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質:封建地主階級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一、俄國的農奴制 1.農奴制的發(fā)展過程: 17世紀中葉 從法律上確立了農奴制的地位 18世紀以后 歷代沙皇強化農奴制 18世紀中后期 農奴制擴展到新占領地區(qū) 19世紀中葉 農村人口中一半以上是農奴 2.農奴制阻礙俄國社會發(fā)展: ①農奴制引發(fā)社會危機,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激起了農奴的反抗 ②在農奴制度下,俄國既缺乏工業(yè)革命必需的自由勞動力,也缺少工業(yè)投資,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國內市場,使得俄國工業(yè)發(fā)展速度遠遠落后于其他西歐主要國家 二、新思潮的涌動 1.“十二月黨人起義” 2.爭論農奴制度的三大派別: 守舊派:主張自上而下通過地主和農民之間的自愿協(xié)調進行平緩的變革 改革派:提出必須解放農民,由農民向地主贖取份地 激進派:要求無條件地給予農民自由和土地 三、克里米亞戰(zhàn)爭——引發(fā)改革的直接原因/導火索 1.原因:俄國的對外擴張侵犯了英法的利益 2.過程:1853-1856年,俄國與英、法、奧斯曼在克里米亞開戰(zhàn),圍繞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雙方展開爭奪,最終俄國戰(zhàn)敗 3.影響:俄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國內矛盾進一步激化,各地農民起義,深深震撼了封建統(tǒng)治,迫使俄國不得不進行改革 四、農奴制面臨社會危機的表現 ①農奴制下的農奴承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他們不斷反抗,社會矛盾尖銳 ②農奴制下俄國缺乏工業(yè)革命必需的自由勞動力,也缺少投資,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國內市場,使得俄國發(fā)展遠遠落后于西歐國家 ③“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后,知識分子要求變革農奴制的新思潮不斷涌動 ④克里米亞戰(zhàn)爭俄國戰(zhàn)敗,國際地位不斷下降,國內矛盾激化,封建統(tǒng)治受到震撼,俄國人民感情受創(chuàng),俄國不得不走上改革的道路 五、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背景 ⑴根本原因:落后的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⑵最主要動因:俄國要擺脫落后狀態(tài)。 ⑶直接原因: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敗暴露了農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國內社會矛盾。 ⑷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認識到改革是大勢所趨,惟有變革才能自救。 ①農奴制下的農奴承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他們不斷反抗,社會矛盾尖銳 ②農奴制下俄國缺乏工業(yè)革命必需的自由勞動力,也缺少投資,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國內市場,使得俄國發(fā)展遠遠落后于西歐國家 ③“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后,知識分子要求變革農奴制的新思潮不斷涌動似克里米亞戰(zhàn)爭俄國戰(zhàn)敗,國際地位不斷下降,國內矛盾激化,封建統(tǒng)治受到震撼,面對內憂外患,俄國不得不走上改革的道路 目的:為了挽救統(tǒng)治危機,維護貴族地主的利益。 六、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1861年3月3日,頒布“二一九法令”(解放法令)(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1.內容: ①農奴獲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權 ②土地仍然歸屬地主所有,農民可以贖買份地,付清贖金前要服勞役,交代租役;除了交付贖金,還要承擔各種臨時義務 ③地主利用村社,加強對農民的控制 其他方面: ①政治體制: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機構,在農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馬,在衛(wèi)生、教育以及經濟領域發(fā)揮作用 ②司法制度:廢除原來按等級審判的制度,建立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實行公開審判 ③軍事:縮短服役年限,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體系,促進了軍隊的近代化進程 ④教育:鼓勵社會和個人辦學,擴大大學的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2.評價: ①進步性:“二一九法令”廢除了農奴制,推動了俄國社會的發(fā)展,是一次歷史的進步 A.它廢除了封建地主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擴大了俄國自由勞動力的來源,有利于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 B.農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產積極性提高了,促進俄國農業(yè)乃至經濟的發(fā)展 C.這次封建地主主持的資產階級改革,動搖了俄國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成為俄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②局限性: A.農民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嚴格管理,很大程度上還被束縛在土地上 B.改革實際上是地主階級對農民的一次大規(guī)模掠奪,農民仍受沉重剝削,社會矛盾依然尖銳,改革帶有濃厚的封建殘余 七、農奴制改革與俄國近代化 1.政治的緩慢改革: ①政治體制: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機構,在衛(wèi)生、教育以及經濟領域發(fā)揮作用 ②司法制度:廢除原來按等級審判的制度,建立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實行公開審判 ③軍事:縮短服役年限,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體系,促進了軍隊的近代化進程 ④教育:鼓勵社會和個人辦學,擴大大學的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2.俄國改革對近代化的影響: ①1861年農奴制改革,推動了俄國封建經濟的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fā)展 ②農奴制廢除,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促進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農村社會分化,資本主義農業(yè)逐漸成為俄國農業(yè)的主要成分 ③農奴制改革為工業(yè)生產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勞動力,擴大了工業(yè)品的國內銷售市場,加上政府對工業(yè)的政策扶植,19世紀后期,俄國完成了從手工工場向及其生產的過渡 ④政治體制、司法等方面的變革使俄國開始向民主化道路邁進,促進了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在俄國傳播,人們要求變革的愿望日益強烈 3.改革的性質:由封建地主實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封建地主階級同資產階級妥協(xié)的結果,是資產階級性質的 4.改革的根本目的: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鞏固沙皇專制統(tǒng)治 5.改革存在的缺陷:仍然保留了大量的農奴制殘余,阻礙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社會矛盾依然尖銳,俄國資本主義水平仍遠遠落后于美國和西歐國家 為什么俄國最終選擇了改革方式變革社會? 1.俄國資產階級十分軟弱,對沙皇政府有較大的依賴性。 2.無產階級也沒有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 3.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意識到只有通過改革,廢除農奴制,才能化解矛盾,鞏固統(tǒng)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