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4.23子曰:“君子上達(dá)①,小人下達(dá)②?!?/span> 【注釋】 ① 上:指仁義。一說指“向上”(下指“向下”)。達(dá):通達(dá)。 ② 下:指財利。 【語譯】 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dá)于仁義,小人向下通達(dá)于財利?!?/span> 【解讀】 本章記載孔子論“上達(dá)”“下達(dá)”之區(qū)別。 君子上達(dá),小人下達(dá)?!吧线_(dá)”“下達(dá)”因賓語省略而多解,僅舉兩說以窺一斑,梁?皇侃說:“上達(dá)者,達(dá)于仁義,下達(dá)謂達(dá)于財利?!苯寡f:“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鄙线_(dá)達(dá)道,下達(dá)達(dá)器。以上兩說均通,似又缺論據(jù)支持。 孔子在本篇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知我者其天乎!”尤人,即“怨人”,“怨”,忠之反,“不怨”即“忠”,“不怨天”即“忠天”,“忠天”即順天應(yīng)人知天命,孔子在《堯曰篇》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因此,君子上達(dá)而知天命,“知我者其天乎!”君子達(dá)乎天命,則待時而動。小人下達(dá)而不知天命,故怨尤于人,殘賊妄為,無所忌憚,窮斯濫矣。若依《韓詩外傳》卷六所說:“天命”即“天之所生皆有仁義禮智順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則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謂之小人?!边M(jìn)一步說:君子上達(dá),即達(d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小人下達(dá),即“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也可以簡略如皇侃之說,也可以抽象如焦循所說,只是上引兩說不夠圓融貫通。 【原文】 14.24 子曰:“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span> 【語譯】 孔子說:“古代人學(xué)習(xí)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現(xiàn)在的人學(xué)習(xí)是為了裝樣子給人看?!?/span> 【解讀】 本章記載孔子“為己”之學(xué)和“為人”之學(xué)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論語》一書中此類兩兩對舉的句子頗多。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薄熬又芏槐?,小人比而不周?!薄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钡鹊?,我們在理解這類句子時,大多采用對立片面的解讀方式,孤立地從兩端看問題?!傲x”即單純?yōu)榫又?,“利”則只是小人之事,似乎君子不食人間煙火,驗之“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則實難順?biāo)於鴷尺_(dá)。因此在解讀這類句式時,不應(yīng)片面的對立而不相聯(lián)系的去看去分析,“義”“利”這兩端也當(dāng)“叩兩端而執(zhí)中”,“時然后取,人不厭其取。”這就是“義”“利”相和的最佳境界?!熬犹故幨帯?,是說君子樂天知命,不憂不懼,并不是說君子真的是一點憂愁也沒有,憂道之不傳,哭顏子之死,不都是悲戚憂傷嗎?“周”“比”“和”“同”皆當(dāng)“允執(zhí)厥中”。“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敝馊缰祆渥⒄f:“為己,欲得之于己也,為人,欲見知于人也?!迸f之詮解,大多孤立,一古一今,兩不相涉,其實不然。為學(xué)有兩事,一曰“為己”,一曰“為人”,為己乃修己,為人乃安人,兩者不可割裂,“為己”則獨善其身,為人則兼善天下。先善身而后濟(jì)天下。只為善身而不為人而濟(jì)天下,只是“獨善”,“獨善”于己有利,于社會無益;只思為人濟(jì)天下而不修己,濟(jì)天下只是空想,只有修己才能安人,才能為人。當(dāng)然孔子在“為己”“為人”這兩端時,他可能更強調(diào)于“為己”,因為“為己”是“為人”的根本。 【原文】 14.25蘧伯玉使人于孔子①??鬃优c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②?”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③。”使者出。子曰:“使乎④!使乎!” 【注釋】 ① 蘧(qǔ)伯玉:名瑗,衛(wèi)國大夫??鬃拥叫l(wèi)國時曾住在他家。 ② 夫子:指蘧伯玉。古代尊稱大夫為夫子。 ③ 欲寡其過:想減少自己的過錯。 ④ 使乎:好使者??! 【語譯】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訪孔子??鬃幼屖拐咦潞髥柕溃骸袄舷壬谧鍪裁矗俊笔拐呋卮鹫f:“他老人家想減少自己的過錯,但未能做到?!笔拐叱鋈ヒ院?,孔子說:“好使者??!好使者!” 【解讀】 本章記載孔子對蘧伯玉使者談話以及對使者的評價。 蘧伯玉是衛(wèi)國的大夫,孔子周游列國,到衛(wèi)國,曾客居他家。孔子曾經(jīng)稱贊他是一個正直的君子,而且是一個有智慧善于保護(hù)自己的君子。說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眹一鑱y時,就一走了之??鬃优c他交情甚厚,伯玉派使者問候孔子。孔子則反問“夫子何為?”使者回答說:“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笨鬃淤潛P使者說,“使乎,使乎!”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說伯玉之賢。蘧伯玉嚴(yán)于律己,踐履篤實,“欲寡其過”,不是“欲無過”,而是“欲寡其過”,少犯錯誤,并且是“未能也”,可見其謙和謹(jǐn)細(xì)。對自己要求之嚴(yán),與“小人之過也必文”相比,其境界甚是高遠(yuǎn)。二是說使者之善言,伯玉任憑他多么賢能,使者不善言,伯玉的美德也彰顯不出來,朱熹說:“使者之言愈卑約,而其主之賢益彰,亦可謂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辭令者矣?!笨鬃印笆购?!使乎!”一語,表面上盛贊使者之善言,實際上也兼贊伯玉之賢。 【原文】 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①。”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②?!?/span> 【注釋】 ①謀:謀畫,考慮。?、谒疾怀銎湮唬核鶓]之事不越出職務(wù)范圍。 【語譯】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去謀慮那個職務(wù)方面的政事。”曾子說:“君子考慮的事情,從來不超出他的職務(wù)范圍?!?/span> 【解讀】 本章記載孔子有關(guān)“素其位而行”的觀點。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一句在《論語?泰伯篇》中已出現(xiàn),此處增加曾子對這句話的解釋:“君子思不出其位。”人們在尋找“位子”時,對“位” 通常有一些分析,如定位、守位、越位。定位,即找準(zhǔn)自己的位置,“知其所止”。定位又有兩種情況,定眼前之“位”,定未來之“位”。定眼前之“位”,要求你自己要腳踏實地,守位而行,“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倍ㄎ磥碇唬瑒t是志存高遠(yuǎn),確定未來方向,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努力奮斗,越位而行。越位時一定要水到渠成,不是“闕黨童子”之類,“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說:“思不出其位。”都是就人生定位而言,而且是對“現(xiàn)實之位”而言,不是對“未來之位”,對未來理想追求的否定。我們讀圣賢書,不可坐實拘泥于一隅。 【原文】 14.27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span> 【語譯】 孔子說:“君子以說得多而做得少為可恥。” 【解讀】 本章仍然記載孔子有關(guān)“言”與“行”關(guān)系的論述。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同類的話孔子從不同的角度講過多次。“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從“行難”角度講;如《里仁篇》:“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從“慎言”角度講;又如《禮記?雜記》:“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從“言而無行”角度講??鬃右幌盗懈嬲],旨在說明言顧行,行顧言,言行相符,反之則是言先行后,言而不行,言而不信,言過其行。除生活中夸夸其談不著邊際的人是孔子反對的外,孔子可能尤其反對在“孝、悌、忠、信”等平常道德的實踐上言行不符,言過其實的人,他甚至從指責(zé)自己談起。如《中庸》記載孔子所說: 君子的道理有四條,我孔丘一條也未能做到:第一,我要求做兒子的應(yīng)該盡孝道,但反求我自己侍奉父母卻不能盡孝道。第二,我要求做臣子的應(yīng)該盡忠心,但反求我自己奉事君主卻沒有盡忠心。第三,我要求做弟弟的應(yīng)該恭敬,但反求我自己服侍兄長卻沒有做到恭敬。第四,我要求朋友應(yīng)該先施予,但反求我自己卻沒有能先施與。平常的道德,要著力實行,平常的語言,要謹(jǐn)慎地說。所言或有沒有做到的(即言過其實),不敢不勉力做到,所行尚有余,也不敢把話說滿(做到“行先言后”)說盡做絕,要留有余地??诶镏v的話,要顧到身體所行的事;身體所行的事,要顧到口里講的話。如果言行一致,豈不可稱是忠厚篤實的君子嗎! |
|
來自: liuhuirong >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