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真的很難懂嗎?個人覺得也不是很難!只要你有一定基礎知識,且具10年臨床經歷,更重要的是擁有自信,敢于質疑,勤于思考,勇于驗證。其實,中醫(yī)就是建立在樸素觀察、樸素思想、樸素經驗之上,借哲學概念加以發(fā)揮的一門學科!正所謂“大道至簡”!哈!哈哈哈!言歸正傳: 一、原文:第326條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二、釋文:足厥陰肝為風木之臟,內寄相火,木能疏土參與消化,病入厥陰則木火上炎,疏泄失常,因而產生肝膽脾胃或心之復雜證候。一方面木火燔熾,津液被耗,所以消渴,肝氣橫逆,所以氣上撞心,厥陰經脈挾胃貫膈,肝經氣火循經上擾,所以心中疼熱,嘈雜似饑,由于肝木乘脾,脾虛不能運化,所以不欲食,食則吐蛔為或然癥,若誤用下法,必致中氣更傷,致下利不止變證。 三、厥陰病提綱講:①肝火燔熾,耗傷津液。(消渴)②肝氣橫逆,氣上撞心,心中疼熱。(肝火挾逆)③肝木乘脾,運化失常。(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④影響心包絡。⑤若下之脾氣更傷,利不止。(誤用下法,易致脾胃虛寒) 四、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之成因可能是:①肝火犯胃。②肝病傳脾,脾失運化。③素體脾胃虛寒。 五、可能出現(xiàn)厥證之因: ①“消渴”可致厥。 ②“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可致厥。 ③“食則吐蛔”可致厥。 ④“下利不止”可致厥。 六、烏梅丸: ①中醫(yī)百科條文講解: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熱腸寒,蛔動不安所致?;紫x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故方中重用烏梅味酸以安蛔,配細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熱之品以溫臟驅蛔,黃連、黃柏苦寒之品以清熱下蛔;更以人參、當歸補氣養(yǎng)血,以顧正氣之不足。全方合用,具有溫臟安蛔,寒熱并治,邪正兼顧之功。 ②個人認為:以烏梅斂津止渴,黃連、黃柏清熱瀉火,治“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煩熱”。以桂枝、當歸、細辛、人參、干姜、附子、蜀椒治“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之厥證。(兼溫脾胃虛寒) ③此方非僅為蛔厥而設。 ④〖組成〗 烏梅 300枚 [30g] 細辛 六兩 [3g] 干姜 十兩 [9g] 黃連 十六兩 [6g] 當歸 四兩 [6g] 附子 炮,去皮,六兩 [6g] 蜀椒 炒香 ,四兩 [5g] 桂枝 六兩 [6g] 人參 六兩 [6g] 黃柏 六兩 [6g](量可據(jù)證調整。 ⑤是否上熱下寒證:不一定。 a、“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脈經言“食則吐”,無“蛔”字,說明吐蛔為或然證) (1)肝火燔熾、肝氣橫逆犯胃 個人認為用:方以柴胡、枳實、芍藥、甘草、烏梅、黃連、黃柏加味治之。 (2)肝火燔熾、“肝病及脾”。(有脾氣胃虛) 個人認為用:方以柴胡、枳實、芍藥、甘草、烏梅、黃連、黃柏、人參加味治之。 b、有厥證,無吐蛔。 個人認為:可烏梅丸方減蜀椒。 c、“下之利不止”,若誤下,損脾陽,有脾胃虛寒。(屬上熱下寒) (1)輕者:烏梅丸方中可去細辛、蜀椒、當歸、桂枝。 (2)重者:烏梅丸原方,或減蜀椒。 d、蛔厥:用烏梅丸原方,效好。 |
|
來自: 卓尼中醫(yī)院華華 > 《張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