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方主治:溫疫發(fā)熱,煩躁,大便燥。 二、組成 白僵蠶(酒炒)二錢,全蟬蛻一錢,廣姜黃(去皮)三分,川大黃四錢。 三、用法:共研細末,和勻。據(jù)病之輕重,分2~4次服,用黃酒,蜂蜜調(diào)勻冷服。中病即止。 四、方解 ①白僵蠶、蟬衣,辛咸性平,氣味俱薄,輕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祛風除濕,清熱解郁,(熱痰瘀)。 2、氣機郁滯,郁熱外出之路不暢。欲使郁熱得以透達于外而解,必須展布氣機。姜黃氣辛味苦性寒,善能行氣活血解郁。氣機暢達,熱乃透發(fā)。 3 大黃:大黃苦寒降泄,清熱瀉火,通腑逐瘀,擅降濁陰,推陳致新。溫病本質(zhì)是郁熱,故用大黃以清熱瀉火,使里熱下趨而解。 4、大黃、姜黃,苦寒沉降,瀉火解毒熱與痰郁熱瘀。 5、《內(nèi)經(jīng)》曰“火郁發(fā)之”,火(瘀、痰)郁當發(fā)散出去,就如一個人在房間里呆得太久,郁悶想出去,不出去就生悶氣,然后氣機紊亂,加重痰瘀熱毒,導致氣機更加紊亂.....解郁的關鍵在調(diào)暢氣機,氣機舒展則郁開火散(火散則痰解瘀通),見《趙紹琴溫病講座》。 6、瘀和痰、郁熱三者可以相互轉化,互為因果。雖然重點在散火郁,但是同時可以解痰解瘀,解郁,散火郁的關鍵在于,調(diào)暢氣機,氣機順,升降有序 ,各種生理功能自然恢復。 總之,楊栗山對內(nèi)經(jīng)“火郁發(fā)之”之旨頗有研究。他認為:溫病乃怫郁為重,郁而化熱,阻塞氣機升降,治療上須采用“郁而發(fā)之”的原則,倡導宣郁清熱為法則以調(diào)節(jié)表里三焦氣機升降,使周身氣血流通,升降復常,陰陽平衡,獨創(chuàng)升降散即是此意。 五、辨證要點 1、有熱、有火、有風、有瘀、不通為主要證候都可以,伴有心情的不舒暢、唉聲嘆氣、失眠,疼痛等表現(xiàn),2、舌質(zhì)紅、舌苔干紅、或是舌苔有紅點,或是舌紅少苔,3、脈沉細而燥急。4、郁熱上沖則面赤,然因氣滯而氣血不暢,故面雖紅而有暗滯之感,郁重者,可面色青紫而暗滯。5、或有大便不通。 六、病機辨證:陽明火郁氣滯證。 七、臨床運用 ①治療腹痛 ②閉經(jīng),以及月經(jīng)淋漓不斷 ③崩漏 ④跌打損傷 ⑤肝脾腫大 ⑥腰椎間盤突出 ⑦眩暈 ⑧瘀血發(fā)狂 ⑨失眠 八、臨床加減運用 1、升降散可以和梔子豉湯,梔子豉升降散,合方運用治療煩躁。 2、升降散被楊栗山運用本方出神入化,或是只用僵蠶,蟬衣代替升降散。比如:加味涼隔散:白僵蠶(酒炒)3錢,蟬蛻(全)12枚,廣姜黃7分,黃連2錢,黃芩2錢,梔子2錢,連翹(去心)3錢,薄荷3錢,大黃3錢,芒消3錢,甘草1錢,竹葉30片。功能主治大頭、瓜瓤等溫病危在旦夕。溫證羊毛,火郁于上,壯熱面赤,唇燥舌干,煩燥譫言,胸悶氣滯,脈象數(shù)實;或是增損三黃石膏湯,主治 溫病三焦大熱,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干面赤,苔黃唇焦,身如涂朱,煩渴引飲,神昏譫語。石膏八錢,白僵蠶三錢酒炒,蟬蛻十個,薄荷二錢,豆豉三錢, 黃連二錢,黃柏二錢鹽水微炒,黃芩二錢,梔子二錢,知母二錢。 3、升降散加小柴胡,柴胡升降散共同調(diào)節(jié)三焦樞機。 4、升降散加逍遙散,逍遙升降散調(diào)暢氣機,舒肝理氣。 5、升降散,恒加豆豉10克,梔子7克,連翹15克,薄荷4克,助其清透之力,名之曰新加升降散。(李世懋新加升降散) 6、升降散加保和丸,升降保和丸治療小兒食積化熱發(fā)燒。 7、升降散加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龍牡升降散治療驚恐失眠。 8、升降散加達原飲,達原升降散治療瘟疫發(fā)燒。 9、升降散加犀角地黃湯,犀角地黃升降散治療陽明火郁出血證。 10、升降散加麻杏石甘湯,麻杏石甘升降散治療太陽陽明火郁發(fā)熱。 11、因濕遏熱郁者,加茵陳、滑石、佩蘭、石菖蒲等。 12、溫邪襲肺致郁者,加淡豆豉、梔子皮、連翹、薄荷、牛蒡子等。 13、情志怫郁致郁者,加玫瑰花、代代花、綠萼梅、川楝子等。 14、瘀血而致熱郁者,加赤芍、牡丹皮、桃仁、紅花、紫草等。 15、痰濁蘊阻致熱郁者,加瓜蔞、川貝母、黛蛤散、杏仁、竹瀝等。 16、食積中阻而熱郁者,加三仙、雞內(nèi)金、炒枳殼、焦檳榔等。 九、類方鑒別 1、 桃核承氣湯不但有瘀還有陽明的內(nèi)熱,瀉下內(nèi)熱力量強;抵擋湯為血肉有情之品,去瘀血更強。 2、梔子豉湯也可以解郁宣發(fā)內(nèi)熱治療陽明火郁證,梔子豉湯偏重于清內(nèi)熱;升降散偏重調(diào)暢氣機從而達到瘀熱,兩者方法不同,目的一樣,所以有時可以聯(lián)用。 3、四逆散,逍遙散與升降散都可以解郁,升降散是通過調(diào)暢氣機升降來節(jié)郁(偏重氣逆化火);四逆散(氣逆實證),逍遙散(氣逆血虛水濕)是直接通過舒肝理氣來解郁的,但是他們也可以合方。 十、方歌 傷寒溫疫升降散,二蠶二黃瘀煩全。 選自《補遺方證躬耕錄》作者鄧文斌 十一、醫(yī)案 1、五心煩熱 劉月敏醫(yī)案:趙某某,女,60歲,1997年7月22初診。五心煩熱1月余。現(xiàn)癥:手足心及左胸自覺灼熱,心煩懊惱少寐,胸以上烘熱汗出,口苦,胸脅脹滿,喜嘆息,大便3-5日一行,小便黃熱,舌紅、苔黃厚少津,脈沉弦數(shù)。證屬木郁化火。處方:僵蠶10克,蟬衣10克,大黃3克(后下),片姜黃4克,柴胡10克,黃芩10克,郁金10克,梔子10克,生地15克。每日1劑,水煎服。2劑盡諸癥減輕,繼服3劑而愈。 按語:患者情志不遂,肝郁氣滯則胸脅脹滿嘆息;郁久化火,火熱內(nèi)郁則五心煩熱、口苦,郁火擾心則心煩不寐;兩脈沉弦,主氣機阻滯;脈數(shù)乃郁火內(nèi)逼之象。故以蟬衣、僵蠶、片姜黃宣暢氣機,疏解郁火;生地清熱養(yǎng)陰;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大黃清泄郁勢,黃芩、梔子以泄火。諸藥合用,氣機得暢,郁火外達,故愈(《溫病名方驗案說評》)。 2、不寐 田淑霄醫(yī)案:孫某,女,58歲。心煩甚,勿與人言,每晚服4片安定,只能睡2-4小時,頭痛,健忘,已半載有余。脈沉而躁數(shù)、寸脈盛,舌紅,唇黯紅。此郁熱擾心,心神不寧。法當宣泄心經(jīng)郁熱。處方:僵蠶9克,蟬蛻4克,姜黃6克,川軍3克,豆豉10克,焦山梔8克,連翹10克,生甘草6克。6劑后已可不服安定睡5-6小時,心煩大減。上方去川軍,加柏子仁15克,麥冬9克,丹參15克。八劑,癥除,脈已不躁數(shù)。囑服天王補心丹善后。隨訪一載余,睡眠正常(《溫病名方驗案說評》)。 3、氣滯火郁 孫某:男,47歲。1974年5月21日就診。情志不遂,脅肋脹痛,胸悶不舒,陣陣憎寒,四肢逆冷,心煩夢多,大便干結,小便赤熱,舌紅口干,兩脈沉弦略數(shù),病已兩月有余。證屬木郁化火,治當調(diào)氣機而開其郁,暢三焦以泄其火。處方:蟬蛻6g、僵蠶10g、柴胡6g、香附10g、姜黃6g、豆豉10g、山梔6g。2劑后諸證悉減,再2劑而愈(《趙紹琴臨床經(jīng)驗輯要》)。 |
|
來自: Dwb醫(yī)者仁心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