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髖伸展肌無力 參與髖關節(jié)伸展的肌肉: 1.臀大肌 2.半腱肌 3.半膜肌 4,5.臀中肌和臀小肌 6.大收肌 7.股二頭肌 在人體站立位水平面上,伸髖肌和屈髖肌維持骨盆于一個不穩(wěn)定的平衡狀態(tài)。身體上部重力線與髖關節(jié)屈-伸軸準確相交,兩組肌肉都通過最小程度的做功來維持人體直立位平衡。 重力線正常路徑 若伸肌無力,相對強大的屈肌張力會向前牽拉骨盆。骨盆前傾導致重心轉移至屈-伸軸前方。 鑒于患者無法主動代償這一重心轉移,其必須用一些被動的措施來抵消屈肌的牽拉力。 上身后傾將使骨盆被動回位,反過來會導致髖關節(jié)過伸。此時,上身重力線位于髖關節(jié)屈-伸軸的后力。此時軀干前部肌肉過度激活。 上身后傾緩解伸髖肌無力 髂股韌帶可防止髖關節(jié)過伸,也可限制骨盆過度后傾,從而為患者提供被動穩(wěn)定,允許其在伸肌無力時仍然可維持站立。 02 髖屈曲肌短縮 參與髖關節(jié)屈曲的肌肉: 1.髂腰肌 2.股直肌 3.闊筋膜張肌 4.縫降肌 根據關節(jié)的哪一部分作為固定臂,哪一部分作為移動臂,屈髖可通過如下兩種不同的方式完成: 如果骨盆固定,則通過抬高下肢完成屈髖,如行走時擺動下肢。如果下肢固定,患者則通過傾余骨盆完成屈髖,如站立時上身前傾。 如果大腿固定,屈髖肌攣縮會導致骨盆前傾,身體重力線前移。為抵消這一偏移,身體會有幾種自發(fā)的代償性機制:腰椎過度前凸、輕度屈膝和踝關節(jié)過伸。 雙側屈髖肌短縮 如果單側屈髖肌短縮或一側短縮更明顯,則受累側骨盆前傾更加明顯。在下肢,屈膝可用于代償患側攣縮。骨盆傾斜和屈膝會導致下肢功能性短縮,從而使受累側骨盆下垂。 單側屈髖肌短縮及其對骨盆和脊柱的影響 a,側面觀 b,正面觀 此外,骨盆傾斜還會導致脊柱側彎。如果存在單側髖關節(jié)攣縮,步行時受累側下肢支撐相末期會出現上身前傾。正常步行時此期應出現的髖關節(jié)伸展被短縮的肌肉所阻礙。當負重轉移至未受累側時,上身可恢復直立位。特征性的步行模式是上身前后擺動(搖擺木馬步態(tài))。 03 髖外展肌和內收肌短縮 參與髖關節(jié)外展的肌肉: 1.臀中肌和臀小肌 2.闊筋膜張肌 3.臀大肌 參與髖關節(jié)內收的肌肉: 1,短收肌、長收肌和大收肌 2,臀大肌 3a,半腱肌 3b,半膜肌 4,股二頭肌 5,股薄肌 6,恥骨肌 髖外展肌或內收肌攣縮一般會導致額面上骨盆的移位。這意味著雙下肢負重軸與理論上穿過雙髖關節(jié)的水平線之間夾角發(fā)生變化。 即使是輕微短縮,其所造成的移位也會導致雙腿負重不對稱,繼而導致兩側骶髂關節(jié)壓力不同。如短縮進一步加劇,腿部長度差異所引起的功能變化會變得十分明顯??勺尰颊哒玖⒃趦蓚€不同的秤上以確定雙腿負重的不對稱情況。 髖外展肌攣縮會導致患腿功能性延長,而髖內收肌攣縮會導致患腿功能性短縮?;颊邥ㄟ^屈膝或外展功能性長度增加側的髖關節(jié)來代償下肢長度差異造成的影響。因骨盆傾斜,脊柱整體表現為側彎。 雙腿長度相等時重力線軌跡和下肢負重軸 髖外展或款內收肌短縮時重力線軌跡和下肢負重軸 04 髖外展肌無力 髖外展肌可在額面上維持骨盆的穩(wěn)定性,在患者單腿站立或步態(tài)支撐相時此功能表現得更加明顯,在這些情況下,髖外展肌單獨可負責骨盆在額面上的穩(wěn)定性。 在支撐相,因支撐腿髖關節(jié)旋轉中心周圍部分體重(部分體重等于體重減去支撐腿重量)的負荷,骨盆存在下沉傾向。 如果將骨盆視為以髖關節(jié)為旋轉中心的雙臂杠桿,部分體重(P)和髖外展肌力(M)分別作用于骨盆,這意味著外展肌力在單足站立位時足以維持骨盆在水平位。 單下肢站立時髖外展肌維持骨盆穩(wěn)定 功能性部分癱瘓,如髖關節(jié)術后,可引起髖外展肌無力 如髖外展肌肌力減弱,可出現以下代償表現: ·Trendelenburg 征:患肢支撐相時,患者無法在額面上維持部分體重平衡,骨盆向非受累側傾斜。如雙側外展肌無力,可觀察到“貓步。 Trendelenburg 征 ·Duchenne 征:支撐相時,患者試圖將上身向患側傾斜越過髖關節(jié)軸心以代償外展肌力下降。身體重心越過髖關節(jié)軸心改變了外展肌的力臂,從而使其產生的肌力最小(鴨步)。下防站這時魔外展肌維持骨盆 Duchenne 征 05 股四頭肌無力 股四頭肌是跨雙關節(jié)的肌肉。股直肌是股四頭肌的一部分,可屈曲髖關節(jié);所有四個部分都可伸展膝關節(jié)。因股四頭肌是唯一的伸膝肌,其無力主表現為伸膝無力。因為其他屈髖肌可以代償股四頭肌的無力,故屈髖時股四頭肌無力臨床表現不明顯。 因此,下文將主要描述伸膝功能障礙。 為更好地理解膝關節(jié)穩(wěn)定機制,首先必須描述身體重力線軌跡與膝關節(jié)屈/伸軸之間的關系。膝關節(jié)一開始屈曲,身體重力線即轉移至關節(jié)運動軸的后方,股四頭肌主動收縮以提供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 股四頭肌肌力正常時負重軸的軌跡 如果膝關節(jié)過伸,身休重力線將轉移至運動軸前方,關節(jié)后方關節(jié)囊韌帶結構會替代股四頭肌以維持膝關節(jié)穩(wěn)定。 股四頭肌無力時負重軸的軌跡 患者可通過傾斜骨盆帶動上身前傾從而使重力線轉移至運動軸前方。如果股四頭肌無力,患者可通過這一代償性機制被動固定膝關節(jié)于伸膝位。在步行周期中,因為此期單腿承擔了全部重量,負重相膝過伸增加。股四頭肌功能性部分癱瘓可見于膝關節(jié)術后,是手術的一種并發(fā)癥。 患者難以完成或需要幫助才能完成爬樓悌、從坐位和下蹲位站起等日常活動。 06 腘繩肌無力 除股二頭肌短頭外,靦繩肌也為跨雙關節(jié)肌,可屈膝和伸髖。若腘繩肌無力,屈膝和伸髖功能都會受損。 在患者直立和正常步態(tài)情況下,靦繩肌可伸髖,而幾乎不需臀大肌的輔助。此外,作為最有力的屈膝肌,胴繩肌是膝關節(jié)后方的主動穩(wěn)定結構?;颊哒玖r,若胭繩肌無力,會因伸髖肌力不足而表現為骨盆前前傾;同時,因關節(jié)后方肌肉穩(wěn)定性不足,膝關節(jié)出現過伸。 患者站立時,胭繩肌無力的臨床表現類似于股四頭肌無力。如果股四頭肌無力,可通過主動屈髖將重心移至負重軸,使膝關節(jié)過伸。步行周期中、若胭繩肌無力,會導致單腿負重增加,可觀察到支撐相膝過伸增加。 07 小腿三頭肌短縮 小腿三頭肌,顧名思義由三個頭組成:腓腸肌內、外側頭和比目魚肌。三者肌腱共同合成跟腱并止于跟骨結節(jié),功能為跖屈踝關節(jié)并使距下關節(jié)旋后。除小腿三頭肌外,跖肌也有相似功能的,也可能發(fā)生短縮。 腓腸肌起自股骨內外側髁,因此也可屈膝。 小腿三頭肌的功能對屈膝肌力的重要性略低,但腓腸肌可在踝背伸時限制膝關節(jié)過伸。其對踝關節(jié)的作用還取決于膝關節(jié)屈曲的程度。伸膝時,腓腸肌已被牽伸,因而可充分收縮產生力量。當膝關節(jié)屈曲,腓腸肌松弛,不能實現踝關節(jié)跖屈。 小腿三頭肌短縮會導致踝跖屈和距下關節(jié)旋后增加,稱為足下垂。站立時,患者可通過屈膝以抵消功能性下肢長度增加。 小腿三頭肌短縮伴足下垂(白色圖示)。 患者可通過屈膝相對延長肌肉長度以實現踝關節(jié)充分伸展。 步行時,患肢支撐相始于前足觸地。足跟并不著地,支撐相縮短且始終保持屈膝狀態(tài)。擺動相屈髖和屈膝程度必須增加以利于功能性延長的患肢完成足廓清。小腿三頭肌短縮常見于跟腱斷裂后。 08 踝背屈肌無力 正常步行擺動下肢足趾離地后,前足離地。這一抬離過程始于足趾伸展和踝關節(jié)背屈。 如踝背屈肌無力或癱瘓,患者可通過增加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的屈曲來代償踝背屈喪失。這意味著在擺動相時患者必須將腿抬得更高以使前足離地。在隨后的支撐相,首先著地的是下垂的足尖而不是通常先著地的足跟。此種步態(tài)稱“跨閥步態(tài)”或“高階步態(tài)”,以踝背屈肌功能缺失為特征。 踝背屈肌無力通常由椎間盤突出或小腿前筋膜室綜合征所引起。 正常步態(tài) 踝背屈肌無力導致屈髖、屈膝增加 本文相關素材來源:《肌肉功能檢查指導手冊》,如需要請掃碼進行購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