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弄清夏代究竟有沒有文字,我們還是看看古代學者是怎么說的,他們的認識與我們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古代文獻記載非常詳實、具體、清晰、一致:夏代是有文字的,有成熟、系統(tǒng)的文字,這一點不容置疑。 【一】《拾遺記》卷一:“黃帝……始造書契?!?/strong> 《路史》:還有“黃帝命沮誦作云書”之說。 【二】《通鑒外傳》:“黃帝命倉頡為左史,制字?!?/span> 《竹書紀年》有"夏桀十年,夜中星隕如雨"是有關流星雨的最早記錄.春秋魯太史引《夏書》有"辰不集于房"的記載,就是說,在某年某月朔日發(fā)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近代學者推斷是公元前2165年,也有學者認為是公元前1948年,但都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在《竹書紀年》和《世本》等古書中,有“夏發(fā)七年,泰山振”等記載,這也是世界上關于地震的最早文字記錄,可作為夏代有文獻記錄的證據(jù)。 【三】《荀子·解蔽》又云:“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strong> 【四】《隋書.經(jīng)籍志》中:……是以大道方行,俯龜象而設卦,后圣有作,仰鳥跡以成文。書契已傳,繩木棄而不用,史官既立,經(jīng)籍于是興焉。 【五】如果我們不戴有色眼鏡看夏朝,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對夏朝的歷史事件,知道的要比商朝多得多,對夏朝的世系十四世十七王,耳熟能詳,過目不忘,而對商朝則不然,為什么?因為夏人是指中國之人,是代表中國人,是中國人的大多數(shù),是漢民族的核心,而商人是山東東夷民族16支中的一小支,人數(shù)很少,屬少數(shù)民族,后來也與夏人融為一體。甲骨文作為漢字,不是商人發(fā)明的,也不是夏人發(fā)明的,是漢人的祖先黃帝的史官倉頡創(chuàng)造的。現(xiàn)在學界將倉頡造字視為神話傳說,主張漢字是勞動人民造的,純屬是極左思潮的反映,是文革的產物,他們將漢字說成是由圖畫和刻劃符號演變而來,更是一派信口雌黃,主觀臆斷。因為他們解釋不清圖畫是怎么演變成文字的,刻劃符號是怎么轉化成文字的,質變點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條件,才能演變和轉化,專家學者答不上來,可見此說不能成立。馬氏認為:漢字不是由其它繪畫藝術和任何記號、符號演變而來,漢字不是經(jīng)過幾千年的漫長時間,經(jīng)過千萬人之手,倉頡造字是漢字的唯一起源,其它都是無稽之談。 【六】,《墨藪》有數(shù)說:“黃帝時卿云常見,郁郁紛紛,作云書。” 【七】,夏朝有書籍:【夏小正】、【連山】、【山海經(jīng)】、【夏書】,【夏訓】、【夏時】【皋陶膜】、【禹貢】等 【八】夏朝有詩歌:【五子之歌】、【候人歌】、【予及汝皆亡】、【七月】等 【九】,考古隊挖不出夏朝文字,說明考古人員挖的地方不對,說明下的力量不夠,說明考古隊投入的財力、物力、人力不夠,還說明考古人員的水平和能力不夠,還需努力,提高自身修養(yǎng)和知識水平。 【十】,學界應以歷史文獻研究為主,以考古為輔,對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作出公正客觀的闡述和解釋,因為世界上只有中國才有如此詳細,具體,傳承有序的文字記載,任何一個古老民族都是難以比擬的。 【十一】,夏朝有完整的十四世十七王的世系表,太史公的夏禹本紀與竹書紀年的記載完全吻合,夏朝有國年代471年,如果沒有文字記載,決不會精確到如此程度。 【十二】《史記。夏本記》云:“太康居斟(尋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十三】 《淮南子。汜論訓》記載:“夏之將亡,太史令終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秴问洗呵?。先識覽》記載:“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zhí)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于商”。從以上記載看,夏朝有記錄歷史的官員,夏朝是有文字的。 【十四】,在《竹書紀年》和《世本》等古書中,有“夏發(fā)七年,泰山振”,“夏桀十年,夜中星隕如雨”等記載,這也是世界上關于地震和隕石雨的最早文字記錄,可作為夏代有文獻記錄的證據(jù)。 【十五】,《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載:“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并舉出“夏虛都三璽”即“夏虛都司徒”、“夏虛都左司馬”、“夏虛都丞”三方印為證。 【十六】中國在四千余年前的夏代時,文化已頗發(fā)達?!蹲髠鳌沸贻d「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越絕書》云「禹穴之時,以銅為兵」, 《墨子》也提到夏代鑄九鼎之事,看來中國至夏代時早已由石器時代步入銅器時代。 【十七】中國農歷自夏以來流行數(shù)千年而不廢,迄今猶稱為「夏歷」。另夏代之歷書《夏小正》流傳后世,孔子言「行夏之時」(《論語.衛(wèi)靈公》),又曰「吾得夏時焉」(《禮記.禮運》)。中國農歷自夏以來流行數(shù)千年而不廢,迄今猶稱為「夏歷」 【十八】鐘鼎書,是仿鐘鼎之形的一種象形文字。唐韋續(xù)《墨藪·五十六種書》曰:“夏后氏象鍾(鐘)鼎形為篆,作鍾鼎書?!?/strong> 宋陳思《書小史》亦承此說,曰:“禹因九牧貢金,鑄鼎象物,故作鍾鼎書,象鍾鼎篆。” 關于鐘鼎篆的解釋,用明代顧璘《息園存稿》的說法,則是“古者書法之興,皆取象山水蟲魚草木之類”,因為“禹精于水”,故“今篆體皆有流水(之)形”。此書觀物采象,象形書契,傳之即是文字文化,大禹創(chuàng)辟亦屬有功。 鐘鼎書,夏禹作。 【十九】,《夏小正》采用夏代的歷法記事,《今本竹書紀年》中又有夏禹元年“頒夏時于邦國”一語,歷來不少人就認為,它是夏王朝的職官所紀,是夏代的文獻。 【二十】,《左傳·哀公十八年》引自《尚書·夏書》記載“官占,唯能蔽志,昆命于元龜”,講述夏后有專司占卜卜筮的官員——官占。占卜時,先由官占發(fā)布命龜之辭,向天神表達祈求的意愿,而后再用龜甲進行卜筮,描述的做法近似晚商殷人的習慣,若這段記載屬實,那么夏人可能有過類似殷人《卜辭》的甲骨文字。 以上文獻記載,只選錄了一小部分,一葉知秋,管中窺豹。古代文獻記載非常詳實、具體、清晰、一致:夏代是有文字的,有成熟、系統(tǒng)的文字,這一點不容置疑。我們了解上古歷史,主要靠什么,靠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書籍和文字,除此以外,沒有比它更可靠的東西了。因為古人沒有把歷史都埋在地下,只埋下了一小部分器物而已,大部分威武雄壯、驚心動魄的歷史畫面,都保存在文獻典籍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