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喝茶的人越來越多,關注紫砂文化的人也越來越多。但不少新壺友問及最多的就是紫砂泥料問題,許多新手壺友在選擇紫砂壺時,經常會聽到賣壺商家夸獎泥料如何好,如何珍貴,甚至連“祖?zhèn)鳌薄蔼氂小薄罢凇钡纫活惖氖裁凑f辭都有。 對于新手來說選擇一把實用的紫砂壺,泥料確實很重要,紫砂泥料的種類非常的多,但總體來說分為三大類:紫泥,紅泥,綠泥,三大類中又分為很多小類,平常我們聽的最多的比如:原礦底槽清,清水泥,原礦段泥等等。 第一大類:紫泥 (1)底槽青,因通常處于紫泥泥層底部,礦料一般呈紫褐色致密塊狀,有青綠色豆斑狀,燒成后呈紫紅色,泥質細膩,成色穩(wěn)重,是近代制壺名家廣泛使用的泥料。 (2)清水泥,一般為紫褐色致密塊狀,燒成后呈紫棕紅色,高溫呈紫黑、暗青色,清水泥色澤古樸,使用時間長了壺呈現紅潤包漿色。 (3)天青泥,號稱泥中極品,色澤呈現青灰色,制作出的壺古樸穩(wěn)重,這種泥目前比較稀少。 第二大類:紅泥 (1)紅皮龍,一般產于黃龍山淺表碎石層中,也稱野山紅泥,呈淺暗紅色致密塊狀,燒成后呈紅色、暗紅色,含有較高石英,久用壺色越發(fā)紅潤。 (2)降坡泥,降坡泥系修建陶都路時,在青龍山與黃龍山交界處降坡工程中產出,故名降坡泥,色澤古樸,黃中帶紅,燒成后壺中隱現,質感非常漂亮。 (3)朱泥,礦料呈黃色致密塊狀或團塊狀,質地均勻細膩,燒成后呈朱砂色、朱砂紫、海棠紅等,因收縮變形較大,故有“無朱不皺”之說,適宜做小品。 (4)大紅袍,含氧化鐵,在煉泥過程加入天然鐵紅粉提升紅色,經過窯燒會變成大紅色,泥質細膩密度高、高結晶,泡茶柔順好喝,經過泡茶養(yǎng)成色澤艷紅非常討喜。 第三大類:綠泥 綠泥又分為段泥(原礦段泥,芝麻段泥,黃金段泥)綠泥(墨綠泥,本山綠泥) (1)原礦段泥,稱之“老團泥”,外觀近白色,夾深綠斑點;除可當泥胚製陶外,亦可磨篩成細顆粒,作為調砂效果之用;燒成后呈次鵝黃色,略含極少數紅色斑點。 (2)芝麻綠泥,呈青綠色致密塊狀,燒成后胎質中含黑砂質點較多,故稱為“芝麻綠泥”,有白麻子泥、紅麻子泥。 (3)原礦黃金段泥,黃金段泥為段泥的一種,是段泥礦經風化的一層,其色澤分明,透氣性佳,為段泥中佳品,存量稀少。 (4)墨綠泥,因礦料呈墨綠色,故稱“墨綠泥”,燒成后呈米黃色、淺黃色,高溫透青。 (5)本山綠泥,一般指黃龍山優(yōu)質綠泥,呈淡綠色致密塊狀,燒成后呈淺黃、米黃色,高溫泛青綠色。 目前紫砂泥料方面爭論比較大的就是本山料和外山料,本山料指出產紫砂礦料的“黃龍山”礦區(qū)。而外山指的是黃龍山礦區(qū)以外的所有紫砂礦區(qū)的泛稱。就目前而言本山料占絕對優(yōu)勢,外山料被貶的一文不值。其實這有點夸張,不知道你們怎么認為的呢? 我們都知道紫砂礦是自然礦產資源,既然是礦產資源,那么它的形成應該是由地質因素(地層、巖石、構造)來決定的,那么礦的品質也應該受到地質條件的影響,而不是人為的地理地區(qū)來劃分。 宜興的紫砂陶土資源基本分布在南部的丘陵山區(qū)(丁蜀、洑東、湖?、太華、張渚等鄉(xiāng)鎮(zhèn)),而這些丘陵地帶是處于浙江天目山脈延伸過來的余脈之上。同樣處在天目山余脈的長興、安徽、廣德同樣存在著大量的紫砂陶土資源,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可以說天目山余脈隱藏著巨大的陶土礦田,因為地下的礦脈是相連的。而礦田在地質學上也有相關的解釋:是指在統(tǒng)一的地質作用下形成的,成因上相似,空間上相鄰的一組礦床分布區(qū)域。分布面積一般在幾十到一兩百平方公里。 而目前市場上還在繼續(xù)宣揚本山礦才是正宗紫砂礦這樣言論,其中也是我們當地行業(yè)乃至政府的一種地方保護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黃龍山已經成為眾多壺友心目中的紫砂圣地,也成為了一個響亮的名牌,并且形成了巨大的效應。 但稍微細心一點的壺友你應該不難發(fā)現,現在市場上絕大多數商家的泥料描述都寫著“黃龍山”原礦。而事實上,目前市場上很多紫砂壺的泥料確實是原礦紫砂,但是并不是黃龍山的單原礦紫砂礦料 |
|
來自: 鏡花水月00039 > 《紫砂壺制作與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