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是中國歷史從古代沿襲至今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一種擇吉避兇的術數(shù),亦稱作“天地之氣”?!皻狻庇腥穑┥罚▋矗┲郑巴鯕狻笔侨饸庵凶罡哔F的一種。因風水與一人前程、一國命運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因而,古往今來發(fā)生了許多挖鑿地脈、斬龍脈以泄王氣的“風水事件”。 據(jù)《景定建康志》記載,有位術士曾告訴秦始皇,“五百年后,金陵(南京)有天子氣”。意思是說,500年后,南京將會有新的王朝誕生。秦始皇一聽,這還了得,于是,公元前210年10月,秦始皇攜丞相李斯出行東游,從西安出發(fā),沿江而下,到達南京后停了下來,讓術士給金陵風水“動動手術”。 為了鎮(zhèn)壓金陵天子氣,秦始皇采用了三招:一是讓河道改變流向;二是鞭鑿藏氣大山;三是易名,降低當?shù)孛?/p> 秦始皇的第一板斧,是讓秦淮河改變流向,泄金陵地脈。秦淮河本名“藏龍浦”,是南京附近一條重要的內(nèi)陸河道。本來,秦淮河水并不流經(jīng)南京城區(qū),但秦始皇令人將方山附近的長隴挖斷,讓水改向北流,穿過全城,把南京的王氣沖泄走。秦淮河水之所以向北流,傳說就是秦始皇當年所為。 秦始皇為何選擇在方山這個地方下手?這其中也有風水方面的原因。方山,又名天印山,是南京南郊的一座奇山。山體呈方形,孤聳絕立,頂平似削,故名方山;又因其四角方正,宛如一枚天工所作石璽,故稱“天印山”。 “璽”是秦以后皇帝印章的專稱,與皇帝自稱為“朕”一樣,獨此一份。方山上還有“龍眼”,即“八卦泉”一處,此泉水不受天旱的影響,常年汩汩不斷。更奇的是,方山以外的地方都是黑土,唯有此山腳周圍是紅土,有人稱是散落的印泥。因此,方山又是一座“靈山”。秦始皇泄了南京的地氣后,還恐斷得不徹底,又用神鞭抽打這座靈山,這是秦始皇“鎮(zhèn)王氣”的第二板斧。 傳說,秦始皇命人把山根抽斷,豈料,卻把方山齊腰抽斷。上半截向東南飛去30多里,落入湖中,山呈赤色,此即今“赤山”。還有幾塊,形成了今東山鎮(zhèn)上的“土山”、“竹山”等。很顯然,這是民間傳說。方山及其周邊地貌的形成,是億萬年地質(zhì)運動的結(jié)果,哪是一個秦始皇所為?但從中卻透露出,當年秦始皇確實可能到過方山“鎮(zhèn)天子氣”。 秦始皇鑿斷南京“天子氣”后,為永絕后患,讓人們忘記這個地方,又改金陵為“秣陵”?!帮髁辍笔鞘裁匆馑??有個成語叫“厲兵秣馬”,意思是打仗前喂飽馬匹,磨快兵器。秣陵,在秦始皇的眼里就是他喂馬的地方。此乃秦始皇“鎮(zhèn)王氣”的第三板斧—易名糟蹋、侮辱之,以降低南京的名望。 中國古都文化有三大類型,即以西安(長安)為代表的黃河流域文化、以北京(大都)為代表的環(huán)渤海文化,和以南京(建康)為代表的長江流域文化。前兩種類型的都城文化,都可以尋找到原始的古跡遺存。以六朝為驕傲的古都南京,卻找不到當年的影子。歷史上究竟發(fā)了什么可怕的事件,導致這一遺存“失蹤”?原來,又是風水惹的禍。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在立國后,開始拔除最后一根釘子,進攻南陳。陳軍聽說隋軍就要進攻了,都很緊張,上報朝廷。 當時,隋朝御史大夫楊素率軍從長江上游而下,船只全部受阻,南陳皇帝陳叔寶底氣十足地對侍臣說,“王氣在此,無不摧敗。”讓大家不要怕。在大兵壓境、城破在即的緊急關頭,陳叔寶仍是“奏伎、縱酒、賦詩不輟”。公元589年正月,建康失守。陳叔寶被率先攻入宮城的隋將韓擒虎部從井里抓獲。 據(jù)史載,當時隋軍放繩到井底,欲將陳叔寶拖出來,但太沉了,士兵想,陳叔寶到底是真龍之身啊。拖到上面一看,大家笑背了氣,陳叔寶竟然與其寵妃張貴妃、孔貴嬪捆在一起。連死時都要左擁右抱,陳叔寶之好色可見一斑! 楊堅在將南陳滅掉后,擔心東南“天子氣”再起,決定大破建康風水,打算徹底鎮(zhèn)壓一下。楊堅為什么會想到這事?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南京系帝王之宅,自東晉在此立國起,到陳滅亡,共有269年的都城歷史。 楊堅鎮(zhèn)壓建康“王氣”的手法與秦始皇差不多,但更為慘重。秦始皇僅將方山地脈鑿斷,楊堅則把整個建康城毀了。他下詔將建康城內(nèi)陸面上所有建筑拆毀,推成平地,開墾成田,供農(nóng)民栽菜耕種,此即史稱的“平蕩耕墾”。 當時的建康城,經(jīng)東吳大帝孫權(quán)苦心經(jīng)營,到南陳時,不論城市的規(guī)模、建筑的豪華,還是財富的聚集,都堪稱當時中國甚至世界量繁華的都市之一。堂堂一國都城,竟然成了農(nóng)民菜地。不要說中國了,在世界都城史上,也是罕見的。接著,楊堅廢“建康”一名,恢復了秦始皇譏辱南京的“秣陵”。 如此一來,南京的“帝王之宅”,變成了農(nóng)家小屋,風水盡失。六朝建筑,從此基本蕩然無存。 帝王打下天下后,首先要考慮的是都城選在哪兒?而一個城市能成為“帝王都”,因素很多。除了地理位置這一要素之外,風水好不好,是否能養(yǎng)萬年龍脈,保萬年基業(yè),這是很關鍵的。 朱元璋在安徽隨郭子興起兵后,最終滅蒙元奪得天下,于1368年正月稱帝于應天(南京的又一古稱)。朱元璋之所以選擇南京作為都城,跟一幅對聯(lián)有關。據(jù)《明史》記載,有一次,朱元璋來了興致,命儒士們以鐘山為題作對子。有個叫鄧伯言的說道,“鰲足立四極,鐘山一蟠龍?!敝煸奥犃?,一下子激動了起來,拍案叫絕,遂將南京定位都城。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對四郊的名山很感興趣,經(jīng)常帶著一班臣僚觀山川形勝,探風水奧秘。他發(fā)現(xiàn),南京周邊所有山都面向都城,呈朝拱狀,獨牛首山“不太聽話”,背主南望,不向北顧。這讓朱元璋很不滿意。 怎么辦?朱元璋決定“乃特定其罪,杖之百下”。當年秦始皇為斷東南天子氣,鞭打了方山,1500年后,朱元璋故伎重演,鞭起了相距并不太遙遠的牛首山,治它的罪,又打了它100大鞭。 朱元璋鞭了牛首山100下之后,心里覺得還不解恨,再命令有關人員給牛首山“加刑”戴刑具,在主峰上“牛鼻子”處鑿一洞孔,用鐵索穿孔鎖起來,將“牛頭”硬拉過來,向北俯首稱臣,甘拜下風。 據(jù)說,朱元璋對離他住處不遠,皇宮后面的花山,也不滿意。此山在鐘山西南麓,在今貴山附近。朱元璋為什么對花山不滿?原來,“鐘山西南一岡,勢若飛走,每視即與舊形不同”,朱元璋認為花山“不聽話”,有作祟之嫌。 對付花山,朱元璋也采用了厭勝的手法,用數(shù)丈長的銅釘埋到山中,然后鑿去山頭,把城墻砌在上面。這是把城墻當鐵索,用繩子把山的手腳捆住,讓其無法作祟。 南京周邊的名山,朱元璋是嚴禁老百姓隨意踐踏的,為了懲治此山,朱元璋破例允許老百姓肆意在花山采樵、砍伐林木。此山現(xiàn)已不在,當年此山與鐘山是相連的,朱元璋為了建造城墻,把此段山鑿開了。又因花山在明皇宮后面的“龍尾坡”附近,民間因此戲言,說朱元璋這是“斬龍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