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大多都認為自己的消費或者說經濟行為是理性的,都在避免損失利益。但事實上并不是這樣,你很可能被自己的大腦欺騙了,或者被商家套路了! 不信?看看下面這些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成果,你就知道了! 1、對比效應 在決策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同時面臨很多個選項,這樣一來,我們的判斷就很難做到客觀和獨立。換句話來說,當出現(xiàn)一個明顯更差的選擇時,我們更有可能選另一個選項。 例如:如果想賣出一件夾克,往往不需要降價,而只用在它旁邊掛上一件質量差不多或較差,價格反而高的夾克。有了對比,就會讓消費者覺得另一件夾克質優(yōu)價廉。 2、折中效應 假如你去買橙汁,下面有兩種橙汁(橙汁的量都一樣)可以供你選擇: A橙汁12元,B橙汁25元,這種情況下的實際結果顯示,選擇A和B的人差不多。但如果增加了一個選項,A橙汁12元,B橙汁25元,C橙汁58元。此時,選擇B的人大大增加了,大約有70%的人選擇了B,20%的人選擇了A,10%的人選擇了C。 這個現(xiàn)象就是“折中效應”,當我們偏好不確定的情況下做選擇時,往往更喜歡中間的選項,因為中間的選項看起來更安全,不至于犯下嚴重的決策錯誤。 這個效應現(xiàn)實中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理發(fā)店、餐廳,都會利用這個效應來實現(xiàn)他們的銷售目的。 3、交易效用 交易效用的意思是說:人們的心理預期價格減去商品價格的差,如果這個差值為正,人們就會認為這筆交易是劃算的,從而購買;如果這個差值為負的時候,我們的購買欲就會降低。 我們買東西的時候一般都會有一個心理預期價格,這本來應該是可以讓我們理性決策和效的。但大多數(shù)人心里的交易效用,其實都不是精確計算之后得出的一個具體的數(shù)字,而是按照倍數(shù)或者百分比來計算的,從而讓我們經常做出欠理性的購買決策。 商家都喜歡靠打折促銷來吸引消費者,就是因為打折的方式把優(yōu)惠直接用比例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有效地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欲。 4、錨定效應 “錨”比喻的是我們對事物的第一印象。錨沉入海底后,船就被固定在這片水域中,不會隨海浪漂走。人在做決策的時候也是一樣,第一印象就像一個錨沉在我們心里,會影響對后面事物走向的預期。 在打折促銷里,商品的原價就是我們腦海中的那個“錨”,通過參考原價,我們才覺得優(yōu)惠,想要購買。在討價還價的時候,商家的開價就是“錨”,會成為我們還價的基準。除了價格,購物體驗、產品質量、售后服務的預期,也都可以被 “錨定”。 5、損失規(guī)避效應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失去的痛苦要遠遠大過得到的快樂,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損失規(guī)避效應。比如總是展示危險與不安的保險業(yè),和熱衷于打廣告的制藥業(yè)和保健品行業(yè),贏利都是建立在人們對失去的恐懼上。 不過,“得”與“失”往往不是固定的,有時候只需要改變一種表達方式,失就會變成得。比如在描述手術風險的時候,說“手術的成功率是70%”和說“手術的失敗率是30%”,會讓病人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雖然人們普遍會傾向于規(guī)避損失,但當收益比損失大很多時,人們還是會鼓起勇氣承擔風險的。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能夠抵御利益的誘惑,那只是因為誘惑還不夠大而已。研究表明,當收益達到損失的兩倍以上時,人們就會開始冒險。 6、沉沒成本效應 沉沒成本就是過去已經投入的、無法收回的成本,就像是已經沉到水底的一塊石頭。大部分人都會因為心疼以前的付出而繼續(xù)投入,即使這樣可能虧得更多。 沉沒成本效應在股票投資者身上表現(xiàn)得最明顯:很多人在股票連續(xù)下跌的時候不愿意“割肉”,反而繼續(xù)追加補倉,希望這只股票將來能再漲回去,結果卻被越來越深地套牢。 實行會員制的超市也是在利用“沉沒成本”來捆綁住消費者,讓交了錢的顧客更頻繁地購物。 當然,作為消費者,我們也可以巧妙利用 “沉沒成本”來激勵自己,比如辦一張5000元的健身卡給自己堅持運動的動力。另外,由于“沉沒成本”還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衰減的特點,所以月卡、分期付款等形式能更好地利用“沉沒成本”效應。 |
|
來自: 劍膽琴心8wsuyq >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