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帝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他心地善良,心廣體胖,對腐敗深惡痛絕,在位期間干掉了和珅,時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不過,正是由于嘉慶的善良本性,導致他在一些列重大決策上的優(yōu)柔寡斷。乾隆帝晚年的好大喜功,加深了康乾盛世表面下的社會矛盾,尤其是整個朝廷系統(tǒng)的腐敗和白蓮教起義,嘉慶帝面對這些矛盾,都著手應對,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嘉慶帝之前是康乾盛世,嘉慶帝之后是鴉片戰(zhàn)爭,嘉慶一朝,走完了清朝邁向萬劫不復之境的關鍵幾步。 乾隆晚期,寵信和珅,和珅巨貪,加之乾隆好大喜功,到達嘉慶一朝,已經(jīng)是國庫空虛,為了節(jié)省開支,朝廷已不再向景德鎮(zhèn)御窯廠派遣專門的督陶官,而改由地方官兼管。這就直接導致御窯廠的經(jīng)費大為縮減,御窯廠不得不開始吃老本,幾無創(chuàng)新,許多昂貴的瓷器不再燒造。嘉慶后期,瓷器以日用瓷、粗瓷為主,用于欣賞把玩的陳設瓷逐漸減少。瓷器的質(zhì)量和藝術水準,都遠遜于乾隆時期。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瓶口內(nèi)斂,呈蒜頭狀,直頸,溜肩,垂腹,圈足外撇。腹部主題圖案繪6組折枝花果紋,輔以回紋、纏枝花卉、如意紋、蓮瓣紋及海水紋。紋飾布局疏密有致,青花艷麗,畫工精細。足內(nèi)有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款。此瓶造型優(yōu)美,紋飾畫法與乾隆朝青花蒜頭瓶頗為近似,是嘉慶早期青花瓷中的優(yōu)秀作品。 青花云龍紋螭耳瓶
瓶撇口,直頸,溜肩,長圓腹,圈足。頸的兩側對稱置螭耳。內(nèi)施白釉,外壁繪青花云龍紋,輔以如意云頭紋、海水紋、圈點紋等邊飾。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款。 瓶上的蛟龍體態(tài)矯健,穿行在海水上面的火云之中,給人以兇猛剽悍的視覺感受。嘉慶青花的紋飾題材豐富,受乾隆青花的影響甚為明顯。繪畫技巧上,隨形變化,筆法纖細流暢,構圖由繁縟逐漸變?yōu)槭枥?,工筆多于寫意。此瓶上龍的形態(tài)體現(xiàn)了乾隆朝向嘉慶朝轉變時期的裝飾風格。 “懋勤殿”款龍紋印盒
印盒扁圓形,子母口,圈足。蓋面及器壁淡描青花祥云紋為地,其上各繪兩條金彩五爪行龍飛騰于云海之間。底足內(nèi)施白釉,書“大清嘉慶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書款。盒蓋面正中金彩方框內(nèi)署“懋勤殿”金彩三字。 “懋勤殿”位于紫禁城內(nèi)乾清宮西廡,殿名取其懋學勤政之意,其中藏貯圖書典籍。清沿明制,凡圖書翰墨之具皆貯于此。此件印盒即為當時殿內(nèi)所陳設的御用文具,至今盒內(nèi)還殘存有當時用過的朱砂印泥。 黃地粉彩勾蓮開光“萬壽無疆”碗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里白釉,外壁黃地上繪粉紅、綠、白三色勾蓮紋,四個圓形開光內(nèi)分別書藍料“萬”、“壽”、“無”、“疆”四字,圈足底部書紅彩“大清嘉慶年制” 三行六字篆書款。 纏枝蓮紋始見于唐代,是佛教藝術影響的結果,從唐代開始纏枝蓮紋在官式建筑、工藝品制造中一直流行。自宋代開始,一種變相的勾蓮紋(或稱為寶相花紋)出現(xiàn)并流行,此碗上的粉彩勾蓮紋樣就屬于寶相花一類,是清代御窯瓷器上常見的官式紋樣之一。和乾隆時期的同類器物相比,此碗紋飾纖細而拘謹,構圖較為呆板,有明顯的嘉慶朝瓷器特征。 斗彩瓜蝶紋瓶
瓶撇口,長頸,圓腹,圈足。通體斗彩繪纏枝瓜蝶紋。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款。 瓜蝶紋取自“瓜瓞”的諧音,《詩經(jīng)》里有“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的句子,因為瓜初生常小,但其蔓不絕,至末而后大也,所以用“瓜瓞”比喻子孫繁衍,相繼不絕。 紅彩云龍盅
盅敞口,圈足。外壁以釉上紅彩描繪舞動的云龍與海水,口沿與圈足處各飾兩道青花弦紋。底部書 “大清嘉慶年制”青花篆書六字款。此盅仿清康熙器形燒制,曲線流暢,器形優(yōu)美,所繪云龍線條一絲不茍,為一件清代后期官窯制作的精美的酒具。 粉彩籟瓜紋碗
碗內(nèi)外及圈足以內(nèi)均施白釉,自外壁向內(nèi)壁以粉彩描繪過枝籟瓜、竹子。圖案枝葉相屬、不間斷,俗稱“過枝花”。碗內(nèi)外圖案空白處各繪一只蝴蝶。外底署青花篆體“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款。 粉彩耕織圖碗粉彩御制詩茶壺油紅地五彩描金嬰戲圖碗碗敞口,口下漸斂,弧壁,圈足。外壁繪五彩描金嬰戲圖,襯以紅地。一群在欄桿、山石、花草、樹木之間玩耍的童子千姿百態(tài),場面熱烈活躍。碗內(nèi)施白釉,底足內(nèi)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款。 嘉慶朝承襲了乾隆時期的制瓷工藝,此時的景德鎮(zhèn)御窯廠繼續(xù)生產(chǎn)御用瓷器。此碗色彩鮮艷,圖飾活潑,紅色地更襯托出嬰戲圖的熱鬧氣氛。 黃地粉彩云龍帽筒粉彩龍鳳穿牡丹紋雙耳瓶
瓶撇口,束頸,長圓腹?jié)u斂,圈足。肩部對稱置紅釉描金螭龍耳。瓶外壁主體繪粉彩龍鳳穿牡丹花紋,以寶相花紋、如意云頭紋、變形仰蓮瓣紋為邊飾。圈足內(nèi)施白釉,署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造型規(guī)整,設色艷麗,是一件頗能體現(xiàn)嘉慶官窯粉彩瓷器制作水平的佳作。 紅地粉彩纏枝蓮福壽紋臥足杯
珊瑚紅描金纏枝蓮紋菊瓣盤
窯變釉貫耳瓶
粉彩福祿萬代煙壺
粉彩百花不露地杯一對
江西十景套杯五件
青花三清詩文茶碗
松石綠地粉彩吉慶有余進寶圖雙螭耳大瓶
粉彩是清代彩瓷品種之一,創(chuàng)燒于康熙年間,雍正、乾隆朝盛行,雍正粉彩器以柔麗淡雅而名重一時,乾隆粉彩器則以色彩濃艷明麗,紋飾繁縟而聞名,盡顯御用器的奢靡之風。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評價乾隆瓷器有: “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至,幾于鬼斧神工”的感嘆。嘉慶瓷器沿襲乾隆時期的舊制,造型創(chuàng)新式樣少,紋飾多采用傳統(tǒng)寓意吉慶的圖案,繪制技法工筆多于寫意,掩其款識,難以辨別。 福壽吉慶紋飾流行于清乾隆時期,以各種色釉為地,多粉彩描繪,紋飾布局繁密,圖案化裝飾的藝術風格特征,乾隆以后各朝得到繼承。頸部所繪蝠諧音“?!?、魚諧音“余”、戟罄諧音“吉”、“慶”,故有“吉慶有余”的寓意。純凈瑩潤的綠釉色地與色彩雅致的粉彩花紋相配,極富藝術感染力。 藍地金彩萬福連連紋蒜頭瓶
藍地之上金彩滿繪,口沿下方對稱繪西藩蓮和花卉紋配以圈草紋一周,并以雙圈金線將肩同頸部分分開層次,頸部繪象形蝙蚨銜磬,寓意吉慶有余。 清康熙時期從歐洲引進洋彩工藝,使得傳統(tǒng)的金彩工藝得到了革新,到了清乾隆時期,金彩工藝運用更是如火純青,一直延續(xù)至嘉慶時期。此對嘉慶時期佳作,是宮廷陳設之用,可見于宮中多寶格內(nèi),歷經(jīng)幾百年,品相全美,實屬不易,應為傳世孤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