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山國清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天臺山萬年寺(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原標題]絕美佛境 冬日天臺 相傳,天臺山原是一朵龍鱗拼成的蓮花。 東海龍王的九個兒子,目睹自己行云布雨給漁民帶來各種災(zāi)難,心有不忍,各自忍痛拔下八片龍鱗,化作一朵大蓮花,放在海上庇護漁民。 后來,海水干涸了,蓮花化成一座蓮花狀的大山。后人把中間的山峰稱為“華頂”,由于它正好對著日、月、星“三辰”的位置,又把整個山系稱作“天臺山”。 華頂——尋訪山林的隱逸 到天臺的時候,并不是她最美的時節(jié)。大雪封路,出租車艱難行進在蜿蜒的盤山公路上,車速極慢,簡直就像在爬,卻給了我們細看天臺的機會。窗外峰回路轉(zhuǎn),群山環(huán)抱,在一片白茫茫中,千峰萬嶺沒有盡頭。山路的兩旁,不斷出現(xiàn)一個個竹蓬小屋。司機告訴我們,這些都是茶棚,每到新茶上市,人們就會三三兩兩上山來,小聚在這茶棚中,躲避塵世的喧囂,偷得半日清閑。可惜現(xiàn)在是嚴冬臘月,山間的小木屋自然也寂寥了幾許。 大約兩個小時以后,我們終于到了華頂。這里是天臺山脈主峰,海拔1138米。整個天臺山如千葉蓮花,人在華頂,恰好不偏不倚站在這花心之頂,可覽眾山之小,可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一千多年前,智顗大師曾在此虔誠拜讀《楞嚴經(jīng)》。而今,大師已去,獨留“拜經(jīng)臺”供后人去緬懷。在距華頂不遠處,是兩千多株古老的云錦杜鵑林,相傳,當年智顗大師在天臺華頂開悟,一夜間天女散花,從此這華頂就留下了一片云錦杜鵑林。 我們沿著山路前行,想到歸云洞附近的茶棚討一杯茶吃。這里是以前葛玄的茶圃,洞口有三十三株千年茶樹。根據(jù)史料記載,這些茶樹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唐時日本僧人來天臺求法,曾將樹種帶回日本,廣為播種。雖是寒冬,千年茶樹之祖依然生機勃勃,可惜大雪封山后,茶棚的主人已經(jīng)不知去向,我們只能與久負盛名的天臺云霧茶失之交臂。 站在歸云洞遠眺,前面就是華頂講寺兩側(cè)的密林,那里應(yīng)是舊時“七十二茅蓬”所在,不知時隔千百年后,是否仍有僧人編茅為屋,在此清修? 傍晚時分,我們到了華頂講寺。走進寺院,闃寂空曠,悄無聲息,惟有風過檐鈴,輕輕地作響。佛殿的長廊,放著一塊小小的牌子,上面寫著:“華頂講寺是止觀道場,請各位大德走路時輕一點,再一輕點;講話聲音小一點,再小一點。因您已進入國家級森林公園,請珍惜大自然與道場給您的祝福?!贝藭r,無論你來此作何,都會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放柔和些,把呼吸放輕慢些。 環(huán)顧四周,房檐上掛起了長長的冷棱,地上鋪著厚厚的積雪,想是很久不曾有人來此吧。大雄寶殿前一塊石碑吸引了我們的目光。石碑上滿是歷代高僧的名字。方丈性賢大和尚告訴我們:“在一個寺院,能有一兩名開悟的高僧已經(jīng)很不錯了,但是在華頂卻有著四十五位。” 華頂講寺并不大,僧人以山林為寺,結(jié)茅棚而修,沉寂在大自然的懷抱,無人世之喧嘩,盡得佛法玄機。都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倘使你愿意放棄世間繁華,拋開心中所求,常住這山林間,也可盡得山林之趣,尋得那份山林的隱逸。 靜靜佇立于華頂講寺門環(huán)顧,昔日王羲之在華頂跟隨白云道人練筆的墨池早已冰封,只是不知底下的魚躲到哪兒棲身。閉上雙眼,風自山巒間襲來,抖落了樹上無數(shù)的雪。原來,華頂?shù)陌察o并非無聲。在這,你可以隨時聆聽源自大自然的聲響。我想,正是生活在這樣清苦的環(huán)境中,又每天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緣故吧,天臺宗在此誕生,大批高僧在此開悟,而山上的杜鵑也因此天花爛漫一般地開放。 萬年禪寺——一場心靈的洗禮 在離萬年寺還有十幾公里的地方,因為冰雪封路,車再也無法前進,只能步行前往。大約步行了四個多小時,萬年寺終于出現(xiàn)在眼前。 萬年寺不大,名氣卻不小。它始建于唐。南宋時曾列入“五山十剎”,興極一時。宋朝時,孝宗曾問:“天下名山名寺哪里最好?”有學士宋之瑞答道:“太平鴻福,國清萬年?!?/p> 一路行進,久仁法師告訴我們,在天臺山有這樣的傳說:“國清的松、塔頭的風、萬年的柱、高明的鐘”。相傳以前的大雄寶殿巨柱林立,有粗細不等的柱子三十八根,大的需兩人合抱,這就是“萬年柱”。 座落在深山的萬年寺,格外的清凈。除了偶爾路過的佛學院的學僧,幾乎沒有人跡。 在萬年寺,還有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當年臨濟宗的創(chuàng)始人義玄,為了探求禪旨,不畏艱辛參學諸方。一次,他去萬年寺拜訪平田普岸禪師,來到路口,遇到一位大嫂正在役牛耕田,就問:“平田往哪里走?”大嫂打了牛一棒說:“這畜生到處走,連路也不識?!迸R濟又說:“問你平田路,向哪兒走?”大嫂說:“這畜生五歲,還役使不得?!迸R濟心里想:“欲觀前人,先觀所使?!钡搅怂吕铮瞻秵査骸澳憧梢娺^我嫂嫂沒有?”臨濟說:“已收下了也!”而這,恰是萬年寺“農(nóng)禪合一”的寫照。至今,萬年寺前仍然保留著“臨濟問路處”的遺址。 徜徉于萬年寺,風聲、鳥聲、梵唄聲、誦經(jīng)聲,聲聲入耳。于云海、山風、松林中,靜坐萬年,而你恰似經(jīng)歷了一場心靈之旅。 國清寺——穿梭于歷史的長河 國清寺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寺廟是隋煬帝楊廣根據(jù)智顗大師描繪的一張草圖修建而成。初名天臺寺,后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 國清寺依山傍水,四周五峰環(huán)抱,左右雙澗縈流,極其清幽。出入國清寺景區(qū),未見國清寺,只見一巍巍古塔。據(jù)景區(qū)導游介紹說,這座古塔是當年隋煬帝命司馬王弘造的,人稱“隋塔”,它高聳入云,雄偉壯觀,磚壁上的佛像栩栩如生,極為精美。但奇怪的是,“隋塔”沒有塔頭。 相傳,舊時有三位神仙在一天夜里登上天臺山。他們奉玉帝之命,石仙到石梁造橋,塔仙到國清造塔,海仙把海水趕到蒼山,約定必須在天亮之前辦好。石仙來到北山,看見兩峰對峙,他雙手抓住兩邊的巖筍,使勁一拉,兩峰交接在一起,成了一座石梁橋。還只半夜子時,離天亮還早,石仙存心捉弄另外兩位,于是就裝做公雞“喔喔喔”地啼叫起來。按照約定,塔仙攝來了各村青壯年的靈魂,讓他們搬磚壘塔,塔身很快就完工了,塔頭也已經(jīng)造好,放在金雞嶺頭上,正待搬運。石仙的雞叫聲引來百雞群鳴,塔仙來不及裝塔頂,就趕快隱身遁走。第二天早上,人們起來一看,每家灶上都少了兩塊磚,而國清寺前,卻平地聳起一座幾十丈高,暗紅色,像是用灶磚堆砌而成的的寶塔。 國清寺的門,是與眾不同的,轉(zhuǎn)過大大的照壁,見一朝東敞開的小門,這就是國清寺正門。進山門轉(zhuǎn)個直彎,甬道兩旁,濃蔭蔽日,修竹夾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氣氛。 大雄寶殿右側(cè),是一株蒼老的梅樹。這株智顗大師的弟子灌頂法師手植的隋梅,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梅樹。傳說此樹極有靈性,文革期間已經(jīng)枯死,文革結(jié)束后,隋梅從枯死的樹干中抽枝重生。 國清作為天臺宗的祖庭,威儀、肅穆,更有著厚重的歷史感。置身國清寺環(huán)顧,寺院的景色清幽,隱入深山,走在寺中,確實有世外桃源的感覺。偶有僧人的經(jīng)聲傳來,此時,真正可以做到清心養(yǎng)性,沉淀心靈,修禪悟道,洗滌塵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