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筆者認(rèn)為荊軻自然是難以成功的。 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刺客團體橫行的年代,他們大多出生于“以武犯禁”的下層“士”甚至平民團體,為報答所謂的“知遇之恩”而不惜以命相搏。 ▲刺客行為 成功者有專諸(刺殺吳王僚)、要離(刺殺公子慶忌)和聶政,其中要離不惜屠殺妻子以博取信任,簡直毫無人性,失敗者如豫讓則數(shù)次刺殺之后選擇“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的意念報仇。 然而不論成功失敗,下場都是一個死字,而非傳說中的“一擊不中,遠遁千里”的逍遙。 上述四人就動機而言終究還是主動意味占了上風(fēng),至于荊軻嘛就有點一言難盡了。 第一,業(yè)務(wù)水平不行。以小博大的刺殺是個低概率事件,對于刺客的心境、武術(shù)、手法甚至天時地利一個都能少,而這些恰恰都是而史冊記載的荊軻弱項。 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fù)召荊卿。蓋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 在游歷至燕國之前荊軻成語蓋聶比劍,還沒動手就被對方一個眼神(怒而目之)給嚇跑了,白白受了一頓白眼。與魯勾踐對陣時,在討論規(guī)則階段就搞得對方不耐煩:劍客比武要打就打,一人躺下算完,要規(guī)則何用?一個呵斥又把荊軻(怒而叱之)趕跑了(嘿而逃去)。 如果真動手的話,荊軻應(yīng)該會當(dāng)場掛掉。 太史公記錄這兩件事絕非無的放矢,他是想告訴世人荊軻根本不具一流高手的身手和心境,之所以四處挑戰(zhàn)不過是沽名釣譽罷了--“我跟當(dāng)世兩大劍客比過招數(shù)”。 第二,本來就是情非得已。積累下“名聲”的荊軻換了一種活法,天天在燕國集市和高漸離喝酒和耍行為藝術(shù)。 荊軻嗜酒,曰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史記.刺客列傳》 沒料想的是,荊軻自己都不當(dāng)回事的劍客和大俠名聲卻有兩個人當(dāng)了真--燕國隱士田光和太子丹 1.很不想去 太子丹找田光商量刺秦事宜,田光則推薦了荊軻,再告知事宜之后選擇為保密而自殺。 田光這一死不光從道德層面挾持了荊軻,也從事實上杜絕了退路,荊軻不是傻子,如果不有所表示的話太子丹接下來的手段甚至可以想象得到。 久之,荊軻曰:“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碧忧邦D首,固請毋讓,然后許諾。--《史記.刺客列傳》 太子丹提出要求后,一句“久之”反映了荊軻的糾結(jié),這是權(quán)衡利弊和成敗之后的結(jié)論--不靠譜和不想死,卻被太子丹解讀為矜持和孤傲(或者說霸王硬上弓),反而增強了他的決心。 太子丹用盡黃金白銀、甚至美人玉手等籠絡(luò)手段將荊軻好好供著,就等著荊軻主動開口動身了。 2.能推就推 就這樣,荊軻成了阿茲臺克部落上祭壇之前的祭品,唯有放開手腳享受的現(xiàn)實,卻沒有選擇生死的權(quán)利,還好有拖延祭典時間的能力。 久之,荊軻未有行意。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入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從秦軍消滅趙國再將詳細傳遞到燕國也至少需要個半年吧,荊軻天天美酒美人的享受著卻只字不提去秦國的事情。眼看著戰(zhàn)火燒到了燕國邊境,在太子丹的詰問之下荊軻慢吞吞地出了兩個難題:督亢之地圖和樊於期人頭。 前者倒還罷了,出使秦國始終還是要帶點禮物的,而后者是與秦始皇不共戴天的叛將,無路可走而投奔燕國。太子丹的回復(fù)比較有意思: “樊將軍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 “不忍”有兩個意思,第一是不能自己動手,第二需要本人同意,而非“不行”。其實這是當(dāng)時上位者的通用話術(shù),太子丹在意的絕非一個混飯吃的降將性命,他在意的是自己“禮賢下士”的名聲。 ▲樊於期還是被忽悠了 樊於期其實也是死定了,太子丹雖然不會親自出手,但手下自然有人去替他去辦,哪怕是謀殺也無所謂,當(dāng)然荊軻親自去最好不過。還好樊於期是一個上道的人,幾句話之后就毫不猶豫的自殺了。 條件湊齊了,但荊軻仍然在用“拖”字訣: 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疑其改悔。 荊軻看不上十三歲殺人的秦舞陽,告知“有所待”,據(jù)說在等蓋聶(之前看不起荊軻的那位劍客),但估計人家這一輩子都不會來了。國家危在旦夕的太子丹顯然是等不到那一天了,言語相激之下荊軻終于是出發(fā)了。 第三,秦國的防備和現(xiàn)場的偶然性。易水河邊上“皆白衣冠”的送行仿佛一場葬禮,在高漸離擊筑聲音的加持下顯得格外悲涼。 秦國勢必已經(jīng)做好燕國“上卿”(臨時封的)荊軻的背景調(diào)查,一個名滿天下的劍客作為使者,換做誰都要掂量一下。 之所以荊軻能夠順利上殿,一方面在于要求更換使臣會讓秦國露怯丟面子,另一方面則在于沒收了荊軻的武器,功夫再高明也不能眨眼功夫就徒手擊殺身上背著大劍的秦王吧? 隨后秦舞陽(雖然不可靠)在前殿的認(rèn)慫讓刺秦變成了單挑,而荊軻的手段也不怎么樣。 ▲刺秦 首先,“圖窮匕見”的創(chuàng)意來自于專諸刺吳王僚,如此時刻荊軻卻的多此一舉地去抓秦王的衣袖,這是街頭斗毆嗎?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span> 結(jié)果秦王奮力之下直接扯斷衣服而起身逃跑,基本逃脫了匕首的攻擊范圍,開始圍著銅柱跟荊軻捉迷藏。 隨后,按說嬴政雖然從小練武,但生死相搏的單挑卻從未面對,心里的害怕總歸是有的,然而畢竟是內(nèi)心強大的千古一帝, 在夏無且的藥袋爭取的時間里拔出了背上的長劍,并砍斷了荊軻的大腿。 伴隨著孤注一擲的匕首沒能命中目標(biāo),刺秦行動以失敗告終。 事件評價不能說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但從整體上而言,此次行動的計劃性、實施方案及過程都存在巨大的疏漏,失敗才是最可能的結(jié)局。這一點從荊軻前后的幾句話可以看得出來: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span> 想生擒后逼迫秦王退還土地,這顯然是扯淡的,時代已經(jīng)不是春秋,而秦始皇也不是齊桓公,李斯更不是管仲,自綁架楚懷王以來秦國就是不講信用的“虎狼之國”,就算簽訂了合同難道會不反悔?就算不反悔燕國下次又能守得?。窟@點見識荊軻想必還是有的,這句話不過為失敗找的借口罷了。 至于早已被剁成肉醬的秦舞陽的確是上不得臺面,但荊軻自己又有多少本事呢?刺殺本就是一瞬間的事情,等著秦舞陽幫忙“縛而殺之”不成? ▲說出“士為知己者死”的豫讓 司馬遷寫《史記》時秉承先秦史家傳統(tǒng)記載了許多需要琢磨的細節(jié),但后人讀來卻總是先入為主地將刺秦定性為悲壯和正義的舉動,然而春秋戰(zhàn)國都打了五百年了,何來的正邪之分呢? 后人理解的是一個禮賢下士的太子丹和士為知己者死的荊軻,然而需要以生命為代價的答謝能用報酬來衡量嗎? 太子丹的潛臺詞就是我給你錢買你的命,彈琴的美人也好,樊於期和荊軻也好,不過是他眼中的工具罷了,還是一次性的。 而荊軻最終并沒有珍惜性命而反水,證明他心中還是有著“士為知己者死”的操守和信仰,只可惜內(nèi)心的不自信和手段的不干脆終究沒能讓他得手,這也許是天意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