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上午,我們乘坐大巴離開武陵源,踏上了去往鳳凰古城的道路。由于冰雪高速被封,只能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行駛,近260公里的路程跑了6個多小時,直到晚上快7點才到達目的地。 第一次去鳳凰古城,又趕上皚皚白雪,高興和幸運疊加,感覺“時間就是生命”一樣珍貴,利用晚間和第二天上午兩個小時,圍著沱江兩岸古城核心區(qū)域,逆、順時針各轉了一圈,匆忙完成了這次行程。 照片拍的不理想,尤其夜景沒用三角架(臨時備的架子不勝任)也犯了大攝影忌諱,唯獨有點雪景還可遮遮丑兒;即使拍的很理想,充其量只能景色悅目,過把眼癮,也不能把這座古城的文化底蘊躍然而上。 鳳凰古城的魅力在哪兒?只要和我去過不少類似的知古城做個比較,便可一目了然:一是青山綠水,十平方公里的古城,沱江由中間穿過,兩岸青山雖然不高卻延綿不斷。二是偏僻遙遠,湘黔川(現(xiàn)與重慶)三省交界處,山路遙遙如蜀道,地域文化和生態(tài)幾乎無斷層。三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以土家族和苗族族群為主要的少數(shù)民族,以他們的文化風俗和生活習慣,造就了這個“城市”。四是崇拜鳳凰,所看到大大小小的“勾心斗角”,圖騰標志都是鳳凰,在大中華以崇拜龍為主的文化中,古城里的祖先多么崇拜“飛”的大王鳳凰。五是壁壘森嚴,明代后期始建的古城不知道什么樣,但一直修繕保存下來的那一條條石板路,還有那幾個城門樓,可以想見當年多么的“提高警惕,準備打仗”。六是“風水寶地”,古城歷史上出了很多以沈從文為代表的文化和政界名人,足以說明不僅具有文化傳承積淀。 至于加上的現(xiàn)代元素,比如燈光、裝飾、廣告、叫賣等等,與其他古城并無二至。 鳳凰古城匆匆一游,總感意猶未盡,回來邊弄照片邊回想實景,忽然有重讀沈從文《邊城》的欲望。打開電腦百度一下,《邊城》嘩嘩流出,兩個半天雖是大致瀏覽,卻與幾十年前的“死讀”的感受大不一樣。盡管他筆下的“邊城”并非鳳凰古城,但兩地相距就幾十公里,風土人情幾乎一樣,完全可以“嫁接”過來,了解、感受和消化鳳凰古城。 這幾天,對鳳凰古城經(jīng)?!斑^電影”,第一時間想到的并不是那大雪覆蓋下的美景,而《邊城》里面的“翠翠、爺爺、天保、儺(音懦)送”等人物卻不斷閃現(xiàn)。此時,才理解30年代初的《邊城》為什么紅遍全國,其當時的“粉絲”僅次于魯迅的《吶喊》排名第二。還有一個大膽的猜想,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實際上就是鳳凰古城,礙于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和痛快表達需要,故意“扯遠”點兒;從他最有名的警句“照我思索,能理解我”中可以聯(lián)想很多。 看來,最有滋味的美景,還是要靠人的眼睛和腦袋這只“鏡頭”來完成;鳳凰古城真正的魅力,在我看來就在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