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史志◆琴川風物 第6期
投稿郵箱:652371646@qq.com
地名,是人們對特定地域范圍的地理實體賦予的專有名稱,是一個村莊、一個鄉(xiāng)鎮(zhèn)、一個城市生命的起點;同時,又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種文化。地名一經(jīng)形成,就具有了寓意,具有了文化內(nèi)涵.
“常熟”這一名稱,就從“土壤膏沃、歲無水旱”而得名,同時也寄托著農(nóng)耕時代當?shù)厝嗣駥r(nóng)業(yè)豐收的殷切期望。探索地名中的文化蘊含,對弘揚江南文化,弘揚常熟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從地理風貌、歷史文化等方面,探索常熟地名文化。
常熟山水相依,風景秀麗,故多以山水、景物命名集鎮(zhèn)、村莊。
這些鎮(zhèn)名、村名,就蘊含著人們對當?shù)氐锰飒毢竦牡乩憝h(huán)境和優(yōu)越舒適的自然條件的贊美;蘊含著人們對自己能在這里生產(chǎn)生活而表現(xiàn)出來的歡樂。以地理風貌為地方命名,是常熟地名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取地名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必定是山水地貌。
常熟的許多地名,都是這樣形成的。如縱貫古城的運河琴川河,因舊時從虞山東麓流出七條溪流,橫貫城區(qū),流入運河,猶如古琴上的七根琴弦,人們就抓住了這一自然特征,將其名為琴川河。
常熟是江南水鄉(xiāng),有眾多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湖泊、河流,這是自然地貌的重要部分。所以常熟人在地名命名中,常以水面或水流之大小、形狀,予以相應(yīng)的名稱。
把水面較大的名湖,稍小的名蕩、澤,最小的名潭;把較大的河流名江、名河,把河岸兼有道路功能的名塘;把較小的河流名溇,小而直的河道名涇;把河流的彎曲處名灣,河流的截止處名浜;把通往長江的河道名浦,與湖泊、大河相通的小河名港,把經(jīng)常有大水經(jīng)過的河道名滃……
與之相應(yīng)的水名有昆承湖、尚湖、南湖蕩、嘉菱蕩、潭蕩、畢澤、市澤、白龍?zhí)?、旋河潭、三丈浦、黃泗浦、常滸河、望虞河、長青河、白龍港、落星港、福山塘、白茆塘、香塘溇、荷花溇、丁家灣、寶巖灣、楊樹滃、蘇家滃、花園浜、劉神浜等。
常熟以水命名的村鎮(zhèn)很多,全市十個鄉(xiāng)鎮(zhèn)中,有支塘、董浜、沙家浜、尚湖、碧溪等鎮(zhèn)直接以水名命名。
全市以水命名的村莊更是不勝枚舉。
僅以“涇”命名的為例,就有東涇、洞涇、車涇、落水涇、油麻涇、海洋涇、西高墩涇、北曹六涇等120多個。
其他以塘、浜、溇、滃等命名的亦有很多。有的還在水名后面,加上街、市、村、巷、里、弄以及涇岸、河沿等命名的。
如北港村、洞港涇村、方浜村、楓涇新村、大湖村、大滃村、耕涇岸、扁涇岸、長河岸、小河沿、倉河沿、河西巷、涇東巷、東涇巷、東浜弄、東港弄、湖涇里、菱塘里、橫涇街、黃泥灣街等。
有的舊時是水面或是水流,淤塞被填后建了房舍,人們即以原來的水名命名街名、巷名、片區(qū)名。如位于古城中部方塔街南側(cè)的草蕩,那里原是一個雜草叢生的河蕩,淤塞填平后建了房舍,成了小巷,原來的水名就成了巷名。
位于古城南部中巷南側(cè)的,舊為山塘涇河,后河道淤塞被填,河岸兩邊建了住宅,中間成了小路,人們就將山塘涇加上了一個“岸”字,作為路名。
常熟除了多水,還有山,與山有關(guān)的地名亦有不少。城關(guān)鎮(zhèn)就因“十里青山半入城”而名虞山鎮(zhèn),虞山四周有寶巖、頂山、小山等村,有山弄、山居灣、季家山、白云山莊、陳家山弄、陸家山弄等自然村落。
福山地處長江之濱,歷來是軍事重鎮(zhèn),晉時曾為南沙縣治。其附近有綠山、東山、殿山、七峰與上塔山、下塔山等村及自然村。這些以山為名的鎮(zhèn)村,亦是山水文化在地名中的反映。
人們?yōu)榱诵蓍e娛樂,建起了園林,早在春秋時期,常熟就有吳國夫差時辟建的梧桐園,又名琴川園;吳王的養(yǎng)鹿之地鹿園,一作鹿苑,亦建在常熟北部,至20世紀60年代初,方劃入新建的沙洲縣。
唐、宋、元時,常熟亦建有不少園林。明清兩代,是常熟園林建設(shè)的最盛時期,先后建造的園林有南園、西園、北園、小輞川、半野園、東皋草堂、拂水山莊等數(shù)十個。
許多人尤其是許多文人學士,都喜歡到花園中游園賞花,讀書賦詩,宴請友朋。所以,在給地方命名時,人們常常會以園林為標志物,將園名用為地名的主要語素,這種地名在常熟是很多的。
如位于古城西部荷香館,原為明監(jiān)察御史錢岱小輞川舊地,因舊園浚池塘數(shù)個,均栽荷花,因名荷香館。虞山鎮(zhèn)李橋社區(qū)的花園浪,是明代李杰的西花園,即秀野園,園內(nèi)有假山,有荷池,有亭子。
小東門外橫涇塘西的五老峰,是明錢承德所建的西園所在地,因園內(nèi)有五塊奇石而名“五老峰”。大東門外鴨潭頭,原是琴南鄉(xiāng)的花園村,那里原有明代瞿式耜父瞿汝說構(gòu)建的東皋草堂,花園村的村名來自東皋草堂。
常熟還有多處名花園浜的地方。
一在南門外小廟場,此處舊時有一名言園的花園,因河在園旁,故名。一在寶巖拂水山莊前。拂水山莊為明瞿純?nèi)式ǖ幕▓@,為瞿純?nèi)首x書結(jié)社之所。因河浜在園旁,就以花園名之。
另外,尚湖鎮(zhèn)翁家莊村與辛莊鎮(zhèn)華欣村各有名花園浜的自然宅基,淼泉布廠南側(cè)古段河通往雉浦港的一段河道及河道兩邊的自然宅基亦名花園浜,舊時,那幾處均有花園?;▓@浜路,位于南門外小廟場南,因1980年填平花園浜后鋪筑,故路以花園浜名。
除了將園名作為地名的主要語素,給地方的命名外,還有以景物為主要語素,給地方命名的。
如辛峰巷位于古城北部引線街北側(cè),因巷對虞山辛峰亭而名。閣老坊位于城南的護城河南岸。原弄內(nèi)有明大學士嚴訥于嘉靖年間所建設(shè)的閣老坊,后就沿用閣老坊舊名。
鐘樓灣,位于古城東南角,舊因弄內(nèi)有土地堂而名土地堂弄。后在明嘉靖四十三年于巷東南隅建鐘樓,遂更名鐘樓灣。九萬圩,位于護城河北岸。舊時于護城河沿岸辟為小路,九萬圩遂成路名。
四丈灣,位于南門外下塘街南。因街長僅四丈余,且街在河道彎曲處,故名。迎春橋弄,因弄口起自迎春橋而得名。甘泉弄,位于小東門外橫穿竹行街,因弄內(nèi)有甘泉井而得名。
柳河沿,在縣東街南側(cè)。那里原有一條河岸上遍植柳樹的小河,巷依傍在河邊。榆樹街,本名大榆樹頭,因巷內(nèi)原有大榆樹而得名。菜園弄位于西言子巷北側(cè),因舊時弄內(nèi)有菜園而得名。
槐柳巷,位于古城中部書院街東側(cè),因舊時巷植有槐樹和柳樹而得名。小榆樹頭,位于南涇堂南,因巷邊植有小榆樹且路不長,故名小榆樹頭。皂莢弄在古城東部后塔弄西,則因弄內(nèi)有皂莢樹而得名。
人們在接觸一個地方時,印象最深的一般都是具有標志性的物體,如山、河、塔、倉、壩、庵、廟等。
在常熟的鎮(zhèn)名村名中,有以這些標志物為主要語素,附加方位語素命名的。這樣,不僅使地名具有了方位特征,更突出了直觀性。
如山前街表明在虞山之前,山灣里表明在虞山的彎曲處;東浜、南浜、南湖蕩、南滃村、西草蕩、西湖口、北長蕩、北塘灣、北珠涇滃以及里浜、里橫塘、里顏港、外浜、外王塘、后龍?zhí)?、小塔前,西倉前、壩東、壩西,庵前、庵西等,則表明這些村、巷、街、弄,或處于同一地的不同方位,或由于主要語素相同而分出東西南北、前后里外以示區(qū)別。
常熟不僅是江南水鄉(xiāng),還是名人輩出之鄉(xiāng),人們常以他們的故事傳說用為地方的名字,以此來表示對他們的紀念。
商相村,即大義小山村。據(jù)史籍記載,小山村是商相巫咸、巫賢父子的出生地,因以村名商相。
仲雍,一名虞仲。他南來之后,即到常熟,斷發(fā)紋身,與民同耕,促進了常熟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仲雍死后葬在烏目山上,人們還為了紀念他,把烏目山改名虞山。
言偃在孔門學成之后,回到常熟,“文開吳會”,在當?shù)貍鞯乐v學,傳播中原文化,對江南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人們?yōu)榧o念他,就把他居住過地方取名言子巷、子游巷。醉尉街,在東門大街南側(cè)。
唐代大書法家張旭任常熟尉時曾居住在那里。因張喜喝酒,人稱醉尉,因稱醉尉街。洗硯池,在醉尉街南,常熟尉唐大書法家張旭住宅前。張在揮毫書寫后,常在那里洗硯。
青果巷,位于古城中部,愿為明御史蔣欽的居住地。因蔣欽在任御史時,忠直敢諫,深得民眾愛戴。由于“敢諫”音近“橄欖”,而“橄欖”又名“青果”,故后人把蔣欽居住過的小巷取名青果巷。
君子弄,位于古城南門外平橋街南,原名君子居弄。明弘治年間舉人吳寅為官清正,已不言功,人咸德之,好事者題其門曰“君子居”,后人就以之名弄。
紫金街,位于古城北部通江路西側(cè),明章珪曾居住在那里。章珪于宣德年間出任御史,有衣紫封金之榮。后人即“紫金”兩字名其里。
有些則與地方的政治軍事活動有關(guān),是政治軍事活動在地名上留下的歷史痕跡。
六房灣,位于古城南部午橋弄南,因巷內(nèi)先后有人擔任過六房書吏。稅務(wù)弄,在古城南部紅旗北路西側(cè),因明清時弄設(shè)有稅務(wù)機構(gòu)。
教場灣,位于小東門外教場灣河北岸的河道彎曲處,清代,這里設(shè)有操練兵馬的教練場,故名。壇上,在南門外君子弄中段北側(cè),舊時官方在此設(shè)壇祭天,以求風調(diào)雨順。
人類活動首先是氏族聚居、家族繁衍的活動。以姓氏命名的村鎮(zhèn),就具有這樣的文化含義。
位于常熟東隅的何市,是因明嘉靖年間湖廣布政使都事何墨于橫瀝創(chuàng)市廛,居商賈,從而更名何市。
位于新港鎮(zhèn)中部的吳市,原是一個村落,因有東西兩溪而名雙溪。明代,吳氏大族在那里定居后,漸漸形成市集,遂名吳市。
徐市,原是一個名叫李墓的村莊,因吳越國將軍李開山死后埋葬在那里而得名。明人徐栻之祖徐鯤創(chuàng)辦市集。嘉靖間,徐栻中進士后,歷任高官,徐姓成集鎮(zhèn)上的大族,遂名徐市。
有些里弄,因曾有名人居住而得名。如常熟古城區(qū)的葛家弄,因明萬歷間御史葛邦典居住弄內(nèi)。蕭家廊下,因明萬歷年間進士蕭應(yīng)宮建住宅于巷中。
趙弄,因建有明萬歷間吏部左侍郎藏書家趙用賢的住宅與藏書樓。翁家巷門,因翁姓大族尤其是翁同龢家族曾居住巷內(nèi)而得名。
位于古城西部荷香館西的翁府前,則因清康熙年間刑部尚書翁叔元于此建了宅府??娂覟常挥诠懦悄祥T外西市河南側(cè)。因小巷中部有一彎曲,早年又為繆姓人所居,故名。
位于小東門外橫涇塘東西兩岸的陳家市與范家市,都是因明代為陳氏家族、范姓家族聚居后形成集市而得名。
還有一些地名,與人類的經(jīng)濟活動有關(guān),如鹽鐵塘、琴川運河等。鹽鐵塘,于西漢初開挖,主要用來運輸鹽鐵而得名。
琴川河,又名琴川運河,其南接州塘,直達蘇州、杭州等地;北經(jīng)福山塘出海,直達山東登萊、河北密云等地,尤其在南宋時期,常熟的滸浦、福山,被朝廷視為拱衛(wèi)京畿門戶的戰(zhàn)略要地和連接故疆沂(現(xiàn)新沂一帶)、密(現(xiàn)河北之密云)、萊(登萊等地)的重要通道(《吳郡志·縣記》)。
我市莫城,因春秋時吳國著名冶匠干將、莫邪在那里鑄劍而得名。冶塘則是晉時江右的冶鑄之所,為其時江南的兩個冶鑄所之一。
支塘窯鎮(zhèn),則是當年磚瓦燒制的土窯密集之地。練塘鴛鴦橋村的白窯頭,則是常熟最早燒制石灰的窯廠所在地。
常熟地名帶有“倉”字的,有因弄內(nèi)有某家的家倉的倉巷,舊時弄南建有糧倉的北倉弄,宋時曾在那里建過南倉的南倉村;
有位于南門外繆家弄南因直通倉浜河而得名的南倉弄,位于小東門外,有以東糧倉而得名東倉街、東倉弄、倉河沿、倉浜底;
有位于南倉弄末端,舊為停泊船只裝運南倉糧食之河道倉浜河等。
東門大街南側(cè)的水弄,舊時弄內(nèi)有近月樓茶館。茶館與附近居民都要經(jīng)過此弄到青禾家橋下取水,弄內(nèi)經(jīng)常被弄得濕漉漉的,滿地是水,民眾就稱是弄為水弄。
東、西面店弄,位于古城西部,明時,這里有一磨面店,兩弄處磨面店東西兩側(cè),故名。南門外繆家灣那里還有一個南面店弄,因清初弄內(nèi)開了個面粉坊并兼營生面。
竹行街,位于小東門外阜安灣南岸,因舊時街上多竹行而得名。電燈浜,位于小東門外陳家市北一小河浜旁,民國初期那里曾建辦過電燈公司。
酒庫路,在南門外白雪路東,舊時那里有酒庫。染坊弄,位于古城南部南趙弄南側(cè),舊時因那里開有染坊。柴場,位于古城東泰安橋西堍南側(cè)顏港河邊。
舊時,大東門外農(nóng)民常把稻草用船運到泰安橋堍銷售,人們便肥那里稱作柴場。
宗教活動,在舊社會是人類重要活動之一,人們對某些宗教活動場所印象比較深刻,故常把某些場所用為地名的主要語素,從而使地名蘊含了宗教文化。
如廟弄,因弄口對面原有一座城隍廟。周神廟弄,宋代孝子周容原住弄內(nèi)。后人為紀念他,就在弄內(nèi)建了周神廟,人們也就把建有周容神廟的弄,叫做周神廟弄。
天燈弄,在城東方塔街南側(cè)。因舊時方塔上掛的天燈對著是弄,故名。興福街,因街北端有崇教興福寺。東殿巷,舊時巷內(nèi)有東殿圣王廟。文昌弄,舊時弄內(nèi)有文昌廟。
天寧寺巷,于古城北部紫金街西側(cè),舊時那里有天寧寺,故名。觀弄,位于古城西部西門大街南側(cè),因弄內(nèi)有致和觀而得名。
報本街,位于古城南部山塘涇岸南側(cè),宋時,街內(nèi)建有報本道院,原名報本道院街,后簡化成報本街。
關(guān)帝弄,位于南門外南倉弄南側(cè),舊時弄內(nèi)有關(guān)帝廟,是紀念三國時關(guān)云長關(guān)圣帝君的宗教場所。觀音堂,又名馬家觀音堂,在小東門外阜湖路南,因舊時弄內(nèi)建有觀音堂而得名。
常熟歷來人文薈萃,崇文重教,以書院、讀書命名地名,是常熟地名的一大特色。
書院街,原為書院弄,因弄內(nèi)有思文書院。梅李鎮(zhèn)西街亦有一條書院弄,因清時有梅李書院而得名。
學前街,因街坐落于舊時儒學學宮和文廟之前,街內(nèi)有市文物保護單位——宋代的學泮池及古井,還有宋代建造元代修葺的言子專祠。
還有一個社區(qū)居委會,因地處學前街而名“學前”;碧溪、吳市各有一個住宅小區(qū),均因在學校之前而名“學前新村”。學前路有兩條,一在王市,一在白茆,都因在學校之前而得名。
學前弄也有兩條,一在謝橋的南苑弄與謝橋大街之間,一在古里的東大街北側(cè),亦都在學校之前而得名。
學文路,是虞山鎮(zhèn)九里集鎮(zhèn)九里大街南端的兩條道路。一往東,到興隆中心小學教師后圍墻的名學文東路;一條往西,在興隆中學后側(cè)連接九華山路的名學文西路。
在古城東部的文化片區(qū),因江蘇省常熟中學、常熟市中學、常熟昆承中學都集聚在那里,因而將新建那里的道路,命名為培文路、匯文路、凱文路和競文路。
昭文路,在城區(qū)東部,常滸河北岸,因舊為昭文縣的主要道路而得名。而昭文縣,得名于南朝梁太子蕭統(tǒng)在常熟編輯《昭明文選》的典實。
言子巷,在古城中部縣后街北側(cè),因巷內(nèi)有言子故居而得名。讀書里,一名虞山西巷,又名昭明里。位于古城西部,石梅廣場西側(cè),因北端在南朝梁時為昭明太子讀書處(現(xiàn)有昭明太子讀書臺),故名。
早在春秋時期,常熟人言偃即求學孔門,學習禮儀。學成歸來后,又“道啟東南”,以“仁德”教育民眾,常熟很早就成了弦歌之地,禮儀之邦。
由以“德”“仁”“信”“善”等儒學主張為地方命名的亦有很多。在舊時的鄉(xiāng)里名中,即有感化、積善等鄉(xiāng)名,有崇信、崇善、崇德、昭德、安仁、修仁、德仁、集善、進賢、集賢、宣慈、孝慈、和興等里名。
到了現(xiàn)代,依然有許多帶有“德”“仁”“信”“善”等字詞的路名、村名、居委會名,
如虞山鎮(zhèn)興福管理區(qū)有報慈南村、報慈社區(qū)居委會,報慈北路,方塔區(qū)有報本街、報本社區(qū)居委會,大義區(qū)、大義橋有大義社區(qū)居委會,莫城區(qū)恩潭路、恩潭新村,謝橋區(qū)有勤豐村、勤豐路、雙忠路;
海虞鎮(zhèn)福山村有德豐、德富自然村;支塘鎮(zhèn)盛涇村有自然宅基恩浜;辛莊鎮(zhèn)常南村有自然宅基善長涇,新港鎮(zhèn)滸浦集鎮(zhèn)上有善堂北弄、善堂南弄。
常熟人不僅崇尚禮儀,還講究雅致、文雅。反映在地名上,就是將一些較為粗俗,或夾雜著一些地方語音,不便外人記認的地名,通過諧音,改字易意,加以雅化,使地名由俗入雅,富含書卷氣息。
如班巷,原名浜巷,是將一河浜填塞后形成的小巷,后漸名班巷。
午橋弄,在南涇堂南。原因弄口有一跨南涇塘的烏橋,故名烏橋弄,后為午橋弄。
忠勝巷,位于今方塔街之東段,據(jù)傳,明代楊儀兩姐所嫁男人,一姓周、一姓沈,俱不壽。兩姐守寡時均居住在那里,縣令為她倆居住的小巷題名周沈巷,后更為忠勝巷。經(jīng)過易字,就帶有了喜慶、吉祥等含義,容易被人接受。
大、小步道巷,明初,兩巷間建有捕盜同知署,因名捕盜巷。明嘉靖間,建寧知府張文麟為其三子建造大宅,以大捕盜之諧音“大步道”題其宅名,后遂將捕盜巷改為步道巷。
五福街,早期,那里居住著周、歸、李等五戶人家,稱五戶家,后雅化為五福街。
秀崖弄,位于古城南部,原因弄內(nèi)有制作繡花鞋的店鋪,故稱繡鞋弄,以后雅化為秀雅弄,后又訛為秀崖弄。
繡屏弄,位于古城北部清權(quán)坊的路對面,原因弄不長,但較平整,名小平弄,后雅化為繡屏弄。
洙泗弄,在清權(quán)坊巷北側(cè),舊因?qū)O主司居住在那里,名主司弄,后雅化為洙泗弄。
地方上流傳的傳說故事,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亦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質(zhì)文明的組成部分。
人們?yōu)榱吮磉_征服自然、戰(zhàn)勝自然的愿望,創(chuàng)造了許多美麗的故事與傳說。人們還以這些故事、傳說給地方冠名。
例如:
項涇,傳說秦末項羽率領(lǐng)起義軍來到楊園南的一條河道附近時,正值夜幕降臨,項羽即傳令在河邊安營扎寨。義軍紀律嚴明,不拿老百姓的一針一線,還幫助老百姓干活。后百姓感念項羽,就在項羽義軍扎營的地方,建造了項王廟,并把那條小河取名項涇。
焦桐街,傳說蔡邕到常熟見一個正在煮飯的居民,把一塊上好的桐木推進灶堂,立即俯下身去,將桐木取出,并將桐木買下來制作了一張古琴。因這琴的尾端已被燒焦,故取名焦尾。后來,人們就把那個煮飯人居住的街道名之曰焦桐街。
小三臺,位于虞山東麓仲雍墓南下面。相傳漢黃初平來虞山東坡牧羊,后叱羊為石,所以,那里的石塊猶如散布在山坡上的羊群。其中較大的一塊名初平石,石上有八個酒盅印,相傳八洞神仙曾以石為臺,在此飲酒。小三臺亦是黃初平叱羊而成的三塊并峙的巨石,石面平整如臺,故名小三臺。
石梅,相傳漢黃初平來虞山游玩,投梅核于山坡石壁間,一夜成樹。后仙去梅空,僅留七朵梅花于石壁上,故人們把那里取名石梅。
另外,古里淼泉的下甲村,傳說是宋王趙構(gòu)南渡后,在那里卸下盔甲,裝扮成平民的地方;而在下甲村稍南的龍旋宮,原是一古廟,因趙構(gòu)走到廟里后,夜不能寐,在廟內(nèi)轉(zhuǎn)了一夜而得名。
而梅李鎮(zhèn)的寨角村,因宋代名將韓世忠?guī)П菇饡r,曾在那里安營扎寨,屯過兵。新中國建立后,曾在那里的河道中,發(fā)現(xiàn)過抗金將士用以飲水的韓瓶。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戰(zhàn)亂以及水災(zāi)、疫病等自然災(zāi)害頻繁,給人民帶來的侵害是很多很大的;人們普遍產(chǎn)生了祈求太平、富裕、安康等心態(tài)。
人們期望天下太平、社會安定,期望百業(yè)興旺;希望自己生活富裕,不生疾病,過上和和順順,安居樂業(yè)的日子。于是,人們將含有這些愿望的詞語用作地名,以表示對安寧、昌盛、富裕、吉利的祈求。
如泰安街,位于古城大東門外常滸河北岸,有太平安寧、國泰民安之意。永康弄,在小東門里水關(guān)橋堍,有求永遠康寧之意。
興福街,位于古城東部方塔園南大門前,地名寓有增人福祉之意。在興福街之西的吉祥弄和在古城南部祝家河旁的如意弄,都以吉祥如意之意命名。
長壽里,位于古城北部小三臺北,現(xiàn)為博物館所在地;長壽橋,原在古城南門外闊墩里,民國后已拆除。一地一橋,均名長壽,都有祈求長壽之意。
富康路、富泰路、富興路,均位于城區(qū)東部青墩塘南側(cè),于2004年新建,寓富貴安康、富裕太平、富裕興盛之意。
地名是人們賦予地方的名稱,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種精神財富。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并追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常熟的諸多地名,不僅完整地保存下了當年的歷史信息,而且也透視當?shù)厣鐣?jīng)濟的發(fā)展軌跡。
因此,人們賦予地方的名稱——地名,她既是地方濃縮的歷史,又是地方璀璨的文化。常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地名中即可窺見一斑。
■ 本文原載《常熟史志》第9期 章明明
原文標題:常熟地名及地名文化 有刪節(jié)
■ 編輯:一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