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yī)公開課 >>>第1290課<<< “痛在心口窩,三合共四合”。這是我在幼年時代,外祖父教我背誦的一句口訣?!靶目诟C”指上腹部胃脘處,“三合”是三合湯,“四合”是四合湯。此湯以治療久痛難愈,或服其他藥不效的胃脘痛,為其特點(diǎn),對新患的胃脘痛根據(jù)辨證論治進(jìn)行加減,也有效果。 通過40多年的臨床應(yīng)用,理解也逐漸加深,摸到了一些加減方法,成為治療胃脘痛經(jīng)常使用的方劑,常常收到良效。 三合湯 高良姜6~10克、制香附6~10克 百合30克、烏藥9~12克 丹參30克、檀香6克(后下) 砂仁3克 主治: 長期難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胃痛藥無效者,胃脘喜暖,痛處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舌苔白或薄白,脈象弦,或沉細(xì)弦,或細(xì)滑略弦,虛實(shí)寒熱癥狀夾雜并見者(包括各種慢性腎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粘膜脫垂、胃神經(jīng)官能癥、胃癌等所致的胃痛)。 方義: 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湯、丹參飲三個藥方組合而成,故名“三合湯”。 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等成分組成。良姜辛熱,溫散寒。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理氣行滯,利三焦,解六郁。二藥合用,善治寒凝氣滯胃痛。寒凝重者,重用高良姜,因氣滯而痛者,重用制香附。 百合湯由百合,烏藥組成。百合性味甘平,主入肺胃,降泄肺胃郁氣,肺氣降,胃氣和,則諸氣俱調(diào);配以烏藥快氣宣通,疏散滯氣,溫順胃經(jīng)逆氣。二藥合用,既能清泄肺胃郁氣,又能防止百合平?jīng)鲋?,有礙中運(yùn)。再參《本經(jīng)》說百合能“補(bǔ)中益氣”,王好古說烏藥能“理元?dú)狻?。故本方更適用于日久不愈,正氣漸衰之證。 丹參飲為丹參、檀香、砂仁三藥組成。是治療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其中丹參味苦,性微涼,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檀香辛溫,行氣調(diào)中,和胃行脾。三藥相合,以丹參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滯,又能理胃氣,再兼丹參功同四物,砂仁兼益腎“理元?dú)狻?,“引諸藥歸宿丹田”,故對久久難愈,氣滯血瘀,正氣漸虛的胃脘痛,不但能夠活瘀定痛,并能養(yǎng)血、益腎、醒脾、調(diào)胃。 以上這三個藥方相合,組成三合湯則既主氣又主血,既主寒又主滯,治療心腹諸痛,既能治病,又能益人,功效比較全面。 加減法: 寒凝為主,遇寒痛重,得暖則舒,白脈緩,或沉弦,證屬胃寒盛者,可減丹參為20克,加砂仁為6克,高良姜用10克,再加吳茱萸5克、于姜5克。 兼有胸脘發(fā)悶,泛惡吐水,喜干食,不欲飲水,舌苔白膩,便溏脈濡,證屬中濕不化者,可加陳皮10克、半夏9~12克、茯苓10~15克、木香6~9克、煅瓦楞10克。 兼有右脅或兩脅脹痛或隱痛,情緒不佳則胃痛加重,喜長吁、噯氣,大便時干時軟,脈象沉弦或弦細(xì),證屬肝郁犯胃者,輕可用高良姜,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克、厚樸10克、炒川子10克、綠萼梅5克、白芍10克,把香改為9克。 兼有口苦,舌苔微黃,雖思冷飲食,但食冷物痛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熱感,脈略有數(shù)象,證屬標(biāo)熱本寒者,減高良姜為15克,加炒萸連6克、炒黃芩9克、千年健12克,去砂仁。 兼舌紅無苔,口干不欲飲水,飯后遲消,大便少而澀,或干燥,證屬中焦氣化不利,津不上輸者,可加知母9克、焦三仙各9克、香稻芽10克、葛根9克。 大便色黑,潛血陽性者,加白及9克、生藕節(jié)15~20克、茜草炭12克,減良姜為5克。 舌紅無苔,口干,喜稀飲食,夜間口渴,胃中有灼熱感,食欲不振,大便干澀不爽,脈象沉細(xì)數(shù),或弦細(xì)略數(shù),證屬胃陰不足者,可減良姜為3克,去砂仁,加沙參9克、麥冬6克、知母9克、白梅花3克。 四合湯 即在上述三合湯中,再加失笑散(蒲黃6~10克、五靈脂9~12克),四個藥方合用,故名四合湯。 主治: 同三合湯,但又兼有胃脘刺痛,痛處固定,唇舌色暗或有瘀斑,或夜間痛重,脈象沉而帶澀,證屬中焦瘀血阻滯者。 方義: 在三合湯的基礎(chǔ)上,又加蒲黃活血散瘀,五靈脂行血止痛。二藥合用,再配合丹參活瘀止痛的功效增強(qiáng),對中焦有瘀血阻絡(luò)而發(fā)生的心腹疼痛有良好療效。四方合用,既有氣藥,又有血藥,既能祛邪,又兼益人,所以對久治不愈的胃脘痛,能發(fā)揮特有的效果。 加減法: 兼有嘔血、便血者,須改用蒲黃炭、五靈脂炭,再加白及10克、生藕節(jié)20克,或藕節(jié)炭30克、三七粉2克(分沖)、伏龍肝60~100克(煎湯代水),香附也要炒黑,可去砂仁。 如無嘔血、便血,但大便黑色,潛血陽性者,也可用蒲黃炭、靈脂炭,或再加白及、烏賊骨等。其余加減,同三合湯。 醫(yī)案 張××,女,49歲,歌舞團(tuán)演員。 素有胃痛已6年,近半年來病情加重。漸漸消瘦,面色萎暗,舌苔根部較白,胃部疼痛喜按,得熱減輕,脘部發(fā)堵,腹部發(fā)脹,精神不振,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二便尚調(diào)。右手脈象細(xì)弦,左手脈沉細(xì)。于10月4日在××醫(yī)院做胃鏡檢查,診斷為多發(fā)性潰瘍。 根據(jù)其疼痛已久,久病入血,并見痛處固定,腹脹脘堵,右脈細(xì)弦,診為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痛。再據(jù)其喜按喜暖,知兼有虛寒。治法采用溫腎調(diào)肝,行氣活瘀之法,以四合湯加味。 處方如下: 高良姜10克、香附10克、百合30克、烏藥10克、丹參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5克、吳萸6克、生蒲黃9克、五靈脂9克、茯苓15克、木香6克。7~14劑。 二診(11月5日):進(jìn)上藥后,胃已不痛,精神好轉(zhuǎn),右手之脈已不細(xì),弦意亦退。仍感胃部發(fā)堵,但已不發(fā)脹。再守上方,稍事變動。上方烏藥改為12克,檀香改為8克,砂仁改為6克,五靈脂改為10克,加桂枝9克、蘇梗10克。7~14劑,效可繼服。 三診(11月20日):近日因生氣,又有胃痛,但較以前輕。改檀香為9克,桂枝改為6克,加白芍12克。7劑。11月28日住入×××醫(yī)院。自覺癥狀已消失,停中藥,等待胃鏡復(fù)查。12月5日,胃鏡檢查:10月4日所見之潰瘍,已經(jīng)愈合。不必再治療,于12月7日出院。 版權(quán)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