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位于北京西郊,為中國清朝時期皇家行宮御苑,因保存完整,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頤和園占地約290公頃,其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shè)計手法而建,是一座大型山水園林。園內(nèi)依據(jù)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gòu)思,在昆明湖及西側(cè)的兩湖內(nèi)建造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其鼎盛時期,規(guī)模宏大,以佛香閣為中心,分布著亭、臺、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尤以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臺為其中代表性建筑。
北京西北郊原有甕山,為燕山余脈,山下有湖,稱七里澧、大泊湖、甕山泊、西湖。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顏亮在此設(shè)置金山行宮。元朝定都北京后,為接濟漕運用水需要,水利學(xué)家郭守敬開辟上游水源注入湖中,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明朝甕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清朝乾隆初年,這一帶的園林愈發(fā)增多。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玉泉山、壽安山來水,并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yǎng)水湖,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土方堆筑於湖北的甕山,并將甕山改名為萬壽山。萬壽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廟,蘇州河古買賣街。后湖東端有仿無錫寄暢園而建的諧趣園,小巧玲瓏,被稱為“園中之園”。
頤和園前身為清漪園,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而建。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游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lián)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再次修復(fù)。
頤和園自萬壽山頂?shù)闹腔酆O蛳拢煞鹣汩w、德輝殿、排云殿、排云門、云輝玉宇坊,構(gòu)成了一條層次分明的中軸線。山下是一條長700多米的“長廊”,長廊枋梁上有彩畫8000多幅,號稱
“世界第一廊”。長廊之前便是仿照西湖蘇堤建造的昆明湖。1961年3月,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09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xié)會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園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