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幼兒進行生死教育是一個被人刻意淡忘的問題,但又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 事實上“死亡教育”并沒有年齡的限制。不要小看幼兒,他們的經(jīng)驗雖然不多,思維卻不受限制。 人對死亡的認識,是從幼兒時期就開始的,應從幼兒開始就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生命觀、死亡觀。幼兒對生命死亡概念的理解有利于他們從生命的終極角度來理解生命,從而對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保護身體的健康等方面有一個較深刻的認識。 對幼兒開展生死觀教育是彌補我國當今教育盲點的需要,對這一問題的認知對幼兒全面發(fā)展尤其是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有重要作用。 很多時候學校和家長,在幼兒遇到與生死有關的事件時,一般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并沒有使幼兒心靈得到滿足和安撫,還可能造成錯誤的理解。 有這樣一個事例:一位兩歲幼兒的奶奶去世了,媽媽告訴他:“奶奶去世了。”孩子問:“什么是‘去世’?”媽媽說:“就是不在了。”有一天,孩子杯子里的牛奶喝完了,他對媽媽說:“媽媽,媽媽,牛奶‘去世’了。”大家不要以為這是一個笑話,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幼兒自幼年開始即對死亡產(chǎn)生好奇與疑問,如果得不到父母、教師的教導,他們?nèi)菀妆换\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紗之下,只有通過電視、電影、報刊雜志、童話故事書等,略窺死亡面貌。 但因無法獲知真相,容易受到或夸大、或不實、或扭曲、或神秘的報道影響,產(chǎn)生錯誤或片面的死亡認知,影響其對死亡的態(tài)度,產(chǎn)生恐懼、害怕、疑惑等負面的情緒,影響其日后的生活。 日常教育是幼兒生死教育的重點,在于進行預防性教育,通過輕松自然的教育方式,幫助幼兒形成對死亡的正確認知,在面對來臨的災難事件或親人死亡時,能以健康的心態(tài)看待與接受。 例如家里飼養(yǎng)的寵物生病死了,孩子可能會因此非常傷心,父母在這個時候可以告訴孩子:寵物因為生病,心臟停止了工作,死了,不能再回來了,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回憶照顧寵物的過程和寵物給家人帶來的歡樂,讓孩子知道過去寵物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還可以給寵物舉行一個簡單的葬禮,讓孩子了解葬禮的過程,并讓孩子親自埋葬寵物,讓他們真正接受寵物已經(jīng)不在的事實。在過程中讓孩子體會那是過去的事情,以后再也不會發(fā)生在同一只寵物身上,并且一起悼念接受寵物死亡的事實。經(jīng)歷這個悲傷的過程后,才能重新適應一個沒有寵物的環(huán)境。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幼兒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周圍死亡的現(xiàn)象,小到身邊植物、寵物的死,大到親人的離世。 作為家長、教師要做些什么呢?是否要告知孩子?是否要如實回答孩子的疑問呢? 家長應正視幼兒的生死教育,對死亡的理解問題不僅僅是科學認識的問題,更是倫理學的問題,孩子提出生死問題的背后隱藏著對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追問。 在眾多死亡的問題中,親人離世恐怕是孩子最難接受,也是家長最難向他們解釋的問題。很多父母面對這種問題時,喜歡用比較隱晦的說法解釋,把死比喻成“睡覺”或者“去了一個遙遠的地方”等。 父母以為用這種應對方式可以將孩子保護在沒有傷痛的世界里,但實際上這不是一種恰當?shù)淖龇ā?/span> 因為一方面親人離世后必然會讓孩子忍受分離的痛苦,時間久了之后會讓孩子感覺離去的親人根本就不顧自己的感受,讓他產(chǎn)生強烈的不安全感,以后孩子很可能難以面對人生真實的一面,而且如果將死亡比喻成睡覺更可能讓孩子混淆死亡與睡覺的概念,害怕睡覺,甚至恐懼一睡就會起不來。 家長應引導孩子用自己愿意接受的方式表達情感,比較恰當?shù)淖龇ㄊ桥惆楹⒆?,自然地給孩子講述事實,誠實回答孩子的問題,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并告訴孩子,還有自己陪伴著他,給他安全感,然后鼓勵孩子發(fā)泄悲傷的情緒等。 如清明節(jié)掃墓時,孩子對著墓地的環(huán)境感到不自在,可以主動問孩子,是否想告訴親人自己想他,另外保留對親人的回憶和親人留下的紀念品也很重要。 要注意的是,談論的重點應放在生命是充滿美麗的,而非充滿著死亡和疾病。這樣,孩子會慢慢了解死亡的意義,并能夠減少恐懼心理的產(chǎn)生。 幼兒生死教育還要注意對那些自身瀕臨死亡幼兒的臨終關懷。 這些幼兒包括先天性重病兒及癌癥病幼兒等,除了醫(yī)生、父母、親友外,教師、同學等都能協(xié)助勇敢面對死亡,做好身、心臨終關懷的工作。 通常當這些幼兒瀕臨死亡時,家長們往往痛不欲生,卻忽視了當事者孩子的心情。生死教育來源來于人本主義的教育理論,它的教育理念提倡對人的關懷。 由此,對這些直接面臨死亡的孩子,家長除了協(xié)助其產(chǎn)生戰(zhàn)勝死亡的勇氣外,更要注意對其做好臨終關懷。 有一個六歲的男孩兒子杰,已經(jīng)進入癌癥末期,醫(yī)生問子杰的父母:我們嘗試做另外一種化療,好嗎? 在醫(yī)生的建議下,父母詢問子杰的意愿,子杰拒絕再治療,他說他想回家讓爸爸教他騎車,因為在生病前過生日的時候,爸爸媽媽送給他一輛嶄新的腳踏車作為生日禮物,爸爸也答應會教他騎車,然而因為生病他從未騎過,父母答應了他的要求。 后來,子杰在熟悉的家中安祥地走了,父母親擁有子杰滿臉笑容、滿心歡喜地騎車的回憶。 4歲以前的孩子一般不會主動提出這個問題,除非家中或他的生活環(huán)境出現(xiàn)具體的死亡事件。第一次主動發(fā)問死亡問題一般是4~5歲之間。 這一階段的孩子對人生的許多問題都表示出興趣,與具體的死亡沒有多大關系,而提問的本身也表示他的一種發(fā)育上的成熟。 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講,“死”只是一個詞,他并不太懂這個詞的含義,他能理解的往往只與他經(jīng)歷具體的過程相關。比如他在醫(yī)院接觸過這種事情,就有可能把醫(yī)院當作“死”的歸宿了,看見骨灰盒,他會認為“骨灰盒”就是“死”的意思。 6~7歲的孩子一般不認為死亡是一個生命的終結,有可能會認為“死”只不過是一個暫時睡著了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不吃不喝,不喘氣了,過一段時間他還會再醒來。 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當注意一個原則:家長和教師盡量不要主動向孩子解釋這個問題。但如果他問到了,一定要正面回答。回答時要簡單明了,避免含糊不清和欺騙的回答。 比如“他走了”、“他睡著了”等等。當孩子沒有正面問到的時候,盡量不要討論這個題目,因為孩子的成熟度有異,教師和家長如果在孩子身心尚未準備好的情況下提到這個問題,反而會使孩子受到不必要的驚嚇。 但當家中有寵物死亡,或在看電視的時候涉及到死亡的內(nèi)容時,家長可以自然地切入此類話題。 家庭在引導孩子了解生命、認識死亡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應該有這樣的意識,從小就適時、適度地給孩子提供有關死亡的認知。當幼兒進行生死提問的時候對其進行針對性的生死觀教育。 比如家長可以利用平時家庭的一些活動,如祭祖、清明掃墓、家庭寵物的死亡、親戚的病痛或逝世等機會,與孩子談這件事,及時解決孩子的困惑,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幫助孩子形成對死亡的正確認知,讓孩子懂得如何面對疾病與死亡。 家庭教育對幫助孩子正確面對死亡、面對災難負有不可推卸的重任。 作為父母的你,反思一下自己,在以前,你是否重視對孩子的生死教育呢?開始吧! |
|
來自: 三成家庭教育 > 《安全篇專題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