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到打官司的時候,很多人都會不知所措,生平第一次都是不知道該從何入手,很多人會選擇咨詢律師,或者網上搜索一下遇到這樣的事該怎么辦。作為律師參加過不少志愿者活動,為老百姓義務咨詢,有些人會拿著收到的訴狀直接咨詢:律師,你看這個案子我應該怎么辦? 往往這些拿著訴狀來的人,都不太會請律師。不請律師的原因各種各樣,有的是因為經濟條件不允許,覺得律師費太貴;有的是因為喜歡多方咨詢后,綜合了所有對自己有利的說法,就沒必要找律師了。 通常情況下,我遇到這些拿著訴狀到義務咨詢點來的人,會根據案子的具體情況,建議他們要不要找律師。對于給出不要請律師建議的人,特別是當被告的人,我都會建議他們:別寫答辯狀!別寫答辯狀!別寫答辯狀! 很多人看到這里會不明白,為什么不能寫?那不是法院發(fā)給我的材料里,明確要寫的嗎?如果我不寫,對我的案子會不會有負面影響? 通常情況下,當原告向法院起訴后,法院會寄給被告起訴狀和證據,還會送達一張“某某法院應訴通知書”,上面不僅會載明案號、案由,還會將有關應訴事項通知被告。應訴事項包括你的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不會寫的很詳細,一般只寫民事訴訟法第幾條等規(guī)定)等,其中就有一條是“在收到起訴狀副本后X日內提出答辯狀,答辯時應提交法律文書送達地址確認書,如不按時提交答辯狀、證據材料及證據清單和法律文書送達地址確認書,不影響本案的審理?!?。 那么我為什么不建議被告寫答辯狀呢? 一,因為答辯狀交與不交都不會影響案子的審理。 從應訴通知書上可以看出,不按時提交答辯狀的后果,僅僅是不影響案件的審理,而不是放棄訴訟權利。 除了寄書面答辯狀意見,還有 “當庭答辯”,就是指你可以在開庭的時候,把你的答辯意見說出來。法院在開庭審理的時候會有這一個程序,這個程序是法定的,是必須的。 當法官敲了法槌表示正式開庭后,先是由原告陳述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接著法官就會讓被告對原告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進行答辯。 因此可以理解為,你有兩次發(fā)表答辯意見的機會,一次是收到應訴通知書的時候,將書面答辯意見寄給法院。另一次就是開庭審理時進行的當庭答辯,不需要你提供書面意見,書記員會負責幫你記錄。 二,寫了答辯狀會讓對方當事人探知你的答辯思路,補強證據。 所謂答辯狀,就是你對于對方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進行抗辯,講清楚為什么你不同意對方的訴訟請求。這樣你就必須把你不同意的理由講出來,你的理由就是你的思路。 如果你在接到應訴通知書后,在開庭前向法院寄了答辯狀,法院就會寄給對方。對方在收到后,就能知道你將會從哪方面入手進行抗辯,那么對方就會有所準備,然后針對你的答辯思路尋找對策。而你等于是提醒了對方,你哪方面的證據是不夠的,所以我認為你的訴訟請求是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 法院在給被告發(fā)起訴狀副本、應訴通知書時,往往還沒有安排開庭時間,或者即使安排了開庭時間,也會給予充足的時間間隔,讓被告去準備證據。 在起訴時,原告提交的證據可能并不是很完善,如果你提前向法院寄了答辯狀,等于給了原告二次補正的機會,這樣他就有時間再去補充相關證據,這對于被告是不利的。 三、答辯狀寫不好,反而會成為對方的證據。 這一點是與起訴狀中的“事實與理由”部分一樣,多寫或者寫錯都會被對方當作一種自認。因為自認,就會成為對方的強有力的證據,因為自認,對方連舉證都不需要了。一旦提交了白紙黑字的答辯狀,就再也沒有改口機會。 可能有時候當事人認為自己文筆不錯,寫寫更能表達一下自己對原告訴訟請求的不滿,但是法律文書真不是能隨便寫的,帶有感情色彩的文字,會讓當事人越寫越覺得自己有道理。 對于文筆不錯的人,我的建議是:寫,可以,但是不要提前交,哪怕你在開庭時,照本宣科的讀一遍,也比提前讓對方知道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