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建立之初,實力不容小覷,與魏國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關羽大意失荊州,損兵折將不說,還打亂了諸葛亮聯(lián)孫抗曹的戰(zhàn)略,劉備不顧群臣反對,舉全國之力伐吳,其目的有兩個,一是替結(jié)拜兄弟關羽報仇,二是順勢吞并吳國,以擁有和魏國叫板的資本。
孫權運氣非常好,前有大都督周瑜力挽狂瀾,以少勝多打敗曹軍,取得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面對來勢洶洶的蜀軍,又出現(xiàn)了青年才俊陸遜,陸遜不愧為一代名將,輕而易舉看出蜀軍的破綻,一把火徹底燒盡了劉備的夢想,蜀國精銳幾乎全軍覆沒,劉備本人退到白帝城,不久后帶著遺憾死去。
國不可一日無君,劉禪繼承皇位,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六次北伐曹魏,并且每次都親自坐鎮(zhèn)。只可惜,直至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也未能把魏國攻克,此時蜀國人才出現(xiàn)斷層情況,幸虧諸葛亮有先見之明,提前培養(yǎng)出一個不錯的將軍,他就是姜維。
姜維,字伯約,土生土長的天水冀縣人,當時的天水是魏國的,也就是說,姜維本為魏國人,之所以效力于蜀國,其實是出于無奈,為什么這么講呢?諸葛亮率領數(shù)萬士兵勢如破竹,沿途魏國守將或望風而逃,或開城投降,天水太守名叫馬遵,此人疑心很重。
姜維原本并沒有投降的想法,帶領部下奮力抵御蜀軍,馬遵沒經(jīng)過調(diào)查,僅憑自己的感覺,就懷疑姜維有問題,導致姜維連城都進不去,不得已而向諸葛亮投降。諸葛亮慧眼識英才,非常欣賞姜維的能力和膽略,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且把平生所學傳給他。
另外,諸葛亮對姜維屢次提拔,絲毫不擔心他有異心,體現(xiàn)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胸懷。對于姜維而言,諸葛亮對他不僅有知遇之恩,還有師徒名義,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為報答諸葛亮和皇帝劉禪的恩情,姜維肝腦涂地,誓死效忠于蜀漢。
隨著蔣琬、費祎先后去世,姜維成了蜀國的頂梁柱,大權在握。他繼承了諸葛亮的北伐之志,多次對魏國用兵,希望完成丞相匡扶漢室之夙愿,盡管被同僚指責窮兵黷武,姜維也不在乎,只要有一口氣在,都不能放棄夢想,理想支持他砥礪前行,辛酸苦辣自己扛。
因與宦官黃皓結(jié)下梁子,姜維擔心被黃皓所害,不再回成都覲見,老老實實呆在營地,但他的忠心和夢想從未改變。景耀六年,魏軍兵分五路對蜀國發(fā)起進攻,姜維在劍閣之地阻擋住鐘會,結(jié)果友軍不給力,被鄧艾從陰平突破,劉禪大驚失色,而后開城投降。
劉禪為了自保,下旨讓姜維不要做無謂的抵抗,趕緊乖乖投降,縱然姜維內(nèi)心有一萬個不情愿,也不敢抗旨不尊,讓部下停止戰(zhàn)斗,并向鐘會投降。關于姜維是否真心投降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議,直至姜維死后幾十年,世人發(fā)現(xiàn)了一封他死前的一封密信,才徹底弄清真相。
這封信是姜維寫給劉禪的,只有23個字:“愿陛下忍數(shù)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币馑己芎唵?,姜維勸劉禪暫且忍耐一段時間,他向鐘會投降只是權宜之計,會想辦法力挽狂瀾,把蜀漢失去的地盤都奪回來。
雖然姜維最終還是失敗被殺,但他的忠心日月可鑒,這短短23字遺言,讓劉禪無地自容,足以告慰諸葛亮在天之靈,專家感嘆道:有姜維這樣的徒弟,諸葛亮可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