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是人體正氣的來源,對于小兒就更如是。絕大多數(shù)孩子的脾胃都偏弱,吃的東西太多,很容易就會發(fā)生瘀堵。。說白了,小兒積食就是吃的過多或者過于高營養(yǎng),超出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導致很多食物不能被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損。中醫(yī)稱之為積食。也叫食積。 寶寶積食的判斷方法 掌握體溫。每天小孩睡覺后要摸摸他的胸口和腹部是不是比其他地方熱。如果是,就要小心了,因為食積發(fā)燒和感冒發(fā)燒不同,一般都是胸口先熱起來,這時候量量溫度,通常是36度8,或者37度。 估計再有兩天,就會發(fā)燒了。再者就是胸口、手心、腳心溫度比較高,這在中醫(yī)上叫五心煩熱,也是內(nèi)積化熱的癥狀。 看大便,每天觀察小孩一天幾次大便,是稀還是稠,色是不是和前一天的不同,有沒有增多次數(shù),如果之前一天一次,忽然三次,那也是前兆,不采取措施,第二天估計就拉起肚子來,正常的大便是香蕉條樣的,忽然發(fā)綠,或者不成形了,或者有塊狀的都不正常。 看舌苔,每天觀察舌苔,如果舌苔忽然變厚,或者一塊紅一塊白,還有黃苔,也是脾胃出問題了。 看鼻梁,看孩子的鼻梁上,是不是有青筋,如果平時沒有,忽然出現(xiàn),那離食積也很近了。 看下眼皮,如果下眼皮忽然腫脹,發(fā)青,那也是脾胃出問題了,食積了。 積食的小兒推拿方法 1、清大腸經(jīng) 位置:食指橈側(cè)邊緣,自指尖至虎口一直線(從虎口到指尖向外為清) 作用:清利腸腑,除濕熱,導積滯 次數(shù):約100—500次 2、揉板門 位置:位于手掌大魚際中部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多用于防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 次數(shù):約100—500次 3、清胃經(jīng) 位置:大拇指橈側(cè)面,腕橫紋到指尖,脾和胃連起來清。向外清。 作用:清胃熱、瀉胃火、導積滯、降逆止嘔。 次數(shù):約100—300次 4、順運內(nèi)八卦 位置:內(nèi)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之中指橫紋內(nèi)2/3和外1/3交界點為半徑,作畫圈狀。 作用:寬胸利膈、理氣化痰、行滯消食。 次數(shù):100—300次 5、掐揉四橫縫(四橫紋是常用的消積穴位之一,也是民間挑疳的部位之一) 位置:用大拇指的指甲逐個掐揉寶寶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手指第一指關節(jié)處的四橫紋。 作用:消食導滯,消除積食 次數(shù):來回10次 6、下推七節(jié)骨 位置:七節(jié)骨位于背部正中線第4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線。 作用:泄熱通便,多用于便秘、脫肛等癥。 次數(shù):100——300次 7、推小橫紋 位置: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關節(jié)橫紋處 作用:退熱、消脹、散結(jié) 次數(shù):100~500次。 8、分腹陰陽 位置:腹陰陽即兩肋弓下緣(也可以說是自中脘到臍)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煩躁不安、夜啼等癥。 次數(shù):100——300次 9、捏脊 位置:由尾骨到大椎,從下向上捏脊 作用:強身健體,健脾益氣 次數(shù):5次 10、揉足三里【健脾】 位置: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側(cè),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cè)前緣一橫中指。 作用:健脾和胃、調(diào)中理氣、止瀉通便,多用于防治腹脹、便秘、吐瀉等病癥。 次數(shù):30—50次 11、摩腹 位置:肚臍周圍,順時針慢慢按摩 作用:消食,理氣,通腸道 次數(shù):100-200次 |
|
來自: 昵稱39056665 > 《待分類》