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1919年,湖北宜昌,賣菜的小販。宜昌,古稱“夷陵”,位于湖北省中西部,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其境內(nèi)有數(shù)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證明七八千年前,就有人在這里繁衍生息。
宜昌街頭的修鞋匠。夏、商、周三代,夷陵為古荊州之地,春秋至戰(zhàn)國前期為楚國西塞要地,建有城邑。秦始皇二十六年(221年)始置郡縣,屬南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改夷陵為臨江郡,之后又有宜都郡、西陵郡等稱呼。
宜昌之名始于東晉。西晉太康年間,改置夷陵縣,東晉時分夷陵西境,另置一縣命名為“宜昌”,寓意為祈福分境置縣國運(yùn)昌盛之意,“宜昌”之名始見于史冊。
制作繩子,1917-1919年。宜昌在南北朝宋、齊時建制與與晉基本相同。南朝梁時改宜都郡為宜州,此后至清初,建制與名稱多有變動。
湖北宜昌,拿蒲扇的小孩。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原夷陵)為宜昌府。光緒二年《中英煙臺條約》后,宜昌辟為通商口岸,次年設(shè)立海關(guān),成為湖北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qū)之一。
1917-1919年,宜昌,路邊的食攤。宜昌也是楚文化和巴文化的發(fā)源地,這里孕育出屈原、嫘祖、王昭君等歷史文化名人,歷代文人賢士都曾在這里留下足跡和詩文,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陸游等,為宜昌增添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財富。
1917-1919年,宜昌枝江市的一座宅院和寶塔。院墻上寫著“蜀漢中郎將董幼宰故里”幾個大字,董幼宰即董和。東漢建安十九年,劉備平定益州時,征召董和為中郎將,與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左將軍和大司馬府事務(wù),出謀劃策并參與軍國大事,深受劉備和諸葛亮器重。
1917-1919年,湖北宜昌,藥材鋪。
1917-1919年,宜昌,江邊剃頭的人們。
1917-1919年,宜昌的剃頭攤,理發(fā)和掏耳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