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 名句的誕生 葉公子高1將使于齊,問于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匹夫猶未可動,而況諸侯乎!吾甚栗2之。子嘗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3不道以懽4成。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5;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6。若成若不成而后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崾骋玻瑘?zhí)粗而不臧7,爨8無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nèi)熱9與!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人間世 完全讀懂名句 1﹒葉公子高:楚大夫,為葉縣令,僭稱公,姓沉,名諸梁,字子高。2﹒栗,恐懼害怕。3﹒寡:很少。4﹒懽:音huān,同“歡”,喜樂的樣子。5﹒人道之患:人為禍患。6﹒陰陽之患:陰陽失調(diào)。7﹒臧:音zānɡ,美善。8﹒爨:音chuàn,動詞,燒煮食物。9﹒內(nèi)熱:內(nèi)心焦急燥熱。 葉公子高將出使齊國,于是請教孔子:“楚王派遣我出使齊國,擔(dān)負(fù)責(zé)任極重。齊國對待使者表面上雖然恭敬,事實上拖延行事。一介平民百姓都難以說服,更何況是說服諸侯,我實在非??謶帧D?jīng)告訴我:‘無論小事或大事,很少能不依循道而輕松完成。事不成,會有人為的禍患,事若成,會有憂喜交集、陰陽失調(diào)之患。事成或者事不成,都可以沒有憂慮,就只有有德之人能夠辦到?!绎嬍炒质?,不求精致,食物不做過度烹煮,是清心寡欲之人。如今我早上受命,晚上就須飲用涼品,因為我內(nèi)心燥熱不已!我尚未上任就有陰陽失調(diào)的現(xiàn)象,事情如果真不成功,必然會有人為災(zāi)禍。無論是陰陽之患或者是人道之患,我身為人臣不足以擔(dān)負(fù)這兩種災(zāi)禍。您能不能教導(dǎo)我呢?” 名句的故事 一般凡夫俗子,面對突如其來的重任,不免患得患失,一時方寸大亂,身心失調(diào)。但看中國稗官野史,如葉公子高處在“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的英雄志士多如過江之鯽。反之,則有某些嫻熟老莊思想的政治大家,能夠無為而為,東晉謝安便是一例。 一日,謝安與支道林、王羲之、許詢等人泛舟游海。當(dāng)風(fēng)起浪涌之際,支道林、王羲之等人皆面露驚恐,高呼返航,而謝安卻還神情自若地吟詩,船夫見謝安如此閑適,也就繼續(xù)前行。直到風(fēng)急浪猛,所有人都離座走動喧鬧,謝安才緩緩說道:“莫非要回岸去?”眾人立詞即呼應(yīng)。謝安的鎮(zhèn)定,于此已能略窺一二。 簡文帝駕崩后,桓溫埋伏壯士設(shè)宴,廣邀文武百官,想藉此誅殺謝安、王坦之。王坦之非??謶郑瑔栔x安如何是好,謝安神情未變,說:“晉室存亡,在此一行,兩人相偕前往?!蓖跆怪目只乓挥[無遺,驚慌失措,倒執(zhí)笏(手板),汗流浹背。相反地,謝安則舉止從容,在筵席上發(fā)出洛下書生的吟詠聲,朗誦起嵇康《贈秀才入軍》詩:“浩浩洪流,帶我邦畿。”桓溫驚嘆謝安的曠達(dá)安適,也就知趣要左右壯士退下。 歷久彌新說名句 葉公子高說其“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nèi)熱與”,內(nèi)心的焦急煩躁迸發(fā)出來,所顯現(xiàn)的就是陰陽失調(diào),患得患失。無獨有偶,魏晉南北朝“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平素放浪不羈,在《詠懷詩》第三十三中悲然說道:“一日復(fù)一夕,一夕復(fù)一朝。顏色改平常,精神自損消。胸中懷湯火,變化故相招。萬事無窮極,知謀苦不饒。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fēng)飄。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边@種日復(fù)一日精神上的耗損使得阮籍“胸中懷湯火”,炙熱難熬。然而面對官場亂局,只能怪誕以對,終日飲酒,面對最確實的自己,明明白白就是“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的郁結(jié)了。 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寫給先生的遺書中曾說:“我想告訴你你給了我徹底的快樂。誰也不可能給得比你多。請相信這個事實。可是我知道我熬不過這一趟:我在浪費(fèi)你的生命。我說的是這次精神失常。誰說的話都勸不了我……”(董橋譯)這個帶著某種神經(jīng)質(zhì)、一直活在焦慮中的女作家,整個精神高度集中在她的寫作世界里。面對外在世界與內(nèi)在理想世界的兩極化,在生命沖突的苦役中,無法自拔超脫,最后,伍爾芙走進(jìn)河流,自殺結(jié)束她認(rèn)為失敗的一生。 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 名句的誕生 曰:“已矣,吾固告汝1曰人將保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無保汝也,而焉用之感豫2出異3也!必且有感4,搖而本才5,又無謂也。與汝游者,又莫汝告也,彼所小言,盡人毒也。莫覺莫悟,何相孰6也!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游,泛7若不系之舟,虛而敖游者也。” ——列御寇 完全讀懂名句 1﹒汝:你。2﹒感豫:討人歡心、喜愛。3﹒出異:表異、與人不同。4﹒感:同“撼”,撼動。5﹒搖而本才:動搖了本性。6﹒相孰:相熟悉、相親愛之意。7﹒泛:飄然貌。 伯昏瞀人說道:“算了吧!我已經(jīng)告訴你說人們將會歸向你,現(xiàn)在果然依歸于你。不是你能使人心向于你,而是你無法不使人不歸附于你,你何必這樣為了引人喜歡而表現(xiàn)得與眾不同呢!一定是有什么動搖了你的本性,這又是無謂的事情。跟你一塊的人又不告訴你,他們只會說著微瑣的言論,盡是毒害人的。不能覺悟,怎能相愛呢?智巧的人憂勞,不用智巧的人無所求,只要飽食遨游,飄然像只無所牽絆的船,虛心廣納地遨游。” 名句的故事 列御寇是先秦時期的重要哲學(xué)家,其思想對后來道家影響很大,有關(guān)他的記載多保留在《莊子》與《呂氏春秋》兩書中?,F(xiàn)今《列子》一書,但經(jīng)考證為后世托名而作,《列御寇》的篇名系取自首章前三個字。 本篇名句故事緣起于伯昏瞀人與列子的對話。列子出訪齊國卻半途而返,遇到伯昏瞀人,后者問他為何返回,列子回答:“吾驚也。”伯昏瞀人再問為何,列子說他在路途上吃飯時,有半數(shù)的餐店都免費(fèi)招待,讓他訝異。伯昏瞀人反問列子何須驚訝,列御寇說,如果連下層沒賺多少錢的百姓都對我如此友善,更何況是齊國的君主呢?“身勞于國而知盡于事,彼將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驚?!庇焉频谋澈?,其實是想要列子更盡心力于國事中,這對他來說壓力沉重,故放棄與齊國君主會面折返家中。伯昏瞀人聽了淡淡說道:“善哉觀乎!汝處已,人將保汝矣!”(你真是會觀察呀!等著看吧,人們未來將會歸向你的。) 后來列子果然出名,門庭若市,伯昏瞀人再次來訪,看到此情況轉(zhuǎn)頭離開。列子接到門僮通知,連鞋子也來不及穿就趕忙攔下伯昏瞀人,伯昏瞀人于是說出本篇名句之建言。 歷久彌新說名句 對伯昏瞀人來說,看到列御寇如此精于觀察,實內(nèi)含機(jī)心,權(quán)術(shù)計謀蘊(yùn)藏其中,故嘆道:“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無保汝也?!碑?dāng)前擁護(hù)者乃基于列子刻意地雕琢自己的行為,媚合他人喜愛。伯昏瞀人批判這種有意的謀合大眾口味,人們只是被列子表象所愚弄,事實上并非列子本身有什么特色足夠吸引他們。因此,伯昏瞀人才會勸列子:“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痹焦び谛臋C(jī),越想謀取事物的人將只會疲勞、憂慮,只有不用智巧的人能隨心所欲、無所強(qiáng)求,進(jìn)而能飽食終日、遨游天地。 伯昏瞀人所言的“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確實有其道理在,越是聰明的人越是工于機(jī)心,越是想有所表現(xiàn),只有清靜無為、淡泊寡欲之人才能恬適地活在當(dāng)下。六祖禪宗慧能也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機(jī)巧對佛道兩家而言都是要去除的煩惱,唯有減少欲望、機(jī)心才能讓自己原本的狀態(tài)得以悟道。更何況對伯昏瞀人來說,列子之所以德高望重,并非自己真有可取,真能使人“?!彼c其要苦心經(jīng)營,還不如放棄世俗一切,當(dāng)個無所求、遨游四海的人。 然而這種出世態(tài)度與積極入世的儒家背道而馳。從孔子以來,孜孜不倦勸勉有志者皆須以治國經(jīng)邦為業(yè),讓百姓安和樂利,如曾子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睋Q句話說,對儒者而言“巧者勞而智者憂”是必要的。孟子也曾經(jīng)說道:“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于人”,有能力之人做的就是管理人、為人謀福利的事業(yè),被管理的人就只能提供勞力、盡其本分而已。孟子這種說法充分帶著士大夫的優(yōu)越感,對于“無能者無所求”之人,就只能規(guī)范治理,為他們謀取更好的未來。傳統(tǒng)士農(nóng)工商的社會,將士大夫置于頂端,尊重且推崇的原因皆在于儒家思想中“任重道遠(yuǎn)”的使命感。因此對他們而言,所謂“巧者勞而知者憂”,反而是他們汲汲營營且引以自傲的身份。 養(yǎng)志者忘形,養(yǎng)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 名句的誕生 曾子居衛(wèi),缊袍無表1,顏色腫噲2,手足胼胝3。三日不舉火4,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5,納屨而踵決6。曳縱7而歌《商頌》8,聲滿天地,若出金石9。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yǎng)志者忘形,養(yǎng)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讓王 完全讀懂名句 1﹒缊袍無表:“缊袍”指以舊絮或碎麻外罩布面做成的袍子,表示粗惡的衣服;“無表”,指衣服表層破爛。2﹒腫噲:虛浮,浮腫。3﹒手足胼胝:“胼胝”,音piánzhī,手腳因長期勞動摩擦而生的厚繭,比喻極為辛勤勞苦。4﹒舉火:生火煮飯的意思。5﹒捉衿而肘見:“衿”通“襟”,拉整衣襟就看見手肘,形容人衣衫破敗,不足蔽體。6﹒納屨而踵決:“屨”,音jù,鞋子;踵,足后跟?!磅鄾Q”指因鞋破而腳跟突出。7﹒曳縱:或作“曳屐”、“曳履”、“曳杖”。曳,拖曳。8﹒商頌:《詩經(jīng)》三頌之一。共五篇。舊說以為殷詩之遺。9﹒金石:指鐘、磬等樂器。 曾子住在衛(wèi)國,絮衣外表破爛,面色浮腫,手足生繭。三天沒有升火煮飯,十年沒添制過新衣,想正戴帽子時帽帶卻斷了,拉著衣襟手肘便露了出來,穿著鞋子腳跟就跑了出來。但他拖著破鞋,口吟《商頌》,歌聲充滿天地,好像金石樂器演奏一樣。天子不能使他為臣,諸侯不能和他交朋友。所以養(yǎng)志的人忘了形骸,養(yǎng)形的人忘了利祿,求道的人忘了機(jī)心。 名句的故事 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為孔子晚年所收學(xué)生,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yǎng)方法,相傳孔子孫子思曾受業(yè)于曾子,據(jù)說曾子作《孝經(jīng)》,《大學(xué)》也是他的著作。后人以孔、曾、思、孟作為儒家心性的傳承,尊稱曾子為“宗圣”。 《說苑·立節(jié)》篇載:“曾子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痹鴧⑥o而不受。他說:“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君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在與政治權(quán)勢的交往中,只有不受才能保持著無私無畏、抑而不從的態(tài)度?!俄n詩外傳》記載曾參50歲時,“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皆不應(yīng)命。”在當(dāng)時“禮崩樂壞”的形勢面前,曾子的態(tài)度是“天下有道,則君子欣然以交同;天下無道,則衡言不革;諸侯不聽,則不干其士;聽而不賢,則不踐其朝?!保ā洞蟠鞫Y記·曾子制言》)。不屈從、不茍合,基本上可以說是儒家對待政治權(quán)勢的態(tài)度,對政權(quán)的批評有清醒的批評。 然而選擇拒絕入仕從政,生活上便因經(jīng)濟(jì)窘迫而遭遇窮困,然而孔子《論語·里仁》曾說:一個士既有志于求道,還覺得自己惡衣惡食為可恥,那便不足與議了!所以在這一點上,曾子可說是謹(jǐn)守師教的好學(xué)生。 歷久彌新說名句 唐代古文家韓愈的《送王秀才序》,文中說到他年輕時讀隋唐隱逸詩人王績的《醉鄉(xiāng)記》,覺得隱居者應(yīng)該看淡出世,怎還會嗜酒而有不平之言,豈真懂得隱世之道?等到讀阮籍、陶淵明的詩作,才知道他們雖然困頓失志,不愿與世人接觸往來,但內(nèi)心仍未能真正平靜,乃是有所托而逃。像顏淵、曾子雖然生活貧窮困苦,但他們以孔子為師,努力進(jìn)取都來不及了,哪還有時間理會外在世俗的榮辱,或藉酒來麻痹自己呢?所以韓昌黎為士人懷才不遇而感到悲嘆。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如顏淵、曾子般,有幸以孔子為師,故顏淵引《孟子·滕文公上》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彪m然無可師之人,仍可以尚友古人。 宋代歐陽修在《與尹師魯?shù)谝粫分性f:“每每看見前代有名的人,在居官論事時候,常常情感激動,一副不怕死模樣,很像懂道義的人。但等到貶官受罪時,便憂愁埋怨嘆氣,滿腹無法忍受的窮愁,表現(xiàn)于文字之中。內(nèi)心的歡喜憂愁,和一般人也沒兩樣。即便是韓文公也不免有這毛病?!笨梢娨芸朔松婢?,身處貧窮而毫不動心,并非容易。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古人認(rèn)為文人越窮困不得志,寫出的詩文越好。所謂“詩愈窮則愈工”,所以詩人的不幸,也許是其后廣大讀者的幸運(yùn)。 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 名句的誕生 禹趨就下風(fēng)1,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子高2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3,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亂自此始矣。夫子闔4行邪?無落吾事5!”俋俋6乎耕而不顧。 ——天地 完全讀懂名句 1﹒趨就下風(fēng):下風(fēng),猶下方,下位。禹趨就下方,不敢居于上方,表謙虛也。2﹒伯成子高:伯成,復(fù)姓。此為虛構(gòu)之人物。3﹒勸:獎勵,鼓勵。4﹒闔:他本或作“盍”,何不。5﹒無落吾事:落猶廢;事,指農(nóng)事。此句指不要打擾我耕作之事。6﹒俋俋:音yì,低頭耕田的樣子。 禹去看伯成子高,他正在田里耕種。禹走到下方,站著問說:“從前堯治理天下,先生位為諸侯,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我,而先生卻辭去諸侯職位來耕田,請問是為什么呢?” 伯成子高說:“從前堯治理天下,不必行賞人民便能向善,不必刑罰而人民便能戒惡。現(xiàn)在你雖行使賞罰,然而人民卻不仁愛,德行從此衰落,刑罰從此建立,后世的禍亂從此開始了。先生為什么不離開呢?不要耽誤了我耕作的時間!”于是便低下頭耕田而不管他。 名句的故事 堯、舜是古代的帝王名號,相傳堯在位多年后,傳位給舜,舜再傳位給禹,而他們選擇接班人的標(biāo)準(zhǔn)是依據(jù)個人的德性、能力,及其他臣民擁戴與否。這種選賢與能、傳賢不傳子的行為,古人稱之為“禪讓”。 至于大禹,則是古代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的創(chuàng)建者,同時禹傳位給其子啟,歷史上亦認(rèn)為傳子制度確立于其時?!睹献印芬粫性涊d孟子的學(xué)生萬章問說:“至于禹而德衰,不傳于賢而傳于子”的批評,可見在古代帝王的傳說中,有關(guān)禹傳子不傳賢的爭論便一直存在,唐代古文家韓愈亦曾撰寫《對禹問》一文討論此一問題。 《莊子》書中關(guān)于大禹故事的傳述,便是立基于此背景。文中認(rèn)為在堯舜時代的政治,是“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即人民能自動自發(fā)地行善及遵守法令,而其原因在于在位者德政感召,而非用政治及法律上的獎賞與刑罰去勸誘與恫嚇人民?!墩撜Z》中亦曾記載孔子的話:“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彪m然堯舜其人與此種制度是否于古代真實存在,學(xué)者間頗有爭議,但不失為古代政治理想中一種美好的制度,也成為學(xué)者批判現(xiàn)實政治的思想來源。 歷久彌新說名句 漢代著名學(xué)者賈誼在《過秦論》一文討論秦代快速滅亡的原因,總結(jié)為:“仁義不施,攻守異勢。”即秦國利用強(qiáng)大之武力及東方各國間之矛盾,經(jīng)過數(shù)代的努力而統(tǒng)一中國,卻不懂得治理天下,不能專恃嚴(yán)刑峻法及武力之鎮(zhèn)壓,施政若不能得民心,以穩(wěn)固的倫理支撐,政權(quán)終究不能長久維持。故為政者雖不能皆如傳說中之堯舜,但能否施行仁政,獲得民心之支持,仍是政權(quán)能否長久存在的一大考驗。 然而,堯舜雖為傳統(tǒng)中圣王政治理想之代表,現(xiàn)實政治中是否能完全依循德治治國?《三國志》記載諸葛孔明輔佐劉備治理益州,孔明刑法峻急,益州臣民頗多怨言。法正便勸諫孔明,秦國無道失政,漢高祖入關(guān),約法三章,得民擁戴,期待孔明能改弦易轍??酌骰卮?,益州故主劉璋個性愚弱,靠恩惠邀結(jié)臣民,然而“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quán)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殘;順之以恩,恩竭則慢?!彼宰詈髣洳拍苋《?。 為了記取教訓(xùn),有效治理益州,孔明方才改變?yōu)檎结?,重視法治,因為“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并濟(jì),上下有節(jié)?!辟p罰不流于形式,都能發(fā)揮其實際的效用,對政治風(fēng)氣的改善,亦有其助益。 故史家評論孔明治理下的蜀中,“科教嚴(yán)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qiáng)不侵弱,風(fēng)化肅然?!闭缑献釉f:“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笨梢娬问且婚T高深的藝術(shù),非專恃一說便足以行。 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名句的誕生 黃帝曰:“無1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2始安道,無從3無道4始得道?!?/p> ——知北游 完全讀懂名句 1﹒無:去除。2﹒無處無服:處,居處;服,從事,引申有行動、作為的意思。處和服在這里都有“安于”或“信于”的意思。3﹒從:跟從,在這里解釋為盲從。4﹒道:道路、途徑,這里是跟從于自以為的道。 黃帝說:“去除過度的思想和考慮才能明白道,不安于某個局限的場所、不耽溺于修煉作為才能安于道,不去盲從跟隨自以為的道,才能夠得到真正的道。” 名句的故事 莊子虛構(gòu)的人物——知,心中一直存在著疑惑:道要怎么思量考慮才能得知?要如何安排居住的環(huán)境、如何過日子才能安于道?又要用什么途徑和方法,才能夠得道?于是他在北方游歷的時候,每見一人,便想要向?qū)Ψ皆儐栠@個問題。他首先遇到了無為謂,但無為謂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他,知沒有得到答案。然后遇到狂屈,狂屈心里想回答這個問題,但話到嘴邊就忘記了,知仍舊沒有得到答案,最后只好求助于黃帝。黃帝告訴知:“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敝趴偹愕玫搅藵M意的答復(fù)。 黃帝和知明白了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但無為謂和狂屈不明白。究竟明白與不明白之間,誰才是正確的呢?黃帝又說:“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币驗槊靼椎赖娜耸遣徽f出來的,說的人其實根本不明白道。黃帝自認(rèn)為和知一樣,都是不了解道的人,這樣的人才能夠描述道、鉆研道;狂屈可以說是接近了道,還沒有完全明白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此他想要描述道,卻仍舊無法說出口。至于無為謂,他才是真正明白道的人,所以他不知道該怎么說,因為他本身就已經(jīng)完全融入于道之中了。這樣的境界,其實就如同《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钡朗菬o法描述的,可以形容得出來,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無”雖然是“去除”的意思,但不是真的要人不去思慮、行動,而是要消除對一切事物的過度執(zhí)著,而順應(yīng)本心,“無思無慮”、“無處無服”、“無從無道”,才能由執(zhí)著的困境中解脫,得到真正的自在逍遙。 歷久彌新說名句 面對道的虛無,莊子展現(xiàn)出來的不是屈于宿命的悲涼,而是安于命運(yùn)的處之泰然。他說:“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痹凇洞笞趲煛分杏终f:“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边@樣的人生思維,被魏晉名士所吸收,轉(zhuǎn)換成為另一種面對生命的態(tài)度。 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喜歡飲酒,藉由醉酒而逃遁于魏晉混濁的世俗之間。他曾寫了一篇《酒德頌》,其中提到他痛快飲酒至叉開雙腿蹲著,將頭枕在釀酒的酒糟之上,姿態(tài)狂放不已,然后感覺到“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對于自然世界的雷霆之聲、泰山之形以及寒暑冷暖、利欲感情,完全都不動于心,觀看萬物,也覺得它們紛紛擾擾,像是漂浮在江海之上的浮萍一般。 而同樣是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在南朝宋劉義慶所編纂的《世說新語》中的《傷逝》里記載,他因為喪子之慟,悲傷得克制不住情緒。朋友山簡前來吊問,看王戎悲傷的樣子,于是勸慰他:“孩抱中物,何至于此?”孩子不過是懷抱中的物而已,不需要如此悲傷,理性的山簡所持的顯然是“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的思想。但王戎回答他說:“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圣人超越了情感的束縛,沒有喜怒哀樂,一般的禽鳥動物則是不懂得這樣的感情。對于情最為珍重的,就是我們這類的人啊!山簡聽了,竟然比王戎還要傷心。 根據(jù)這則記載中對于情的三種層次,對照面對知問道時眾人的反應(yīng):無為謂已經(jīng)屬于上層的圣人對于道的理解了,因此不動于心;而還不及于道的知,則是亟欲厘清觀念,也正是“情之所鐘”的中間之輩。 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 名句的誕生 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1;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p> ——山木 完全讀懂名句 1天年:自然的年壽。 弟子問莊子道:“昨日遇見山中的大樹,因為不成材而能終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鵝,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掉;先生您將會把自己放在什么樣的位置呢?”莊子笑道:“我將處于有用和沒用之間。” 名句的故事 有一天,莊子與弟子在山中散步,看見一棵枝葉茂密的大樹,樹的旁邊則站了一位砍樹的工人。這位砍樹的工人只是靜靜站著,并沒有打算砍伐這棵樹。莊子覺得很奇怪,工人便告訴他這棵樹木沒有用處,所以不必砍。莊子當(dāng)下了悟地說:“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边@棵樹木因為它無法成為好的木材,所以逃過不被砍伐的命運(yùn)、可以安享上天給它的歲數(shù),直到老死。這也就是成語“木盡天年”的由來。 接著,莊子一行人離開山林,來到友人的家中做客。莊子的朋友很高興他的來訪,于是要僮仆殺一只鵝來款待客人。僮仆聽后便問:“要殺會叫的,還是不會叫的?”主人馬上說:“殺那只不會叫的。”隔天,莊子的弟子便請教他“材與不材之間”的道理。莊子以他深邃的智能告訴弟子,他將選擇在兩者之間。 這是一則非常有深意的寓言故事。成材也好、不成材也好,都有可能為自己帶來殺戮之禍。事實上,萬物的用與無用,都主觀地取決于人的選擇;唯有人自己可以主宰自己,因此,莊子選擇處于兩者之間,取其“中庸”與不偏不倚,這也就是他的“逍遙之道”。 歷久彌新說名句 莊子處于“材與不材”之間的道理,即是道家學(xué)說中一種保全自身的方法。太凸顯自己的“有用”,可能會功高震主,惹來殺身之禍。太顯得“無用”,也可能招來提早淘汰出局的命運(yùn)。由于道家思想誕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這樣的亂世,“中間路線”就是他們在亂世中的生存法則。撇開亂世不談,這又是一種追求行為自由、不受物欲約束的修養(yǎng)之道,也讓自己從功名利祿中解脫,以達(dá)到最后的逍遙無為。 宋朝詞人辛棄疾,原本是一個抗金的武將,但在戰(zhàn)爭之后,無法獲得朝廷的重用,只好自號“稼軒”,感受莊子的道行,《鷓鴣天》說:“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意思是說,他要在平淡當(dāng)中找到自己生活的樂趣,要選擇在有用與無用之間,讓自己順心地度過此生。 唐朝詩人白居易也抱著“達(dá)則兼濟(jì)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心態(tài),當(dāng)他無法施展政治理念時,只能安慰自己:“蟲全性命緣無毒,木盡天年為不才。”(《閑臥有所思二首》)意即小蟲可以保全他的性命,是因為它沒有毒害,木材可以享受自然給予的歲數(shù),是因為它無法成為好的木材。 上述兩位文學(xué)家都在功名之途上敗陣下來,進(jìn)而從莊子“處夫材與不材之間”的智能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處,這或許可以讓我們在為人處世上知所警惕,更懂得拿捏分寸。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名句的誕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1,四時有明法2而不議,萬物有成理3而不說。圣人者,原4天地之美而達(dá)5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天地之謂也。 ——知北游 完全讀懂名句 1大美:指天地覆載萬物、生養(yǎng)萬物而又不自居其功,具有最大美德。2明法:明確的規(guī)律。3成理:完整的道。4原:歸本、推究之意。5達(dá):通達(dá)。 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說,四時有明確的規(guī)律而不議論,萬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說。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達(dá)萬物生成之理。所以,至人自然無為,圣人不造作,觀察天地之道加以效法而已。 名句的故事 戰(zhàn)國之世,莊子看破了人類由于“機(jī)事”(使用機(jī)巧之心做事)而生“機(jī)心”(取巧)的危機(jī),所以對一切偽的、丑的、扭曲人性和物性的事物,采取極端的排斥態(tài)度。因而主張向天地學(xué)習(xí)效法大自然?!肚f子·至樂》說:“上天由于無為而能夠清虛,大地由于無為而得到寧靜,所以天地兩者無為相合,萬物都化生出來。”荀子也說:“天上的眾星相隨運(yùn)轉(zhuǎn),日月交替照耀,春、夏、秋、冬都能規(guī)律地運(yùn)行而不停止,陰陽化生萬物,風(fēng)雨沾被大地,萬物各得天時的調(diào)和、風(fēng)雨的滋潤生長成熟,人們看不到它的操作,只看到它的成果,這就是天道的神妙作用?!?/p> 因此,莊子說美之所以存在于天地之中,是因為天地之美在于它體現(xiàn)了“道”的自然無為的根本特性,而“無為而無不為”是“天地有大美”的根本原因。老子也向大自然學(xué)習(xí)“無為而無不為”的精神,而提出謀國救世的道理?!独献印さ谖迨哒隆氛f:“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庇终f“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妨礙萬物的自我生長,等到萬物成長之后,卻又不引以為自己的功勞,因為不居功,卻反而成就自己的功勞。 歷久彌新說名句 法國現(xiàn)代雕塑大師羅丹曾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蔽覀兩畹闹車教幎俭w現(xiàn)著美,像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聲音等等,只等待有心人去發(fā)掘。遠(yuǎn)在宋朝的理學(xué)家程顥便曾說:“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痹诿γβ德档默F(xiàn)代化社會,偶爾能夠抽點時間,靜下心來,沉淀一下思慮,當(dāng)心思清靜的時侯,細(xì)細(xì)地體察周遭事物,所有的萬物體現(xiàn)出其先天的本性,都具有美的本質(zhì)。 當(dāng)代學(xué)者蔣勛由莊子的“天地有大美”一語,點出美其實存在于日常生活的事物之間,無須刻意營求,但須用心去發(fā)覺。食、衣、住、行是生活中最最平常之事,只要放慢行事的步調(diào),稍停下腳步即可體會。由小可以見大,只要用心體驗,放慢生活的節(jié)奏,日常生活中處處便是美,無不存于天地之間。 山木自寇,膏火自煎 名句的誕生 山木自寇1也;膏火2自煎也。桂可食3,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人間世 完全讀懂名句 1寇:砍伐。2膏火:指燈燭。膏指油膏。3桂可食:桂皮可做藥,所以說可食。 山上的樹木,有的做了斧柄,還來砍伐自己;油膏引燃了火,結(jié)果將自己燒干。桂皮可以吃,所以人們才砍伐它;漆樹可以利用,所以人們才割它。世上的人只知道有用之材的用處,卻不知道無用之材更大的用處啊! 名句的故事 皮毛豐美的狐貍和身上有彩紋的豹,在深山遠(yuǎn)地中棲息,在巖穴里藏匿;白天伏居夜晚才出來,即使饑渴不堪,也要遠(yuǎn)到?jīng)]有人的地方去覓食,相當(dāng)謹(jǐn)慎。然而還是不能避免羅網(wǎng)和機(jī)關(guān)的禍害,就是因為身上有好看的毛皮為它帶來的災(zāi)害??! 有一個叫匠石的木匠帶了他的徒弟要去齊國,經(jīng)過曲轅這個地方,看見土地公廟旁有一棵大的櫟樹,樹的粗干圓徑有百圍,用它的材料可造十幾個船。圍觀的人非常多??墒墙呈B看都不看,往前走去不停止。他的徒弟看了一番,才追上匠石說:“自從我們追隨先生學(xué)手藝,還未曾見過如此好的材料,先生卻連看都不看往前走去,這是為什么呢?”匠石說:“罷了,不要再多說吧!那是‘散木’,沒有用的木頭,用來做船,船就要沉;用來做棺材,是會腐敗的。”到了半夜,匠石夢到這棵櫟樹來到他的夢中,并對他說:“你說我是個沒有用的‘散木’,要是我對人真的有用,早就被人砍去當(dāng)材料,我那還能長得這么高大,你這無用的‘散人’怎么知道‘無用’的好處呢?” 莊子的好友惠施對莊子說:“你的話沒有用處。”莊子說:“曉得沒有用處的,方才可和他論及用處。譬如天地并不是不廣,可是人所用的不過只取一塊立足的地方罷了,其余不曾用的地還多著呢。但是若將立足以外的地深掘到黃泉,那么對人有用的一塊立足地方還有用嗎?”惠子說:“沒有用了?!鼻f子說:“那么沒有用處的用處也很顯明了?!?/p> 歷久彌新說名句 “山木自寇”和“膏火自煎”意思都是指物種因為它自身的用處,反而引來災(zāi)禍。類似的成語有“直木先伐”、“甘泉先竭”。 《越絕書·吳王占夢》中:“好船者溺,好騎者墮,君子各以所好為禍。”意即,擅長游泳的人,反而是最容易溺水的,很會騎馬的人最容易摔下馬,人們往往因擅長某一技藝,而大意招致失敗。因此“好船者溺”、“好騎者墮”的用法也與本名句的意思類似。 《伊索寓言》有一則有關(guān)荊棘與杉樹的故事。一棵杉樹驕傲地對一叢荊棘說:““你一點用處也沒有。像我,到處都有人要我去做屋頂、造房子,以及做各種用具?!鼻G棘回答說:“你真是個可憐的東西,只要你想起斧頭和鋸子臨身的痛苦,相信你就愿意自己是一叢荊棘,而不愿意長成一棵杉樹?!痹诂F(xiàn)今的社會,有人喜歡成為大人物,但隨之而來的是失去各種自由,反而不如一介平民來得快樂!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名句的誕生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1,名之曰益多2。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3,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人間世 完全讀懂名句 1以火救火,以水救水: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比喻方法錯誤,不但無法制止火勢與水勢,反助長其威勢。2益多:越幫越過分。3厚言:直言勸諫。 這就像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可以叫做越幫越過分。你開始時順著他,以后就永遠(yuǎn)順從下去了,假如你還沒有取得信任就直言勸諫,必定會慘死在暴君的面前??! 名句的故事 莊子借孔子與其弟子顏回兩位真實人物的名義,虛擬出此篇的對話,表達(dá)一般讀書人滿懷治世理想,想要匡正君王的錯誤言行,好讓國家步入正軌。但事實上,政治的可怕現(xiàn)實,與位居上者性格的難以揣度,往往都是始料未及,最后還可能遭來殺身之禍。 此篇莊子描寫顏回準(zhǔn)備到衛(wèi)國勸諫行事獨斷、做事輕率的衛(wèi)君,臨行前特地來向孔子辭行。孔子認(rèn)為顏回堅持要對殘暴的人實施仁義,等同是拿別人的缺點,來彰顯自己的優(yōu)點,擔(dān)心顏回因而受到衛(wèi)君的刑罰。 孔子語重心長地提醒顏回,假若衛(wèi)君是一個懂得禮遇賢人的國君,怎么可能等到顏回去了才有所改變呢?可見衛(wèi)君是喜愛親近小人的國君。孔子也憂心顏回?zé)o力改正衛(wèi)君的過失,還只能一味的順從,那不就等于默許衛(wèi)君的罪行,比如“以火救火,以水救水”一樣,原本企圖挽救的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更助長衛(wèi)君的威勢,形同加入支持衛(wèi)君作惡的行列。 “以火用火”與“抱薪救火”、“負(fù)薪救火”的用意相仿,都在比喻處理方法錯誤,雖有心消弭禍害,卻把禍害更為擴(kuò)大,終是一發(fā)不可收拾。 歷久彌新說名句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一語,并非源出《莊子·人間世》。據(jù)清代考證學(xué)家俞樾,在《墨子平議》參照歷來錯簡闕文的墨子版本,考證出《墨子·兼愛》有一段文字應(yīng)為:“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無以易之,譬之猶以水救水,以火救火也,其說將必?zé)o可焉。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別?!蹦訄詻Q反對人有親疏、等差分別的愛,他認(rèn)為天下的大害,皆出于人的“分別心”。找出這個社會亂源還不夠,他還要指出解決方案,若自己沒有提出因應(yīng)之道,猶如用水去救水、用火去救火,只說出問題的癥結(jié)也是不可以的。所以,墨子提出“兼以易別”的對策,意即以“兼愛”取代有分別心的私愛,建立一個平等無私的社會。 墨家之學(xué),曾在戰(zhàn)國初期大放異彩,但在漢朝獨尊儒術(shù)后,逐漸地走向蕭條沉寂,長久以來傳誦、注釋的人稀少,成為后人眼中佶屈聱牙的古言古字。直到清代這些考證大家的努力,才將這部年代古老的一家之學(xué),重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過去人們皆認(rèn)為“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自莊子的論述,如今看來,遠(yuǎn)在墨子的年代(兩人相差約一百余年),早已出現(xiàn)過同樣的譬喻用辭。而墨子宗教家的慈愛胸襟,也才能更加明顯地展露在世人的面前。 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名句的誕生 歸休乎!君子無所用天下為,庖人1雖不治庖,尸祝2不越樽俎3而代之矣。 ——逍遙游 完全讀懂名句 1庖人:廚師。2尸祝:祭祀時主讀祝文的人。3樽俎:盛酒食的器具。 算了吧!我沒有什么能力治理天下,如果廚子不去做菜,負(fù)責(zé)祭祀的人也不可能放下祭祀的器具去幫廚子做菜吧。 名句的故事 在禪讓政治時代,堯決定把皇帝的位置讓許由來接任。沒想到遭到許由的拒絕,因為“各司其職、各盡其分”。 古時候在祭祀之前,廚子要負(fù)責(zé)宰殺三牲、料理筵席,而掌理祭祀的祭司,則負(fù)責(zé)把祭祀用的器具擺好,站在神壇前準(zhǔn)備開始祝禱。如果廚子沒將供奉神明的酒菜準(zhǔn)備好,尸祝便無法開始祭神。尸祝即使會做菜,絕對沒有庖人專精;廚師即使懂得拜拜,也不見得會祭神的儀式??梢姼魅硕紤?yīng)謹(jǐn)守本分,事情方得圓滿。 許由因其淡泊名利、不求功名,所以為后人所傳誦,例如《隋書·李德琳傳》稱贊他“懷道立事”,追隨大道的腳步,隱居修行,因此許由又被奉為隱士的鼻祖。 成語“越俎代庖”或說是“尸祝代庖”,便是從這個名言而來,比喻逾越自己的職分而代替別人處理事情。 歷久彌新說名句 唐朝文學(xué)家司馬貞為補(bǔ)《史記》之闕疑,作《三皇本紀(jì)》一文,其中記載伏羲氏:“太昊伏羲養(yǎng)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惫艜r所謂“犧牲”指的是祭神用的牲畜,伏羲因為豢養(yǎng)牲畜所以又被稱為“庖犧”,“庖”的本意就是廚師,“庖犧”就是燒煮牲畜之意,意即人類的飲食文化進(jìn)入了熟食。這個引領(lǐng)者就是“廚師”。 古時候的庖人讓人們得以溫飽,因此古人常用這個角色來說明一些大道理。例如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敝卫泶髧衽胝{(diào)小魚一般的小心謹(jǐn)慎,以免小魚燒焦;君王就猶如庖人,治國的方針就如同廚師對火候的掌控。 又如《呂氏春秋》記載:“庖人調(diào)和而弗敢食,故可以為庖。若使庖人調(diào)和而食之,則不可以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誅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賢者,故可以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誅暴而私之,則亦不可以為王伯矣?!币馑际钦f,一個廚師烹飪食物給別人吃而自己不吃,才能成為一個廚師,如果做菜給自己吃,就不能做廚師了。同樣的,君王除去暴虐后獲得土地權(quán)位,把土地權(quán)位分封給天下有德者,才能成就為一個君王,如果把好處都給自己,就不可能統(tǒng)治天下了。 商朝著名的宰相伊尹,也是一位廚師出身的政治家?!妒酚洝ひ蟊炯o(jì)》所載引:“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fù)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币烈胍笠姰?dāng)時的君王商湯,但是沒有機(jī)會,因此就借著陪嫁做男仆的機(jī)會,背著飯鍋砧板來見商湯,借著談?wù)撆胝{(diào)的機(jī)會,勸說商湯實行王道。最后,伊尹從一個廚師身份,受商湯舉用,成為一國之宰相。 |
|
來自: 時寶官 > 《哲學(xu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