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章 著有長篇小說《饑餓百年》《大河之舞》《聲音史》《世事如?!?,小說集《我們的成長》《奸細(xì)》,散文隨筆集《把時光揭開》《路邊書》等。曾獲人民文學(xué)獎、蒲松齡文學(xué)獎等?,F(xiàn)居成都。 一個編輯眼里的當(dāng)下小說 文|羅偉章 大半年前,我做了編輯。自由寫作十余年,在電腦上敲出文字,往編輯那里一擱,就交差了,而今換了角色,我要來處理別人的稿件,由此也才知道了編輯的辛苦。我甚至要說:編輯比作家辛苦。大約是2010年的秋天,我外出開會,當(dāng)?shù)匾患译s志的朋友前來組稿,私下里對我說:哥啊,你還紅頭花色的,你看我,面黃肌瘦了,是看稿子累的,我這眼睛都看爛了,看得吐。并且特別指明,說“看得吐”不是夸張,也沒有比喻性,是真吐,吐了幾回,就吐瘦了。我當(dāng)時想,眼睛看爛猶可說,怎么會看得吐呢?旁人打岔,未及問他。過后也一直沒問,好像命中注定了我也有做編輯的那一天,要我自己去體會。 這種體會,首先讓我想起小時候的經(jīng)歷。我出生的地界,百樣不出,就紅苕長得好,挖紅苕那段時間,自然是天天吃,頓頓吃,只吃紅苕,沒有別的,且作為主食,還要窖起來,預(yù)備長吃。可那東西,最多吃上半個月,就無法下咽,再餓,餓得肚皮蕩秋風(fēng),也吞不下去,于是端著碗哭。大人百般勸慰、哄騙,是男孩的就說,吃了紅苕才能長高,是女孩的就說,吃了紅苕才長辮子,勸不動也哄不轉(zhuǎn),就打,打得你不敢不吞。終于吞下去了,然后就吐了。人如此,豬也如此。進(jìn)入冬月,要給豬催肥,沒其他糧食,更無現(xiàn)今的各類飼料,就用紅苕喂豬,豬開始吃得很歡,吃上幾天,再見到紅苕,就不再下口,只圍著食槽,抻項哭叫。滿村豬哭,聲震山野。結(jié)果不僅浪費(fèi)了糧食,不僅沒把豬催肥,還讓豬瘦成了一副架子。 編輯所受的折磨,與此相類。 他們成天審讀的稿件,自然也有大米和高粱,偶爾還能碰到珍饈美味,但主體是紅苕?;蛘哒f,那是一條紅苕的河流,大米和高粱等等,只是河上的異物、稀罕物。 往往是讀了若干篇稿子,卻記不住任何一篇,選取的題材,觀察的角度,敘述的調(diào)子,甚至包括開頭的句式,差不多是一副面孔。 這其中難得有新穎的故事。我曾經(jīng)懷疑過故事的力量,因為速度擠壓了空間感,而故事是在空間里生長的,時間里的故事其實是大同小異的,但最近重讀了萊蒙托夫的《當(dāng)代英雄》,又讀了遲子建一個短篇,發(fā)現(xiàn)小說家在故事領(lǐng)域,依然大有可為。聽故事是從人類的基因里帶來,能講一個好故事,是小說家的本領(lǐng),也是小說家的義務(wù)。 難得有新穎的視角。小說成了圍觀者的場域,——看啦,天上有朵烏龜云!于是都抬了頭,伸長脖子,看那朵云。烏龜變成了羊,變成了吉普車,變成了想象中的龍,都被吆喝,被認(rèn)同,被書寫:先是烏龜,再是羊,再是吉普車,再是龍。 難得有感同身受的悲欣。人的情感變成了公共事件,在小說家那里,同樣變成了公共事件,沒有個體的體察,沒有呼吸的節(jié)奏和溫度。你快樂,我也快樂,你憤怒,我也憤怒。即使反著來寫,也只是同一種模式。這事實上也是圍觀,情感的圍觀。圍觀出來的情感是冷的,笑啞了嗓子,哭干了眼淚,還是冷的。因為冷而顯得虛假,變得沒有價值。 難得有對民族情緒和時代表情的把握。民族情緒是模糊的,是“國際化”和“地球村”的。讀一部作品,如果不是有幾個熟悉的地名,就難以分辨是哪國作品。泰戈爾曾說,作家們不展示民族的東西,便“是民族的罪惡,比死亡還要壞”,在我看來,他說的“民族的東西”,核心便是民族情緒。我們對時代的書寫,更是千人一面。 是什么原因使文學(xué)同質(zhì)化到了如此嚴(yán)重的地步?作家是擺在明處的原因,難辭其咎,但還有沒有別的原因?比如有沒有人為的刈草機(jī),破壞了文學(xué)的自然生態(tài)?文學(xué)的所謂貴族化傾向,是否從根本上剪除了原創(chuàng)能力?都是可以思考和討論的。 現(xiàn)在的所謂好作品,無非是看誰技術(shù)嫻熟些,人物相對塑造得飽滿些,語言更有張力些。就這些了。要想得到情感的震動,思想的啟迪,那就看運(yùn)氣了。 或許,真正偉大的作品,并不是要吸引你,并不是要打動你,并不是要引起你的共鳴,而是為你指明精神的方向,如果以這樣的標(biāo)準(zhǔn)去要求,便越發(fā)稀缺。 當(dāng)然,我只是一個省刊編輯,好作品不愿意給過來,因而我并沒見到,這也是自然的,然而不幸的是,我和一家大刊主編交流,他的看法跟我一模一樣。再說我也是一個不算特別懶惰的讀者。 寫這篇短文,本是《中華文學(xué)選刊》的編輯同仁,讓我寫一個關(guān)于《寂靜史》的創(chuàng)作談,結(jié)果說了這么多廢話。幸虧有廢話可說,不然談?wù)撟约旱淖髌?,就啞口無言了。我上面的所有指證,何嘗不是說給自己聽。勉強(qiáng)說幾句題內(nèi)話:三年前,當(dāng)我寫完《聲音史》,就想寫一篇《寂靜史》,倒不是為了呼應(yīng),而是,精神在物質(zhì)世界面前的失措和掙扎,掙扎和受難,確實深深地觸動過我。但《寂靜史》是否寫出了這些,我其實是沒有把握的。讀者和批評家們并不去理會我的初衷,也不必理會,他們有別樣的解讀,這也很好。 本文來源:中華文學(xué)選刊(zhonghuawxx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