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同事打電話給我,說到她家上5年級的女兒,頗為苦惱:“這孩子從9歲開始就有自己的小秘密,10歲開始都不怎么和我們說話了。” 這讓我想到我參加兒子學校的心理健康活動周時,不少小學5年級家長反映的孩子問題普遍集中在:
其實,這是一個信號,表明孩子的前青春期(也叫青春期早期)來了。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斯坦伯格在《與青春期和解》中提到“平均而言,兒童在8歲或9歲時進入青春期發(fā)育階段”,心理學家將8~14歲稱為“前青春期”或“青春期早期”。這是兒童的第二次意識獨立期,在這時期,孩子會爆發(fā)各種“異?!鼻榫w和行為,以“證明自己的存在”。 前青春期是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準備階段,有研究發(fā)現(xiàn),這也是最為脆弱的階段,有很多青少年心理危機會在此階段出現(xiàn),極端的包括抑郁、自殺。經(jīng)統(tǒng)計,青少年自殺個案中有八成以上是年齡為9~14歲的孩子。所以,前青春期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的關愛與幫助。 很多家長無法理解那個之前還乖乖的孩子怎么就“一夜長大”了,在步入前青春期后,孩子的轉(zhuǎn)變來得快又大,而家長的思維、行動往往跟不上,就特別容易與孩子爆發(fā)沖突,既影響親子關系又不利孩子心理健康發(fā)育。其實,這時期孩子的變化,與孩子的大腦發(fā)育有關。 前青春期的孩子大腦像無證駕駛的跑車。為了做好進入“準成人”的青春期,這時期的孩子在積極做準備,他們的大腦里有一個由遺傳基因預編好的程序。 這一時期,孩子大腦生長的主要活動是“突觸修剪”,“突觸”是大腦神經(jīng)細胞之間的細微間隙。神經(jīng)細胞的發(fā)育需要不斷受到外界刺激來形成新的突觸,建立更精細復雜的交流系統(tǒng),從而支持復雜能力的發(fā)展。前青春期孩子的大腦里,較少使用的突觸被削減,而經(jīng)常使用的得以保留,修剪后形成的大腦通路,將決定腦將以何種方式思維、感覺和行動。 其中,孩子大腦的前額皮質(zhì)和邊緣系統(tǒng)是修剪最活躍的地方。前額皮質(zhì)是孩子產(chǎn)生“成人”思維的區(qū)域,比如制訂計劃、權(quán)衡選擇、評估風險和控制沖動。大腦邊緣系統(tǒng)參與管理情緒、處理社會信息,在這里,神經(jīng)遞質(zhì)水平的變動,尤其是多巴胺和血清素的變化,會使前青春期的孩子更加情緒化,對壓力更敏感,更可能采取冒險行為。前青春期孩子大腦的變化導致他們傾向于尋求冒險、新奇和刺激,打個比方,這時期孩子的大腦,就像是一輛由12歲孩子駕駛的法拉利跑車。 步入前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表現(xiàn)?
那個孩子,可能剛剛還欣喜若狂,轉(zhuǎn)眼間變得焦慮悲傷。他們的情緒強度與引發(fā)他們情緒事件完全不成比例。若是莫名的沮喪讓他們不知道如何用語言來表達感受,他們就會選擇生悶氣。 因為人類天生有情緒防御機制,比如當我們感到沮喪或焦慮時,就會把這些感受轉(zhuǎn)移到另一個人身上。所以即使很少或完全沒有受到刺激,前青春期的孩子也可能會沖他們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發(fā)脾氣。 比如,一個在學校里被嘲弄的男孩會折磨他的弟弟,一個對即將到來的啦啦隊選拔賽感到恐懼的女孩會指責她的母親給她施加壓力。 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心理學家勞倫斯·斯坦伯格說:
在前青春期,孩子大腦的情緒系統(tǒng)也比人生其他階段更活躍。 有一個實驗,研究人員給成年人和9-12歲的少年看同一張照片,照片上的人面無表情。成年人都覺得照片里的人很正常,沒有善意,也沒有惡意,但9-12歲的大部分少年卻說這個人不友好。 前青春期的小少年很容易被激怒,就是因為他的大腦預設了敵意。哪怕他感覺到一點點敵意,都可能發(fā)起很強烈的對抗,因為他容易過度解讀別人的情緒。 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被父母或老師批評的時候,盡管父母或老師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只要語氣或者態(tài)度稍微強硬,他就會十分抵觸。
有時候,他們喜歡獨處,關上房門或安靜地看書,或沉溺于對英雄故事的幻想當中,不想受到外界干擾。
前青春期的孩子開啟了“我不要”模式,很多家長發(fā)現(xiàn),那些所謂的“代溝、叛逆”就是從這時期開始的,這和此時期孩子身體的激素水平有關。從前青春期開始,孩子身體里的5-羥色胺和多巴胺水平會降到最低。這是兩種能讓人興奮和快樂的神經(jīng)激素,一旦激素水平降低,孩子便會覺得不快樂、生活無聊。 而電子游戲、踢球、冒險等方式,能刺激前青春期孩子身體中多巴胺的分泌。所以,這時期的很多孩子,會做一些“冒險、刺激”的事情,或者進行一些很叛逆的行為,因為這么做,他們能獲得快樂的感覺。 前青春期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會有什么影響?
前青春期是青春期的準備階段,在此期間,孩子的渴望獨立經(jīng)常會被誤解為“叛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變化,心理學家把這種過程稱為“個體化”。孩子開始懷疑父母是否全知全能,其對父母的認識和評價開始變得現(xiàn)實和具有批判性。最典型的證明便是每當有家長問孩子事情,孩子總是回答:“你不會明白的?!?/p> 如果父母不滿權(quán)威“受到挑戰(zhàn)”,不能調(diào)整心態(tài)去應對孩子的這種變化,就會加劇孩子的“叛逆”傾向,惡化親子關系。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6-11歲的孩子處于“勤奮對自卑”的心理階段,這階段的孩子會開始與別人競爭及比較,但他又缺乏正確的認知去應對“比較結(jié)果”。 這時候的孩子尤其在意父母把他和別人比較(不管是兄弟姐妹還是同學、鄰居,甚至是父母年輕時的樣子),不管這種比較是負面的(比如,你為什么不能像某某那樣?)還是正面的(如果我像你這么聰明……),這種比較會讓孩子產(chǎn)生這樣的感覺:達到某種標準的孩子才是值得被愛的。 如果家長經(jīng)常嚴厲批評或忽略孩子,孩子會不信任自己,或者不會自覺地做事,他會產(chǎn)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如別人的感覺的自卑心理。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下,孩子的行為會產(chǎn)生兩種極端:一是避免參與任何競賽,二是極度喜歡與別人競爭。如一直得不到糾正,延續(xù)到成年后,便會“凡事要求完美、經(jīng)常拖延及耽擱、不知如何達到目標”。
央視關于家庭教育的紀錄片《鏡子》中有個叫澤清的男孩,14歲時輟學在家,整天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媽媽管教他時,他除了罵媽媽“賤”,有時候還會動手打他媽媽,“揪頭發(fā),拿起凳子砸”。 但他的這種反常行為,從小學五年級時就已經(jīng)有所表現(xiàn),比如寫了各種宣泄情緒的日記,貼在臥室墻上,而他的父母不理解,還選擇無視,最終導致了他后期出現(xiàn)的重大心理問題:逃學、暴力傾向。 澤清上五年級時寫的日記,貼在臥室墻上 前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發(fā)育不平衡若不能得到良好處理,將引發(fā)各種心理危機,嚴重的會發(fā)生抑郁癥,甚至自殺行為。 隨便打開網(wǎng)頁搜索近年來的兒童自殺新聞,觸目驚心,且孩子自殺的低齡化日趨嚴重。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前青春期?
家長要對孩子在前青春期的變化持積極態(tài)度,不要認為孩子是在挑戰(zhàn)你的權(quán)威。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不喜歡和父母吵架,甚至比父母更不喜歡吵架。 如果孩子對你態(tài)度不好,別和他計較,如果你被影響了,和他吵架,批評他,一定會讓沖突升級,問題反而得不到解決。如果沖突發(fā)生了,你可以靜待90秒,讓情緒平息下來,然后再問問孩子,他的感覺是什么。當孩子描述自己感受的時候,他腦部前額皮質(zhì)就會被激活,情緒就能得到安撫,他的憤怒漸漸平息,你們就可以理性對話了。 有些父母喜歡在親子關系中使用“幽默”,需要提醒的是,不用用幽默來取笑孩子。很少有前青春期的孩子喜歡在他們心煩意亂的時候被嘲笑,即便是父母善意的玩笑。 比如,我有一位朋友很喜歡“戲弄”他9歲的兒子,他兒子一著急時說話結(jié)巴,他就會學著孩子說話的神態(tài),笑著說 “就就就……你舅舅沒在這啊。”盡管他是善意的,出發(fā)點是“用幽默改善親子關系”,但孩子一聽就怒了,破口大罵,父子不歡而散。 心理學家說,幾乎所有前青春期的孩子都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聊天。如果他突然和你沒話說了,那一定是你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幫助孩子長大成人的方法之一就是讓他進入你的世界,分享你的生活感受,讓孩子看到,你是一個有感情,有希望,有夢想的人,也是一個會遇到挫折和失望的人。 其次,不要從情感上脫離你的孩子很多父母會不自覺地把孩子情感上的成長看作是親密關系的結(jié)束,認為孩子追求自主意味著不想在情感上靠近父母。但其實,對于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這只是父母一方的想法。 研究表明,大多數(shù)前青春期的孩子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和父母在一起,參加一場特別的活動,分享彼此的愛好,一起完成某項任務或只是一起待在家里。這時期的孩子,在親密的親子關系中更能能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和獨立精神。 前青春期的孩子甚至比年幼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愛,許多孩子還會擔心父母是否會繼續(xù)愛他們,畢竟他們不再是“小可愛”。他們既渴望擺脫父母的控制并獲得自由,又害怕父母會在他們長大成人后“拋棄”他們。 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自己能夠經(jīng)常和孩子肢體接觸的親昵時光,也是很有限的。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前,在他們還喜歡和你膩歪的時候,多抱抱他們吧。 在《向往的生活中》,黃磊就曾對張杰感慨過女兒多多的成長。 有一天晚上,多多和媽媽睡一張床上,黃磊想把多多叫起來回自己小房間睡。 后來想了想,還是把多多抱回去吧。 但是在抱多多的時候,他突然覺得吃力——抱起來容易,放下卻不再容易。 黃磊當時心里就感嘆:抱女兒這件事,就算結(jié)束了。曾經(jīng)懷里的小寶寶,轉(zhuǎn)眼就12歲了。
有超過一半的前青春期孩子承認:“當我的父母很嚴厲時,即使我也很生氣,但我覺得他們是對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雖然需要向權(quán)威進行挑戰(zhàn)來訓練他們的大腦額葉,但父母要給他們設立行為界限并提出相應要求。導致孩子“叛逆”的原因不是父母的權(quán)威,而是父母濫用權(quán)力、粗暴的規(guī)則、沒有經(jīng)過商量的決策。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愿意與孩子進行討論,而非總是堅持自以為是的做法,那么這些孩子就會更有愛心、更有禮貌,也更有意愿成為父母那樣的人。 父母要逐漸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律性,要求孩子堅守一些規(guī)則,如環(huán)境整潔、時間表、習慣,孩子總想試試自己能走多遠,而父母的任務是指出他們行為的邊界。 但父母設置的目標和規(guī)則要按照孩子實際情況來,要合理,不要預期過高于現(xiàn)實條件。 央視主持人董卿談及父親時,講述父親要求她從7歲開始洗碗做家務,每天操場跑一千米,還要背詩背古文等等。在其成長過程中,父親在教育上的嚴苛曾讓她一度懷疑自己不是父母的親生女兒。盡管在別人眼中董卿已經(jīng)做得很好,很成功,但父親的教育方式給她的性格造成了負面影響,讓她時常會有自卑的情緒。
除非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受到威脅,否則父母不要對孩子的事橫插一手。前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從錯誤中學習,發(fā)展出責任感。當你忍不住想要制止或插手孩子的事務時,先冷靜問自己:“如果我不干預會發(fā)生什么?”比如孩子忘記做作業(yè)、因賴床遲到、因粗心大意把物品遺漏在某處等等這類事情,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斯坦伯格說:“你應該允許它們發(fā)生,當你負責掌控一切時,你實在阻止你的孩子發(fā)展出個人責任感?!?/p> “與其懷疑最壞的情況,不如期待最好的?!?/strong>前青春期的孩子應該受到尊重和信任,就像許多父母會向陌生人毫不吝嗇地表示尊重和信任那樣。 父母要逐漸培養(yǎng)孩子學會做決定,要有放手的勇氣,而不是用自己的觀點強迫孩子,孩子不是“產(chǎn)品”,而是他們自己。 就像王菲送給女兒竇靖童的歌《童》里面的歌詞所說:你不能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在面對女兒紋身、退學種種選擇時,王菲也只是淡淡一句:你不后悔就行。只要不觸及原則和底線,她不多干涉。 采訪過竇靖童的記者坦言這是一個禮貌懂事、彬彬有禮的少年,比如接受采訪時,她會體貼地問記者要不要挪動一下位置,以便坐得更舒服。當助理不小心把水潑到電腦上時,她及時遞上紙巾。采訪結(jié)束,人員散去,只有她沒忘記把從隔壁桌拉來的椅子物歸原位。 細微之處足見教養(yǎng)。在大多數(shù)同齡人還不知道要做什么的年紀,竇靖童已經(jīng)考慮過自己想要什么并付諸行動。 竇靖童在演唱會上和王菲的互動 前青春期可能是一段你和孩子都會因變化感到焦慮的時期,但換個角度來看,也是一段值得你和孩子一起體驗快樂,一起大笑,享受相互間陪伴的溫暖時光。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良好的教育方式需要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但這種付出是值得的,在孩子成為青少年之前一直與孩子保持良好關系的父母,能夠?qū)⒘己玫年P系延續(xù)下去,甚至傳給他們的子女。愛,能傳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