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其脈癥,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太陽病篇總結 太陽病的病變部位涉及到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陽所主的肌表營衛(wèi),由于太陽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當體表的陽氣受邪,表氣不利的時候,多會導致肺氣宣發(fā)速降失調而出現咳或喘。因此手太陰肺的病證也會出現在“太陽病篇”。 風寒外襲是太陽病的主要成因。 太陽陽氣的量,三陽中最大,其陽氣作用的部位,主要在體表。功能有三:一是溫煦肌表;二是管理毛孔開合,調節(jié)體溫;三是防御外邪。“司開合,肥腠理,衛(wèi)外而為固”之意?!疤栔魍狻本褪侵柑栮枤獾男l(wèi)外功能而言,因此太陽陽氣也叫衛(wèi)氣。 太陽的陽氣作用于體表,有衛(wèi)外的功能,所以說太陽主表,而體表的陽氣被外來的風寒邪氣所傷,當然也就可以稱其為太陽病了。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營為衛(wèi)之守,衛(wèi)為營之使,營衛(wèi)相將而不相離,共同形成了溫養(yǎng)濡潤、保護體表的作用,由于太陽病是外來的風寒邪氣損傷體表陽氣,自然就會傷及營氣,“太陽主表而統(tǒng)營衛(wèi)”,故太陽病也包括了營衛(wèi)的病癥。 太陽陽氣的化生、補充和布達。 太陽陽氣化生于下焦,膀胱在腎陽的溫煦作用下通過氣化作用化生陽氣,此陽氣通過膀胱經脈和三焦向體表輸布。補充于中焦,太陽陽氣在體表不斷的消耗,必須依賴中焦脾胃所攝入的水谷精微之氣不斷的補充能量。太陽陽氣宣發(fā)于上焦,太陽陽氣雖然通過足太陽膀胱經和三焦向體表輸布,但要分布于體表,還要依賴上焦肺氣的宣發(fā)作用。 可見太陽主表的生理功能,是由眾多臟器協(xié)同完成的,而當肌表受邪,太陽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以后,也常常會導致和太陽主表相關的諸多臟器功能的失調,比如肺氣不利的喘咳,脾胃之氣升降紊亂的或食欲不振、或嘔吐、或下利 、或不大便等等。而對于腎陽素虛的人,太陽感寒,邪氣往往容易飛渡少陰,而出現少陰病。 1、太陽病癥 (1)太陽經證 1)太陽中風 (桂枝湯—解肌祛風 調和營衛(wèi)) 發(fā)熱、汗出、惡風、頭項強痛,脈浮緩為臨床表現;以風邪襲表、衛(wèi)強營弱、營衛(wèi)失和為基本病機。 2)太陽傷寒 (麻黃湯—發(fā)汗散寒 宣肺平喘) 惡寒發(fā)熱、無汗而喘、全身疼痛、脈浮緊為臨床表現;以寒邪襲表、衛(wèi)病營郁為基本病機。 3)表郁輕證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小發(fā)其汗。而表有小邪不解,里有輕度郁熱而兼見煩躁者,則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小發(fā)其汗,兼清郁熱) 以發(fā)熱惡寒、陣發(fā)發(fā)作如瘧狀、身癢、面赤為主要臨床表現;以表證日久、表有小邪閉郁不解,且營衛(wèi)之氣已經不足為基本病機。 (2)太陽腑證 1)五苓散 (外疏內利 表里兩解) 病在氣分,太陽膀胱氣化不利而水邪內蓄,一般稱為太陽蓄水證,以小便不利,渴欲飲水,少腹苦里急且伴有表證為表現。 2)核桃承氣湯(泄熱化瘀) 抵當湯(丸)(破血逐瘀) 病在血分,表邪循經入里化熱,熱和血結于下焦而血熱內蓄,一般稱為太陽蓄血證,以如狂或發(fā)狂,少腹急結或硬滿為主要臨床表現。 2、太陽病變證:失治或誤治后,新的病證不具備六經病的特征,不能用六經正名來命名。 或寒或熱、或虛或實、或寒熱錯雜、或虛實兼見、變化多端,并無固定程式所循,如:熱郁胸膈的虛煩證、邪熱壅肺的咳喘證、里熱夾表邪的下利證、內臟陽虛證、陽虛兼水氣證、以及陰陽氣血兩虛證、邪氣與痰水互結的結胸證、氣機壅滯升降失調之心下痞證等癥候的辨證論治。 3、太陽病類似證 某些雜病,在其病程中,有時出現一些類似太陽病的表現,如懸飲證、胸膈痰實證?!督饏T要略》中有專門介紹。 太陽病的自然病程一般六七天,“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治療及時得法,可早日痊愈。 若太陽表邪不解,或失治、誤治,邪氣可傳入他經,既能傳陽明,也能傳少陽,至于先傳陽明,或先傳少陽,或成并病,并無固定模式,太陽病也可以直接傳入三陰,以傳少陰者多見,若少陰陽氣先衰,則太陽感寒之后極易內傳少陰,形成太少同病。 |
|
來自: 時寶官 > 《中醫(yī)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