塔(最大)、哈佛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
3)金字塔與法老的關系:金字塔象征法老的尊嚴與權力。古埃及國王稱“法老”,集軍、政、財、神大權于一身,是全國最高統(tǒng)治者。胡夫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權逐漸衰落。
第2課:古巴比倫王國
1、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
1)地理位置:“兩河”指西亞幼發(fā)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有“新月沃地”之稱,今伊拉克一帶。
2)建國:約公元前3500年,產(chǎn)生小國。約公元前24世紀,初步統(tǒng)一。民族:蘇美爾人。
3)兩河流域文明成果:楔形文字、陰歷、60進位制、《漢謨拉比法典》。
2、古巴比倫王國
1)建立:公元前18世紀,第6代國王漢謨拉比統(tǒng)一兩河流域,建立奴隸制國家,他自稱“眾神之王”,加強中央集權。
2)強盛期:漢謨拉比在位時。
3)滅亡:公元前1595年,王國被外族滅亡,后經(jīng)歷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時期。公元前539年,新巴比倫王國被波斯帝國消滅。
3、《漢謨拉比法典》(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制定)
1)歷史地位及影響: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tǒng)源遠流長。
2)制定目的: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3)法典信息:古巴比倫王國的三個社會等級: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奴隸。
古巴比倫王國的一大特征:家庭奴隸制。戰(zhàn)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商品經(jīng)濟比較活躍。
第3課:古代印度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古代印度地理位置:指今天的南亞次大陸。
2)早期文明遺址: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約公元前23世紀——前18世紀)。
3)鼎盛期:孔雀王朝。統(tǒng)一印度,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民族:雅利安人。
4)古印度文明成果:“阿拉伯數(shù)字”、種姓制度、佛教。
2、森嚴的種姓制度(雅利安人創(chuàng)建,是印度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各等級世代相襲,等級間貴賤分明)
1)種姓制度的等級階層及職責:
第一等級:婆羅門,掌管祭祀;
第二等級: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
第三等級:吠  舍,從事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商業(yè);
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居民),從事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捕魚業(yè)和手工業(yè),為前三個等級服務。
四個等級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他們在社會上遭受歧視和凌辱。
2)種姓制度的影響:在印度影響深遠。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對后來印度社會的發(fā)展帶來不良影響。
3、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佛教
創(chuàng)立時間:公元前6世紀。  
創(chuàng)立人:喬達摩·悉達多,后被尊稱為“釋迦牟尼”。
主要教義: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
傳入中國:公元前1世紀(西漢末),經(jīng)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中國內(nèi)陸,后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
第二單元    古代歐洲文明——希臘文明是歐洲文明的發(fā)祥地
第4課: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1、希臘城邦
1)希臘半島(古希臘主體)特點:環(huán)海、多山、多島嶼,影響希臘統(tǒng)一;平原小耕地少,適宜航海業(yè)和海外貿(mào)易。
2)希臘最早文明——愛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之后,進入相對落后的荷馬時代。
3)城邦建立:公元前8世紀,以城市或市鎮(zhèn)為中心。希臘城邦特點:“小國寡民”。最大的城邦:斯巴達。
4)希臘城邦居民權力: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含外邦人和奴隸)。
公民有土地,成年男性公民有參與統(tǒng)治的權利。
非公民中的外邦人是自由人,但沒有政治權利,沒有土地;奴隸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和自由。
2、雅典的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紀)——使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高峰,成為200多個城邦的盟主。
創(chuàng)建人物:伯里克利。改革后,把雅典變成了“全希臘的學校”。他還建立了津貼制度。
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實質(zhì):是少數(shù)奴隸主對奴隸的專政。     雅典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
3、雅典民主政治的利與弊:
利:1)它是古希臘城邦制社會中先進的政治制度。2)它擴大了公民權利,調(diào)動了公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促進雅典繁榮。
弊:1)它是少數(shù)人的民主。雅典的外邦人、奴隸和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2)它是直接的民主。容易造成民主決策失誤,成為個人爭權奪利的工具,甚至淪為暴民政治。
4、亞歷山大帝國:建立時間:公元前4世紀末。人物: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帝國建立后,亞歷山大被稱為“亞歷山大大帝”。
5、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 1)具有侵略性質(zhì),掠奪了東方世界的財富,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2)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和貿(mào)易往來。
第5課: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1、羅馬城邦:
地理位置: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  
形成時間:公元前1000年。
2、羅馬共和國
建立時間:公元前509年
權力分配:
元老院(300名貴族組成)——掌握國家決策權;
執(zhí)政官(2名,權力相等)—主持政務;
公民大會—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
保民官(2名,平民自己選出)—有權否定執(zhí)政官與元老院的決議。
3、《十二銅表法》(羅馬共和國的成文法,刻在12塊青銅板上)
影響(意義):1)本質(zhì)上維護貴族利益,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jù),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2)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以及歐洲法學的淵源(歷史地位)。
4、羅馬共和國的強大與衰落
1)公元前3世紀,羅馬征服意大利半島,滅掉迦太基,控制西地中海地區(qū)。
2)公元前2世紀,羅馬征服東地中海地區(qū),成為地中海霸主。
3)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發(fā)動奴隸起義,沉重打擊了羅馬共國的統(tǒng)治,走向衰落。
5、羅馬帝國:建立者——屋大維;時間——公元前27年
1)屋大維其人:首創(chuàng)“元首制”,是首席元老,掌握最高統(tǒng)治實權;元老院授予他“奧古斯都”;熱衷羅馬城建設。
2)帝國進入黃金期:2世紀,帝國版圖橫跨歐、亞、非,地中海成其“內(nèi)湖”。
3)帝國衰亡:
根本原因:羅馬帝國陷入政治、經(jīng)濟大危機。
危機實質(zhì):是奴隸制危機。
日耳曼人大舉侵入(375年)
帝國分裂:4世紀末(395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476年,被日耳曼人所滅。標志西歐的奴隸社會結終。
4)馬爾克公社制度:日耳曼人創(chuàng)建,包括村民大會、土地輪耕、荒地林地公用等制度,對中世紀歐洲影響深遠。
第6課: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1、文學和雕塑
1)希臘神話:特點是“神人同形同性”?!逗神R史詩》,是寶貴的文學遺產(chǎn),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
2)希臘雕刻:達到一種完美境界。奧林匹亞神廟中的宙斯像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擲鐵餅者》是雕塑杰作。
2、建筑藝術
1)希臘建筑藝術:主要體現(xiàn)在神廟,四周廊柱環(huán)繞。代表建筑:雅典帕特農(nóng)神廟。
2)羅馬建筑藝術:吸收希臘建筑特點并有創(chuàng)新,如石拱門、穹頂。
代表建筑:羅馬大競技場(容8萬人)、引水道工程、凱旋門(慶祝勝利)、方尖碑、萬神廟(宗教場所)。
3、哲學和法
1)古希臘哲學成就突出:
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論”。
希臘哲學三賢:蘇格拉底:(思考轉向人類社會。探討人的靈魂、美德和幸福等問題。主張人應該“認識你自己”。)
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奠定了動物學的基礎,是邏輯學的創(chuàng)始人。)
2)羅馬人法學成就突出:
《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以及歐洲法學的淵源(歷史地位)。
羅馬法學系統(tǒng)的構成:包括萬民法、經(jīng)濟法以及眾多的法律概念。
4、公歷的緣起:1)羅馬歷法來源:古埃及人的太陽歷。2)公歷的基礎民——“儒略歷”:凱撒命人制定的歷法。4世紀,羅馬皇帝以此作為基都教歷法。                                                                   
 第三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西歐逐漸進入封建社會,歐洲人稱之為“中世紀”。
第7課  基都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1、基都教的興起
誕生:1世紀,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qū)。創(chuàng)立者:耶穌。  教義: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地位:4世紀末,羅馬皇帝將基都教定為國教,促進了它的傳播。
2、法蘭克王國
建立:日耳曼人在西羅馬的廢墟上建立了許多“蠻族王國”,其中最強大的是法蘭克王國,481年,克洛維建立。
強大:為穩(wěn)固統(tǒng)治,克洛維皈依基都教,承認羅馬教會地位,取得羅馬教會支持,不斷對外擴張,版圖延伸,實力強大。
3、封君與封臣——西歐封建等級制度
土地分封改革: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分封形式進行改革,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為封臣。
封君封臣關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臣必須效忠封君,封君保護封臣。彼此有嚴格的等級性,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約意義。
封君與封臣關系形成的儀式:“臣服禮”、“授職禮”。
封建制度確立:11世紀,以土地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普遍存在。
4、查理曼帝國
法蘭克王國發(fā)展:800年前后,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查理,在位時四處征討,使國家成為當時西歐最大的王國。  
鼓勵基都教發(fā)展:查理命令每個教區(qū)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貢獻給教會,稱為“十一稅”。
教皇為查理加冕:800年的圣誕節(jié)、羅馬,他被稱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國家史稱“查理曼帝國”。
加洛林文藝復興:查理曼開設宮廷學校,抄寫希臘羅馬經(jīng)典,推動文化恢復與發(fā)展,出現(xiàn)“加洛林文藝復興”。
帝國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將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意大利三國雛形,三國之間不存在隸屬關系。
第8課  西歐莊園
——是西歐中世紀農(nóng)村的典型組織形式
1、莊園出現(xiàn):9世紀流行,11世紀遍布歐洲,內(nèi)住領主和佃戶。佃戶義務:向領主服勞役、繳稅,出席莊園法庭。
2、莊園性質(zhì):在領主統(tǒng)治下,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jīng)濟和政治單位。大莊園是成為地方經(jīng)濟中心。
3、莊園居民:均為領主的佃戶。包括自由的農(nóng)民(獨立小生產(chǎn)者,領主不能隨意沒收其土地)、缺少自由的農(nóng)奴。
4、莊園土地:分為兩部分
1)是領主的“直領地”:占莊園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歸領主所有;
2)佃戶的“份地”:是佃戶的生活來源。取得份地的條件是義務耕種領主的“直領地”,3天/周。
5、莊園“共用地”:莊園周圍的林地、荒地等,全體佃戶都可放牧,共同使用。
6、莊園法庭:莊園具有司法權,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
1)法庭作用:維護莊園公共秩序。
 2)懲罰手段:處以罰金。
3)審判依據(jù):習慣法或村法。
4)法庭影響:莊園法庭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
第9課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1、西歐中世紀城市特點:自由和自治
1)西歐城市重新興起:10世紀開始,許多新城市成為手工業(yè)、商業(yè)和文化中心。意、法、英、德名城眾多。
恢復原因:農(nóng)業(yè)技術提高、剩余產(chǎn)品增加,商業(yè)貿(mào)易發(fā)展,人口增長。
2)城市位置:一般坐落在封建領主的領地上,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對安全、能吸引人們聚焦的地區(qū)。
3)城市自治:13世紀出現(xiàn)。爭取自治的手段: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法國瑯城市民起義)。
取得自治權形式: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取得自治權的城市不能完全擺脫國王和領主控制。
2、城市居民的身份
1)城市基本居民包括:手工工匠和商人(大多由農(nóng)民和農(nóng)奴轉化而來)。
2)獲得市民身份的途徑:在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
3)市民階層形成原因:城市發(fā)展和工商業(yè)繁榮。
4)資產(chǎn)階級產(chǎn)生:城市手工業(yè)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富裕的大手工業(yè)主、大商人和銀行家,成為早期的資產(chǎn)階級。
5)城市行業(yè)組織:行會(商人行會、手工業(yè)行會、教師行會等)。
行會作用:避免同行惡性競爭,維護行業(yè)共同利益,防止封建領主侵犯。
3、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意義(影響):出現(xiàn)早期資產(chǎn)階級,為資本主義興起準備了條件。
4、大學的興起——起源于歐洲的新興城市(經(jīng)濟的繁榮促進了教育的發(fā)展)
1)大學興起:12世紀,西歐大學興起,促進了西歐教育與學術繁榮,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2)大學種類:教會學校、教師私人辦的學校(教師私人辦校要從教會取得授課許可證)。
3)教師行會:為維護自身權利和經(jīng)濟利益,教師組成教師行會選舉會長管理學校。
4)大學自治:要得到羅馬教皇和國王支持。大學自治地位體現(xiàn)在:免賦稅權特、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
5)課程設置:基礎課程和專業(yè)課程。
設置特點:既受基都教會影響,也反映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要求。
基礎課程: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
專業(yè)課程:法學、醫(yī)學、神學。
第10課  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
1、名稱由來:330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在帝國東部的拜占庭設立新都,后改名為“君士坦丁堡”。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東羅馬帝國在此建都。因此,東羅馬帝國又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2、傲立歐洲:476年,西羅馬滅亡,東羅馬地處歐、亞、非三洲交界處,商貿(mào)發(fā)達,經(jīng)濟繁榮,進入“黃金時代”。
3、《羅馬民法大全》(東羅馬帝國的重要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時完成)
1)編制目的:528年,查士丁尼組建法典編纂委員會,目的是穩(wěn)固帝國社會秩序,保證皇帝專制權力。
2)《羅馬民法大全》的內(nèi)容:共4部法律文獻
《查士丁尼法典》——收集2世紀以來歷任羅馬皇帝頒布的法令匯編。
《法學匯纂》——歷代羅馬法學家有關法律問題的論文和著作匯編。
《法理概要》——指導學習法律文獻。
《新法典》——查士丁尼自己執(zhí)政時期的法令匯編。
4、《羅馬民法大全》的影響:
1)仍然承認奴隸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不再把奴隸看作“會說話的工具”。
2)對財產(chǎn)、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guī)定,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
5、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1)衰亡原因:長期對外戰(zhàn)爭導致財政枯竭,拜占庭皇帝向西歐封建主尋求援助。西歐封建主組建十字軍東征,反攻拜占庭帝國。
2)拜占庭滅亡: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滅亡。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3)拜占庭滅亡的啟示:開放寬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使文明衰落。
6、結合拜占庭帝國滅亡的教訓,怎樣保持國家的繁榮富強:要增強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要樹立開放寬容的心態(tài);要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增強國力。
7、拜占庭文化
1)形成:融合基都教、希臘和羅馬的古典文化及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創(chuàng)造而成,獨具特色。
2)影響:保存大量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文藝復興提供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地位:是中世紀文藝復興前歐洲文化的最高峰。

第四單元  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  
第11課  古代日本
1、6世紀前的日本
1)大和:5世紀,本州部的大和政權統(tǒng)一日本,最高統(tǒng)治者稱“大王”,王室和貴族有私有領地。
2)部民制度:領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chǎn)(從事農(nóng)業(yè)稱“田部”,從事海洋捕撈稱“海部”。來自中國、朝鮮的移民分別被編入錦織部、鍛冶部)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
2、大化改新:從646年開始,孝德天皇仿照唐朝典章制度,在日本進行大化改新。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稱日本國。
1)大化改新內(nèi)容: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央派官治理。
經(jīng)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并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把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不能買賣;統(tǒng)一賦稅。
2)大化改新影響(意義):使日本發(fā)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3)大化改新感悟(啟示):要善于向先進國家學習;要善于學習外來先進事物;改革要順應歷史潮流;改革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重要動力;要堅持改革開放。
3、幕府統(tǒng)治
1)日本莊園的建立: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與土地兼并盛行。貴族、豪強、寺院大量購買、兼并土地,建立莊園。
大莊園特權:“不輸不入”(既不向國家納稅,也不準地方官進入)。      影響:中央對地方失去控制能力,社會動蕩。 
2)武士集團的建立:地方豪強為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青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武士集團的成員稱為“武士”。
3)武士團與朝廷關系:武士團有時代表莊園利益與地方政府對抗,有時也響應朝廷號召去征戰(zhàn)。
4、幕府統(tǒng)治時期的到來(在日本長達近700年)
1)幕府形成:12世紀,鐮倉幕府。源氏武士集團擊敗平氏武士集團后,源氏首領源賴朝獲“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
2)幕府權利: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首領名義上由天皇任命,實際上天皇大權旁落,國家大權掌握在武士階層手中。
3)武士道:武士集團的長期統(tǒng)治,逐漸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
第12課  阿拉伯帝國
1、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
1)創(chuàng)教:
時間:7世紀  
創(chuàng)立者:穆罕默德  
地點:阿拉伯半島的麥加   
經(jīng)典:《古蘭經(jīng)》
教徒:稱“穆斯林”  
 教義:安拉是唯一真神,信奉安拉者,死后可升入天堂,否則墜入地獄。
2)建國:
時間:622年(伊斯蘭教教歷元年)
建立者:穆罕默德
地點:麥地那
國家特點:政教合一。
阿拉伯國家建立的標志:建立穆斯林公社。
國家性質(zhì):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社團。
3)統(tǒng)一半島: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此后,半島各部落承認穆罕默德統(tǒng)治地位,半島基本統(tǒng)一。
2、阿拉伯帝國
1)形成:8世紀中期,帝國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伴隨帝國擴張,伊斯蘭教也向外傳播。
2)專治統(tǒng)治:阿拉伯帝國實行哈里發(fā)中央集權統(tǒng)治。穆罕默德的繼承者稱哈里發(fā)。
哈里發(fā)集政、軍和神權于一身,既是帝國最高元首,又是全體穆斯林的宗教首領。
3)滅亡:1258年,蒙古人攻陷帝國首都巴格達,阿拉伯帝國滅亡。
3、阿拉伯文化(形成于阿拉伯帝國繁榮時期)
1)發(fā)達原因:哈里發(fā)重視知識。830年,哈里發(fā)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集科學院、圖書館、翻譯館于一體。
2)阿拉伯文化成果:阿拉伯數(shù)字、完整的代數(shù)學、《醫(yī)學集成》和《醫(yī)典》、《天方夜譚》(也叫《一千零一夜晚》)。
3)阿拉伯人的作用:溝通了東西方文化,為世界文化發(fā)展作出卓越貢獻。
4、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人。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