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道德經(jīng)》 上一篇解讀了: 它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 為學(xué)和為道,這不是一個相對比較的關(guān)系,而是一個漸進(jìn)的過程,為學(xué)日益方可為道日損。 雖然方法不同,但都是為了最終得“道”。 只有為學(xué)日益,才有機(jī)會從大德到大道的轉(zhuǎn)化,而聞道的過程,也是要不斷的去除心理的執(zhí)念和欲念,從而達(dá)到無為,無為而取天下。 接上一篇,本篇解讀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恒:永恒,一直。 無心:無自我之心。 百姓:民眾。 圣人做事是符合自然法則的,是以天為道,做到了天人合一。因此,圣人沒有“自我”之心,沒有“自我”之欲,而是以百姓的意愿作為自己的意愿,與百姓同心。 這里重點(diǎn)在說:圣人無私,圣人沒有分別心。 天之道,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之道,以百姓為芻狗。 圣人對待自己和對待百姓一樣,沒有私心,沒有私欲,沒有分別。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善:尊守自然法則者為善,天之所賦,人之所受。 德善:善之德,讓自然法則更容易被遵守,也可解讀為上善、大善、大德之善。 盡其善,不倚不偏;盡其事,無過不及。此即是人之善性。 對遵守自然法則的人,即合道之人,要善待他;對未遵守自然法則的人,即不合道之人,也要同樣善待他,這樣做就更容易讓自然法則被遵守。 百姓歸于善德,天下人人皆善,無惡無邪,天下歸道,此皆是圣人無為之德教化的結(jié)果,是圣人之大善德。 如果人們都能得到善待,那些不善者將會逐漸被善的氛圍所感化,整個社會的德行也將越發(fā)的向善,每個人都能遵守自然法則,成為合道之人,那么善之德就很容易建立起來。 無論善與不善,圣人都以闊大的胸懷包容之。使善者欣然神往,更加為善;使不善者,善心油然而生,改正不善而從善。故曰“德善矣”。 “德善”是一種玄德,是天德的自然流露,故稱為“德善”。善者的本性中有天德,不善者的本性中亦有天德,其本質(zhì)亦善。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信:誠信。 德信:信之德,讓誠信更容易普及。
老子認(rèn)為無論是誠信之人還是不誠信之人,都要信任他。圣人信任每一個百姓,不因一個人曾經(jīng)不講誠信就對其失去信任。 圣人心懷百姓,毫無私心,以天下百姓歸信為己任,以己之信,合于百姓之信。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在天下:站在天道的基礎(chǔ)上考慮問題,也就是天之道。 歙:收斂,收其私心,包容一切。 渾心:合在一起,沒有分別心,渾然不分其善與不善。 皆孩之:赤子之心,無善無惡,對待民眾無二心。 圣人以百姓心為心,以天之道行事,收斂自己的私心和欲望,為天下渾心,以百姓心為心自然是要通過百姓、站在百姓的視角、立場來認(rèn)識問題,則能做到“不出于戶,以知天下”。百姓自己有自己的意愿,有自己對天下的看法,有善有惡,但圣人有一顆赤子之心,對待百姓沒有偏私,善也善之,不善也善之,就像對待不懂事的孩子一樣,無為而無不為。 所謂“皆孩之”,即赤子之性,先天本心,似愚如昏,無善無惡,不動后天私念,智慮之心不起,全是一片天然流露。雖有耳目,卻無欲無為,不有耳目之用,亦無耳目之欲?!笆ト私院⒅奔创肆x。 這也是無為的本義。 這段還是在講,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相對于天下,我們都是其耳目,我們都是天的一部分。 上好善,民自善;上好信,民必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圣人以一心觀眾心,以一理通萬理。天下雖大,歸之一誠;百姓雖廣,通之一理;萬事雖繁,共之一心。 人之心善,我以善敬之;人之不善,我以善化之。人之心誠信,我以誠敬之;人之心欠誠信,我亦以赤誠篤信對待之。 圣人以其善德信德,忘善惡之分別,盡己盡人,教化世人立信復(fù)善,拯救世人心性返歸大道的慈悲心腸。 這個社會,我們只所以有紛爭,就是你有你的心,我有我的心,而心與心很難連接在一起,很難融合在一起,所以就會有各種矛盾,各種紛爭。 百姓之心,對待善者,容易善待之,對于惡人,往往惡待之。所以善者往往被表揚(yáng),而惡者卻被歧視,這就造成了:善者更善,惡者更惡。 而圣人之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只有這樣,天下才能太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