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最近讀了一本書,叫《斯坦福商業(yè)決策課》。作者卡爾·斯佩茨勒是戰(zhàn)略決策集團(SDG)創(chuàng)始人、主席兼首席執(zhí)行官。作者通過在決策理論、行為決策科學和親身實踐方面數(shù)十年來的深度積累,提出了DQ決策模型,并回答了“為什么需要優(yōu)質(zhì)決策”,提出了“優(yōu)質(zhì)決策的六大基本要素”,解答了“什么是優(yōu)質(zhì)決策”的問題,解決了“我們該如何實現(xiàn)優(yōu)質(zhì)決策”的問題。 最初我是通過公眾號閱讀相關(guān)筆記來完成初步了解的。由于這個決策模型比較復雜,看完筆記之后覺得還是有點不知所云,于是通過各種渠道找到了《斯坦福商業(yè)決策課》翻譯本閱讀一下。 這種不知所云的感覺,就是每個字都認識,但是對于別人已經(jīng)整理好的筆記里面所涉及的概念,理解還是不夠透徹。倒推一下,筆記是在別人已經(jīng)思考好的基礎上的一種知識輸出,如果我們只是猛讀筆記,缺乏與現(xiàn)有知識的聯(lián)系,必然會造成知識的脫節(jié)。 我的思維模型學習是從今年3月份開始,通過思維模型公眾號下載保存每一個思維模型的文章筆記,定期進行閱讀消化并形成幕布學習筆記。就像我在前面文章所提到的一樣,以前看完筆記就馬上做思維導圖,其實是為了做筆記而做筆記,用表面的學習筆記去達到“自我感動”,缺乏深度思考的過程。 因此要系統(tǒng)思考,把知識變成自己的“話術(shù)”,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重新構(gòu)建,解決的是思維深度的問題。通過學習筆記,順藤摸瓜,按圖索驥,找回相關(guān)的書籍,原原本本的閱讀,這樣解決的是知識廣度,理解的問題。 在翻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看起來高大上的模型背后都離不開一些基本理論上支持。例如在這本書中,作者分析了決策過程中存在的偏見和陷阱,指出
為了論證如何避免常見的思維陷阱,作者進一步提出了系統(tǒng)1、系統(tǒng)2的概念。系統(tǒng)1基本上是無意識的,非??烨覐娏遥ㄇ楦猩希?,會走許多捷徑。系統(tǒng)2是理性且社交情緒化的,被認為是冷靜的而非熱烈的。這不就是《思考的快與慢》中提到的“快思考、慢思考”兩套系統(tǒng)嗎? 很多情況下,我們以為我們在做有意識的、理性的決定時,我們其實是在聽從自動無意識的暗示或偏見。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或者我們?yōu)槭裁匆敲醋?。我們的意識系統(tǒng)以為它在掌管,但其實不然。它不是我們的靈魂的舵手,更像是一個無助的乘客。以上只是換了個表述方式而已,原理是相通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是越看越清醒,越看越興奮,深刻體會到“以少為多,以慢為快”的學習原則。因為很多知識的底層邏輯是互通的,看似簡單的底層邏輯蘊含了很大的學問。 這個道理好比你為了做一道菜,你得買菜洗菜炒菜,最后可能還要洗碗。我們把細節(jié)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完成了,單純從結(jié)果來看,這盤菜跟在外面點的菜,并沒有什么不一樣(這里忽略色香味美的追求,僅僅討論成品菜本身)。本質(zhì)上都是把某種適合人類食用的食材,通過一定的物理處理,形成具有一定風味的成品,滿足生存的基本需求。我們說大道至簡,底層邏輯其實并不復雜,復雜的是其中去粗取精的過程。 第二部分 既然說底層邏輯并不復雜,那我們為什么不能直接學習底層邏輯,跳過思考的過程? 不管是學習筆記也好,公眾號的干貨文也好,本質(zhì)上都是別人咀嚼過的東西??吹迷蕉嗖⒉荒苁谷烁兄腔郏喾催@樣只會讓人感到知識焦慮、習得困惑。因為看了之后不知道怎么用,缺乏深度思考。 缺乏深度思考的結(jié)果就是我們的行為如同海上的浮萍,完全受環(huán)境左右。學習的建構(gòu)主義告訴我們,如果想要學習新知,需要把它和我們已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建立起連接,把知識壓縮成為模型,并通過不斷刻意練習強化模型。光看別人的干貨成果卻不動腦思考,這樣的輸入是無效的輸入。 況且公眾號的干貨文為了迎合讀者的閱讀需求,可能會在標題形式排版上更符合讀者的閱讀口味,因此可能你打開一篇文章之后,就會像喝了一口絲滑香濃的咖啡一樣順暢,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這么樣一種邏輯,而忽視了去思考到底這是怎么來的? 例如,看到一篇講“金字塔原理”的文章,知道了一些表述:邏輯思維和演講表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職場能力,演講、匯報、培訓都要用到,公司中不乏有些人,會寫會說會辦事,于是升職加薪,當上CEO迎娶白富美..... 哦,贏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然后呢,金字塔原理怎么用?文章安利了結(jié)論先行、以上統(tǒng)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四個寫作原理,又是一堆例子,看到自我感動,感覺明天就走上了人生巔峰。一覺醒來,昨天學了啥?金字塔原理;為什么要學金字塔原理?贏取白富美?。≡趺从??呃...好像也不太記得了,反正很厲害就是了,今天還可以和同事吹牛。 其實也不乏有很難消化理解的“黑咖啡”,就像我這樣的文章一樣。我沒有很多的套路,我只是想把我學習的思考見聞感受與大家做分享。這個過程其實是痛苦的,因為要刀口向內(nèi)剖析自己還要把問題暴露出來,除了分享以外自己也要不停的去總結(jié)整改。 而從讀者的心理需求來看,干貨文是很少會被轉(zhuǎn)發(fā)的,因為大家都只想偷偷的學習,好的東西根本不想和大家分享。熱點文章其實更多是做“快餐”,很難系統(tǒng)地把底層邏輯講清楚,都是圍繞某些方面,迎合“短-精-快”的閱讀需求,通過做亮標題等方式來抓住別人的眼球。 思考這是怎么來的,其實就是探索底層邏輯的過程,還是得學會跳出來。當我們看某一領(lǐng)域的著作時,事先了解作者的相關(guān)背景,搞清楚他的寫作動機、寫作背景,然后把重點放在對核心論點的理解上,經(jīng)常思考這是什么部分?為什么要這么用?這么用有什么好處?通過這樣的總結(jié)思考,舉一反三,把精華部分梳理形成閱讀筆記。個人認為起碼只有做到這樣,我們的閱讀和理解才能得到提升。 如果說底層邏輯知識是第一層級的關(guān)系,通過書籍寫作、公眾號文章輸出、費曼授課等方式把底層邏輯知識表達出來,這是第二層級的關(guān)系。我們?nèi)绻皇潜4?、轉(zhuǎn)發(fā)這些文章而不做深入思考分析的話。我們可能只是在第二層級上做無用功。甚至還存在對著這些筆記猛做筆記,在筆記的基礎上再做筆記的第三層級關(guān)系,這樣的知識顯得索然無味、不知所云,高度抽象化了。 每一個觀點的提出,離不開背景知識的支持。就像我們做閱讀理解一樣,要理解這句話到底要表達什么,我們不能單純就句子本身逐字逐詞地看,這樣子會失真,而是要聯(lián)系上下文的語義去進行推理猜測。因此對于別人已經(jīng)整理好的解決過的知識輸出,我們要做的是進行解碼。 所謂解碼就是把知識點、觀點進行逆向還原。我一貫的觀點是不要把學習的過程講的神乎其神,高不可測。怎么去逆向還原,我覺得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去體現(xiàn)。 剛開始接觸一本書,接觸一篇文章,我們肯定是沒有辦法第一遍閱讀就能夠抓住背后核心的底層邏輯。因此第一遍適合快速閱讀,通過瀏覽書籍的框架目錄,閱讀別人的書評推薦,先對這本書有一個總體的認知。之后在不降低語速的情況下,按照框架進行快速閱讀,過程中適當標注重要的部分。我們可以帶著問題進行重點閱讀,但這個方法適用于你要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像日常如果只是翻翻書,個人覺得第一遍還是做快速閱讀會比較合適。 第一遍閱讀做完了,于是你開始合上書本,閉上眼睛,想一想有什么是讓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不是那些你覺得做標注的地方都很重要? 第二遍的閱讀可以有重點的對做了標記的部分或者覺得理解還不夠深入的地方進行重點閱讀。在這個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去思考,把看到的跟自己了解的聯(lián)系起來;有些很難理解的,就用例子去充實你的理解。個人感受最深的是通過這樣的思考和回放,與讀者產(chǎn)生了共識共鳴共振。 例如在這本書中,關(guān)于決策和行動,作者建議讓決策者和執(zhí)行者多溝通交流,建立相互尊重的基礎,消除心理對立的問題。 溝通不順暢,或者是心理存在對立,決策者可能會認為執(zhí)行者沒有領(lǐng)會他的意思,甚至是“能力不足”。而執(zhí)行者會認為決策者的做出的決定大而空洞,況且執(zhí)行者只管執(zhí)行,不需要對整個鏈條負責,于是就隨便應付一下。 聯(lián)想到之前很熱門的“996”話題,有一篇文章讓我印象深刻,作者提出“996是一種選擇。你想得到常人所不能得,就必須承受相應的代價”。 站在管理者甚至創(chuàng)業(yè)者的角度來講,前途和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當把人生指標設定在公司指標之上時,工作上升到了“事業(yè)”的高度,決定幾點下班的不是釘釘?shù)南掳嗵嵝眩鞘姑湍繕恕?/p> 因此,決策者應該利用各種方式與執(zhí)行者充分溝通,將公司的使命和愿景落地到具體每個人身上,把每個人變成“創(chuàng)業(yè)者”,激發(fā)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熱情。與其討論加班人不人道,準時下班是多么困難,不妨先問問自己:為什么我還沒有找到愿意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yè)? 提煉一下,這個例子說明了“有效溝通的重要性”。由于對他人的理解不足,進而會形成認知偏見,認知偏見會帶入到實踐行動上,從實踐的行動獲得的反饋,反過來又會固化這種認知,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因此在看到簡單的這句話的時候,我思考了很多,于是也就變成了我的見感思行筆記。如果說第一遍的閱讀是為了整體掌握,要求速度要快一點。第二遍的閱讀是要有所思考有所探索,速度就不能那么快了。 通過第二遍的總結(jié)梳理,我豐富了對有效溝通重要性的理解認識,下一次當我需要引用或者跟別人講述溝通重要性的時候,這個例子就可以拿出來跟大家做分享。 類似這樣的思考還有很多很多,因此我的整個第二遍閱讀理解是比較慢的。以前犯的毛病是第一篇讀完之后,緊接著就做思維導圖,然而這個導圖其實跟書籍目錄整體框架并沒有太大區(qū)別,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復讀機。通過現(xiàn)在自己理解咀嚼之后,感受更加深刻了,這個時候再去做思維導圖便會清晰很多。 最后,提三點建議,彼此共勉 1、經(jīng)受不住時間考驗的為無效信息,多問自己“怎么用?”讓那些虛幻的自我感動像滴了莎普愛思一樣消失無蹤。 2、只學習重要學科重要思維模型,把思維模型進行跨學科組合,打造多元思維模型,刻意練習,組合進化,學以致用,不斷驗證迭代 3、時常復盤,檢視反思,將底層思維用于生活實踐,通過反思“跳出來”進行自我覺察 “一個人掌握的信息再多也比不過一個U盤,人類的真正優(yōu)勢在于思維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