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號衡山、停云,長洲(今江蘇吳縣)人。祖籍衡山,故號衡山居士。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顯,父文林曾任溫州永嘉知縣。他幼習(xí)經(jīng)籍詩文,喜愛書畫,文師吳寬,書法學(xué)李應(yīng)禎,繪畫宗沈周。少時即享才名,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
他通曉各科繪畫之藝,擅長各種細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筆能力極佳,80多歲時還能十分流利地書寫蠅頭小楷竟日不倦。繪畫上與沈周共創(chuàng)“吳派”,又與沈周、唐寅、仇英并稱“吳門四家”。書法上與祝允明、王寵并譽為“吳中三家”。
文征明書法初師李應(yīng)禎,后廣泛學(xué)習(xí)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tài)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fēng)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fēng)貌。小楷筆劃婉轉(zhuǎn),節(jié)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fēng)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看文征明的小楷,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功底深厚,小楷即楷體小字,由三國魏時期的隸書大家鍾繇所創(chuàng)。小楷脫胎于漢隸,為古代日用必需的書法,運筆圓潤、娟秀、挺拔、整齊。小楷字帖甚多,傳世的墨拓中以晉唐小楷的聲名最為顯赫,包括魏時鍾繇的《宣示帖》、《薦季直表》,東晉王羲之的《樂毅論》、《曹娥碑》、《黃庭經(jīng)》,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等。
一般說來,寫小字與寫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則上是:寫大字要緊密無間,而寫小字必要使其寬綽有余。也就是說:寫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寫小字要能做到大字似的舒朗,故古人所謂“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p>
蘇東坡論書有“大字難于結(jié)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有余”的精語。以上這些話怎么講呢?因為我們通常寫大字時,以為地位(面積)寬闊,可以任意揮灑,結(jié)果字體變成了松散空闊。寫小字則正好相反,因為地空間太小,擔(dān)心寫不下就越難免要盡力局縮,往往局縮過當(dāng),反而變成蜷促。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現(xiàn)象,極易觸犯的毛病。所以蘇公“大小難能”這句話,正是針對這種神情而發(fā),更是經(jīng)驗老到之談。
寫小字的重心與筆畫的配合,則與大字無大差異。至于運筆,則略有不同。小字運筆要圓潤、娟秀、挺拔、整齊;大字要雄壯、厚重。大字下筆時用逆鋒(藏鋒),收筆時用回鋒; 小字下筆時則不必用逆鋒,宜用尖鋒,收筆時宜用頓筆或提筆。譬如寫一橫,起筆處或尖而收筆處則圓; 寫一豎,起筆或略頓,收筆則尖;撇筆則起筆或肥而收筆瘦:捺筆則起筆或瘦而收筆肥,同時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筆畫生動而有情致。
他的楷書、結(jié)體嚴謹,疏密解勻稱,神形兼?zhèn)洌瑥V受世人推崇。
代表文征明書法藝術(shù)最高成就的是他的小楷,其次是他的行書。文征明的小楷以晉唐小楷為基礎(chǔ),具體地講,師法鍾繇《宣示表》、王羲之《黃庭經(jīng)》和歐陽詢《九成宮》等,并能變革元人軟弱秀媚的習(xí)氣,力求古樸蒼勁,以傳達魏晉小楷端莊流利、剛健婀娜的氣韻。
單從這一點看,已難能可貴。因為自唐以后,小楷形成兩種不同的寫法,一是遵循鍾、衛(wèi)之法,筆畫求其疏朗;一是沿用唐人之法,以大字縮小的方法寫小楷。
文征明立足于晉唐之間,以一種新的認識,把小楷藝術(shù)推向了又一個高峰。其特點為:格調(diào)高雅,法度嚴謹,工整精致,往往以以欹反正的空間效果,把整體之間的每一字通過揖讓、向背、甚至夸張的手法使飄逸靈勁和工整細致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文氏家法。這正如豐道之所說:“(文征明)小楷招本鍾、衛(wèi),金聲玉灑。]他說:[古無真正楷書,即鍾、衛(wèi)所傳《薦季直表》、《樂毅論》,皆帶行筆,自唐《九成宮》、《多寶塔》等碑,始字畫謹嚴,而偏肥偏瘦之病,猶然不免。至國朝文征仲先生始極意結(jié)構(gòu),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面觀音,色相俱足。于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