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時未必盡治標
哮喘的治療,習以“發(fā)時治標,平時治本”為原則,但日久反復發(fā)作者,由于痰濁久蘊,氣陰耗損,肺脾腎三臟漸虛,肺虛不能主氣,脾虛則生痰儲肺,腎虛則攝納失常。因此,即使在發(fā)作期,亦可見到咳喘疲嗚、氣短、疲乏、自汗、脈虛無力等正虛邪實之象,此時當虛實兼顧,不可單純拘泥于攻邪,尤其是大發(fā)作有喘脫傾向者,更應重視回陽救脫,即固其本。
通腑瀉熱亦治喘
肺與大腸相表里,其經脈相互聯(lián)絡,如《靈樞·經脈》云:“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其生理功能亦需相互配合而完成,肺的肅降功能有助于大腸的傳導,而大腸的傳導功能亦有賴于肺氣的肅降。若痰熱水飲壅肺,阻塞氣機,肺失肅降,則大腸傳導失職,腑氣不通,致大便秘結:大腸熱結,循經上擾,影響肺金,肺氣不利,可出現(xiàn)咳嗽氣喘等癥。此時須用瀉下法,才能使肺氣通利。對于一些頑固性咳喘患者,若用宣肺、清肺、瀉肺等法無效,但有腑熱便結時,可用通腑瀉熱法。腑氣通,肺氣降,則咳喘自平。
上盛下虛當兼顧
哮喘的病位主要在肺,但反復發(fā)作,必然由肺及腎,且兩者常相互影響。如痰熱蘊肺者,日久可耗損肺腎之陰,而陰虛火炎又可灼津成痰,上干干肺,致肺氣宣降失常;或困痰濁傷肺,腫虛及腎,氣失攝納,復感外耶,均可表現(xiàn)為咳喘痰多、氣短胸悶、口干神疲等肺實腎虛、上盛下虛之候。此時當疏泄其上,補益其下,權衡主攻輕重處理。
治喘未必盡用麻黃 麻黃是最常用的止咳平喘藥,《神農本草經》謂其能“止咳逆上氣”,因其性溫,傳統(tǒng)用于風寒犯肺之寒實證,而通過臨床適當配伍,常被廣泛應用于各種證型的咳喘病。但因肺為嬌臟.喜潤惡燥,而麻黃性散溫燥,發(fā)越陽氣,有耗氣傷陰之弊端,故對于哮喘虛象明顯者,還當慎用。 只要辨證準確,用藥恰當,不用麻黃同樣能獲得較好的止咳平喘效果。因此,見喘未必盡用麻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